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一下云南摩梭族的情況,聽別人說的他們那里屬于母系社會,有誰知道的更詳細,請回復?
熱心網友
母親之神,是摩梭人崇拜的諸神中最崇高、最偉大的神。 母親是摩梭人生活中的軸心和靠山。摩梭人離不開母親,離不開以母親為主的家庭。 摩梭人不僅崇拜女神,崇拜女石祖,崇拜女祖先,而且在家庭中以母為尊,以女為貴。瀘沽湖的許多摩梭人家庭是以女性為中心的母系大家庭。母系家庭中的成員,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一般都在十人以上。這些家庭成員均系一個或幾個外祖母的后代組成。在母系家庭中男不娶,女不嫁。夜間,女在家中接待來自另一家庭的男阿肖;而男則外出與另一家庭的女阿肖偶居。所生子女,皆屬女方,血緣接母系算,財產按母系繼承。 摩梭諺語說“婦女是根種,缺了就斷種”。生男不生女,就意味著絕嗣。在缺乏女繼承人的家庭里,為了維系母系家庭,必須設法過繼同一母系血緣的一至數個養女,續接香火以免斷了根。家庭中由一個最能干、公正而且有威望的婦女安排生產、生活,保管財產。摩梭人稱這人為“依杜達布”或簡稱“達布”。家庭成員都絕對服從達布的安排。達布是母系家庭的一家之長,負責一切內外事務。如安排生活、組織勞作、管理財產和金錢、分配食物、接待客人、處理日常瑣事等。達布往往是自然產生的不需經過任何選舉和儀式。 摩梭人的母系家庭成員無論姨表兄弟姐妹,均視為一母所出。家庭成員十分團結和睦,視“攢私房錢”、“鬧分家”等為恥辱。他們共同勞動,有事共同商量,她們尊老愛幼,尤其對老弱病殘者給予特殊照顧和尊重。同時,又無婆媳之類的矛盾,彼此很少發生吵鬧、糾紛。老年人得到下輩的精心照顧。 在母系家庭中,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傳統觀念和道理規范。即撫養兒女是母親及其姊妹兄弟的共同責任;晚輩則應盡贍養母親及其姊妹兄弟的責任。如不守“古規”,便是沒有“良心”,會受到社會的批評和譴責,甚至懲罰。最親的人是母親和姊妹兄弟,而生父(母親的男阿肖)則較為疏遠,沒有必然的聯系也無明確的供養贍養的責任和義務。家庭中的男性成員認為“家里有姐妹,有外甥,不怕斷根”。因此也無必要娶妻,以免造成母系家庭的分裂。在母系家庭中,親屬的稱謂也體現了以母系氏族為中心的特點。母系家庭中的女性,將自己的和姐妹的子女均視為子女,稱子為“若”,女為“木”;將自己的和姐妹的女兒的子女,均視為孫,孫子稱“如烏”、孫女稱“如咪”;將自己兄弟的女阿肖的子女視為甥侄;稱為“則烏”(男性)和“則咪”(女性);將兄弟的女阿肖的女兒的子女,稱為“如烏”和“如咪”。 家庭中不論男女,將自己的生母、生母的姐妹、生母的兄弟的女阿肖,一低視為“母親”,再以年齡區別大小,年長于生母者稱“阿咪直”,年幼于生母者稱為“阿咪吉”;將生母的兄弟、生母及其姊妹的男阿肖,皆視為“舅舅”統稱“阿烏”,也有的將后者稱“阿波”即叔父。 瀘沽湖摩梭人女性,不但擔任母系家庭中的家長,還主持家中的宗教祭祀活動,并旦又是生產勞動的主力軍。婦女當家作主的女兒國,在這里是名副其實的。家中大凡生小孩、少年男女換褲子、換裙子的成人禮、過繼養女、一日三餐、敬祖先、每年一次的祭牧神、灶神大都由女家長主持。建新房、遷居儀式、搬運神圣的鍋莊石,也須由女家長承擔。女家長從舊房中取來火種,點燃新房的火塘,才能吉祥興旺。女家長不僅料理家中的內務也負責處理一切對外事務。諸如借貸、抵押、租佃、買賣等。她們能夠參加所有社交活動,有威望的長者還可參與社會糾紛的評說議論。在生產勞動中由于過去摩梭人有三分之一的男子當喇嘛,三分之一為土司服役和從事趕馬運輸,故農業生產以女性為主,在摩梭人中,沒有排斥女性從事勞作的禁忌和諺語。當你漫步在瀘沽湖畔,可見山野之中,摩梭人女子在辛勤的勞作,而很少見到男子的身影。 瀘沽湖摩梭風情摩梭古稱“摩沙”,是寧蒗境內的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屬于我國古代游牧民族“牦牛羌”。特殊的社會地理環境,使永寧摩梭人一直保留著獨特而神奇的風俗禮儀。瀘沽湖畔摩梭人傳奇式的家庭婚姻形態,成為東方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的母系文化奇觀,形成一個撲朔迷離的幽遠的夢境。普米族和摩梭人的孩子,長到13歲,便要舉行成年禮。成年禮儀式一律在每年的大年初一凌晨舉行。舉行成年禮時,男孩站在男柱下,女孩站在女柱下,一只腳踩著豬膘肉,一只腳踩著糧袋,象征終生吃不盡。女孩由阿媽為其穿上漂亮的裙子,金邊衣,扎上紅腰帶,并且為她盤纏發辮,佩上彩色項鏈、耳環、手鐲等飾物。男孩由舅舅為其穿戴簇新男裝,佩上腰刀。舉行過成年禮,算是大人了,便可參加各種社交活動,15歲以后就可以結交阿夏了。摩梭人至令還保留著人類母系氏族的婚姻形態。流行于摩梭人中的阿夏婚姻形式有兩種,即阿夏異婚和阿夏同居婚。“阿夏婚”以情為主,自由結合,離散隨意。男人不娶,女人不嫁,如果任何一方不愿再保持阿夏關系,女方閉門不納,男子不再登門,關系即可解除。“阿夏婚”所生子女由女方撫養,子女與父親不在一個家庭,他們的財產生活無必然聯系。摩梭母系大家庭成員間和睦親切,禮讓為先,對老弱病殘者給予特殊的優待和尊重。在摩梭人中間,人間的真情得到了高度的升華。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靈,相信天地萬物、日月水火、風雨雷電,引經據典由神靈主宰,所以長期以來逐漸形成了形式各異的祭祀方式。摩梭人死后用火葬。行火葬,本意為給死者脫皮,由死者脫皮變成祖魂的文化內容;祖魂的歸宿為先祖千徒的祖源故地——普斯阿內瓦,到那里與祖先過他生前一般的生活。葬儀繁瑣奇特,有洗尸、捆尸、停尸、起尸裝棺、洗馬繞村、喇嘛開路、火化等程序。摩梭人認為未成年的男女還沒有靈魂,所以不能參加社交活動。未成