馬六甲海峽在什么地方呀 介紹以下呀 聽說他對中國非常重要呀
熱心網友
在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有一條細長的水道,呈東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安達曼海,東南端連接南海。這就是馬六甲海峽。海峽全長約l080公里,西北部最寬達370公里,東南部最窄處只有37公里。馬六甲海峽,因沿岸的馬六甲古城而得名。馬六甲城原是個小漁村,位于馬來半島南岸,從15世紀中期起,開始興旺起來,建立了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到16世紀初,馬六甲城已十分繁華,不亞于當時的威尼斯、亞歷山大和熱那亞等地中海名城。 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亞、非、澳、歐沿岸國家往來的重要海上通道,許多發達國家進口的石油和戰略物資,都要經過這里運出。
熱心網友
馬六甲海峽(馬來語:selat malaka)是位于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國際水道,呈東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達曼海,東南端連接南中國海。海峽全長約l080公里,西北部最寬達370公里,東南部最窄處只有37公里,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因沿岸有馬來西亞古城-馬六甲古城而得名。海峽現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3國共管。海峽處于赤道無風帶,全年風平浪靜的日子很多。海峽底質平坦,多為泥沙質,水流平緩。誰控制了馬六甲海峽,誰就扼制住了中國的能源通道。對這條水道的過度依賴,給中國的能源安全帶來重大的潛在威脅 本報北京6月13日電 今年4月, 一則關于美軍即將進駐馬六甲海峽的消息頓時扯緊了亞太大國的神經。 這則新聞的大意是,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法戈透露,美軍方將制定名為《區域海事安全計劃》的反恐新方案。根據計劃,美國將向馬六甲海峽派駐海軍陸戰隊和特種部隊,以防止恐怖分子襲擊。 消息傳到東南亞,立即引起軒然大波,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表示不會接受美國的提議。中國作為該地區的大國,同樣在關注著美國的動向。 供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的安全問題學者盧國學,已連續5年執筆起草中國社科院出版的年度報告《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中的“周邊安全”部分,他對本報記者表示,如果美軍真的實現向馬六甲海峽派兵,這將成為今年安全報告中最引人注目的變化,中國將不得不修改自己的國家安全戰略。 馬六甲海峽的安全問題不僅成為中國學術界討論的熱點,也引起了中國政府最高層的密切關注。在2003年11月29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閉幕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分析中國經濟形勢時,第一次提到了金融和石油兩大國家經濟安全概念,他提到了國內石油進口的一半以上都來自中東、非洲、東南亞地區,進口原油五分之四左右是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的,而一些大國一直染指并試圖控制馬六甲海峽的航運通道。因此,他要求必須從新的戰略全局高度,制定新的石油能源發展戰略,采取積極措施確保國家能源安全。這被國際傳媒稱為胡錦濤要破解“馬六甲困局”。 馬六甲:欲望之峽 馬六甲海峽位于印度洋北部、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連接中國南海和安達曼海的一條狹長水道,因而,它與其南部的巽他海峽和望加錫海峽共同成為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也是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之間相互往來的海上樞紐,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有“東方的直布羅陀”之稱。 馬六甲海峽由于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二戰后,馬六甲海峽歸沿岸國家,即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三國共管,每年通過海峽的船只約5萬多艘,馬六甲海峽因此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 美國撒出的駐軍口風立即打破了海峽的平靜,并得到了新加坡的支持。一個是號稱擁有“全球利益”的超級大國,一個是海峽的擁有國之一,而且打的旗號是“反恐”,美軍似乎不久后就要順理成章地接管馬六甲的防衛了。 最先擊碎美軍美夢的是海峽的另外兩個擁有者———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本來要于6月4日至5日在新加坡與部分亞洲國家高層就馬六甲海峽局勢商討對策。就在拉氏起程之前,馬來西亞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納吉作出明確回應,拒絕美國在馬六甲海峽進行反恐巡邏,并稱這樣的建議實際上是否認馬來西亞保護馬六甲海峽安全的能力。 印尼外交部也發表聲明,表示反對美國在馬六甲海峽派駐軍隊的計劃,馬六甲海峽的主權屬于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不允許外來勢力派駐軍隊。 在馬來西亞和印尼明確反對的情況下,本來支持美軍進駐的新加坡的態度也在后退。 美軍投石問路的舉動遭到抵制之后,態度也發生了變化。曾放口風要駐軍的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法戈上將公開否認自己的說法。他稱美國沒有意圖派遣更多的軍艦和軍隊到馬六甲海峽。 6月3日,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飛往新加坡途中告訴媒體,有關美國計劃不顧馬六甲海峽附近國家的反對,執意介入該海峽的防御工作的說法是不正確的,“這是媒體一貫的誤報行為”。“只要馬來西亞和印尼反對,美軍的計劃就難以實現。”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錫鎮對本報表示,“新加坡雖然位置重要,但是面積很小,而馬六甲海峽的絕大部分為馬來西亞和印尼擁有。” 他分析說,東南亞國家一直極力保持該地區的戰略平衡,希望與各大國保持平衡外交,避免讓任何一個大國占有壓倒性優勢。而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戰略意義,東南亞國家不會不知道,讓美國進來,那么必然引起周邊其他大國的緊張,該地區的戰略平衡必然會被打破。 美國的醉翁之意 安全問題專家盧國學表示,馬六甲海峽近年來一直彌漫著海盜與恐怖組織聯手制造恐怖事件的陰影,如僅在2001年,在馬六甲海峽就發生了600多起海盜劫船事件,經濟損失100多億美元。這是美國進駐的直接原因。 他說,從國際戰略的角度來看,馬六甲海峽無疑也是美國搶占地緣優勢、抑制大國崛起以及掌握世界能源流向的關鍵水域。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軍積極推行“兩洋戰略”以圖掌握全球16條海上要道(即加勒比海和北美的航道、佛羅里達海峽、斯卡格拉克海峽、卡特加特海峽、好望角航線、巴拿馬運河、格陵蘭—冰島—聯合王國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霍爾木茲海峽和曼德海峽、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望加錫海峽、朝鮮海峽和太平洋上通過阿拉斯加灣的北航線)。因此,馬六甲海峽是美國多年來志在必得的一個戰略要地。 盧國學將美國的戰略意圖分析得相當透徹:第一,美國在馬六甲海峽立足,迫使俄羅斯海軍打消重返越南北部灣基地的想法;第二,馬六甲海峽毗鄰中國,是中國的南大門和重要的能源供應航線,馬六甲海峽又與臺灣海峽、南中國海相距較近,而只要這兩個問題不解決,就將永遠成為中國崛起的“絆腳石”;第三,美軍進駐馬六甲海峽,將使印度海軍難以向太平洋一側發展;第四,美國在馬六甲海峽屯兵,還將迫使日本不得不繼續服從于美國。 中國的“馬六甲之痛” 一位專家用“馬六甲之痛”形容中國在馬六甲海峽問題上的困境。 對中國而言,馬六甲海峽是中國海上石油生命線。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10年來的發展,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之一。中國的石油進口來自中東、非洲、東南亞地區,進口原油的五分之四左右是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的。據測算,每天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只近6成是中國船只。馬六甲海峽已經與中國經濟安全息息相關。這個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管的海峽,直接扼住東亞國家的能源咽喉。“中國的海上石油運輸線的安全怎么得到保障?現有的中國與有關國家的關系是否足以保證中國的能源安全?”南開大學全球化問題研究所所長龐中英教授對此一直心存疑問。 他說,過去,在中國對國際資源依賴不多的時代,這樣的安全問題幾乎是不存在的。而今日,國際資源供應的安全卻成了中國牽一發動全身的大問題。 美國、日本、印度以及一些東南亞國家的海軍都布防馬六甲,打擊海盜是它們最基本的理由。但是,除了這種冠冕堂皇的借口,明眼人都知道,它們都是在為防范國際沖突而未雨綢繆。 一位中國能源專家曾用“不堪一擊”來形容馬六甲海峽。這樣的評價包含了3層含義:第一,目前馬六甲海峽處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的控制范圍之內,印度力量對該海峽也是觸手可及;第二,以中國目前的實力,根本無法控制這條海峽;第三,這條海峽已經成為美國全球戰略中必須控制的16條咽喉水道之一,一旦美國勢力介入,任何國家也無可奈何。 毫不夸張地說,誰控制了馬六甲海峽,誰就扼制住了中國的能源通道。對這條水道的過度依賴,給中國的能源安全帶來了重大的潛在威脅。 修建“東方巴拿馬運河”? “中國要確保石油運輸安全,必須尋找一條比馬六甲海峽更便捷、更便宜、更安全的石油運輸線路,而克拉地峽正是一個重要選擇。”張錫鎮教授表示。 克拉地峽是泰國南部的一段狹長地帶,北連中南半島,南接馬來半島,地峽以南約400公里地段均為泰國領土。如果在這里修條運河,那么今后船只就不必穿過馬六甲海峽,可直接從印度洋的安達曼海進入太平洋的泰國灣。 按照初步測算,開鑿克拉地峽運河需耗時10年,耗資280億美元。 中國能源研究機構曾專門提出了3個解決方案:建立泰國南部沿海“海陸聯運陸橋”、建立泛亞洲石油大陸橋和開鑿克拉地峽運河。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與綜合運輸研究所對上述方案進行了專門研究。據參加過研究的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興珊博士介紹,這幾個方案各有利弊: 第一和第二個方案只能解決4000萬噸左右原油的運輸問題,這與遠東國家需從中東進口4億噸左右的原油相比,作用相當有限。 第三個方案是在克拉地峽開鑿一條亞洲的“巴拿馬運河”,一直是“撇開馬六甲”設想中最引人注目的方案。 但泰國政府無力獨自承擔這項工程。而作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費國和第三大原油進口國(2003年共進口原油9100萬噸),中國的態度一直非常關鍵。 中國此前一直對這個工程猶豫不決,一個重要原因是考慮到對新加坡利益影響太大。一旦中國與泰國、日本等合作修建完成克拉地峽運河工程,必將對新加坡的航運業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不過朱興珊也提醒說:“人們擔心馬六甲海峽實際上是擔心美國卡脖子,但改道泰國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因為美國在泰國的梭桃邑、烏塔保、曼谷也有駐軍。” 中日韓能否攜手尋出路 日本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田邊敏憲對記者表示,在能源問題上,“東盟+3(日中韓)”必須友好地開展合作。 田邊認為,歐洲之所以能夠建立歐盟,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曾建立了煤鋼共同體。日中兩國,視情況可以加上韓國甚至天然氣資源豐富的俄羅斯,攜手建立一個能源共同體。 亞洲合作對話第三次外長會議將于6月21日至22日在中國青島舉行。外交部高級官員向本報透露,會議將發表亞洲能源合作的框架文件《青島倡議》,中國作為能源領域的共同牽頭國將重點與日韓外長協商能源合作。 張錫鎮教授表示:“不排除因為能源問題使東亞的大國走到一起的可能性。相互爭斗會使大家一起受損,聯手合作卻會共同受益。” 他說,中日兩國已經為激烈的能源競爭付出了慘重代價。。
熱心網友
馬六甲海峽在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有一條細長的水道,呈東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安達曼海,東南端連接南海。這就是馬六甲海峽。海峽全長約l080公里,西北部最寬達370公里,東南部最窄處只有37公里。馬六甲海峽,因沿岸的馬六甲古城而得名。馬六甲城原是個小漁村,位于馬來半島南岸,從15世紀中期起,開始興旺起來,建立了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到16世紀初,馬六甲城已十分繁華,不亞于當時的威尼斯、亞歷山大和熱那亞等地中海名城。 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亞、非、澳、歐沿岸國家往來的重要海上通道,許多發達國家進口的石油和戰略物資,都要經過這里運出。 海峽處于赤道無風帶,全年風平浪靜的日子很多,有利于航行。海峽底質平坦,多為泥沙質,水流平緩,容易發生淤積。水下有淺灘與沙洲,巨輪擱淺事故時有發生。有人預計,由于兩岸泥沙迅速淤填,在1000年后,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可能相接,馬六甲海峽有可能在地球上消失。 馬六甲海峽有悠久的歷史。約在公元4世紀時,阿拉伯人就開辟了從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經過南海到達中國的航線。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瓷器,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歐洲國家。公元7~15世紀,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國家海上貿易船只,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 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開辟了大西洋至印度洋航線。1869年,蘇伊士運河貫通,大大縮短了從歐洲到東方的航路。馬六甲海峽的通航船只急劇增多。近年來,過注海峽的船只每年達8萬多艘,成為世界最繁忙的海峽之一。沿岸的新加坡港,是世界著名大港,吞吐量為世界第四。港內碼頭岸線長達三四千米,可同時容納30余艘巨輪停泊。擁有40萬噸級的巨型船塢,能修理世界最大的超級油輪。 馬六甲海峽,沿岸美麗富饒。年平均氣溫在25℃以上,年降雨量在3000毫米左右。熱帶叢林遍布兩岸,高達60米的常綠樹隨處可見。各種藤蘿攀緣植物,像天羅地網纏繞在巨樹之間。兩岸又是熱帶橡膠、錫和石油的重要產地。西北端的檳榔嶼,風光秀麗,被譽為“東方明珠”。 馬來半島南端國家--新加坡,人稱“獅城”。新加坡南面瀕臨海峽,是南海、爪哇海與馬六甲海峽間的咽喉。新加坡共和國由54個島和9個礁灘組成。這里被海洋環抱,氣溫高而不炎熱,茂密的樹林,綠色的草地,精心美化的環境,有條不紊地管理。可以說,新加坡是美麗的花園城市。。
熱心網友
在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有一條細長的水道,呈東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安達曼海,東南端連接南海。這就是馬六甲海峽。海峽全長約l080公里,西北部最寬達370公里,東南部最窄處只有37公里。馬六甲海峽,因沿岸的馬六甲古城而得名。馬六甲城原是個小漁村,位于馬來半島南岸,從15世紀中期起,開始興旺起來,建立了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到16世紀初,馬六甲城已十分繁華,不亞于當時的威尼斯、亞歷山大和熱那亞等地中海名城。 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亞、非、澳、歐沿岸國家往來的重要海上通道,許多發達國家進口的石油和戰略物資,都要經過這里運出。 海峽處于赤道無風帶,全年風平浪靜的日子很多,有利于航行。海峽底質平坦,多為泥沙質,水流平緩,容易發生淤積。水下有淺灘與沙洲,巨輪擱淺事故時有發生。有人預計,由于兩岸泥沙迅速淤填,在1000年后,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可能相接,馬六甲海峽有可能在地球上消失。 馬六甲海峽有悠久的歷史。約在公元4世紀時,阿拉伯人就開辟了從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經過南海到達中國的航線。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瓷器,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歐洲國家。公元7~15世紀,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國家海上貿易船只,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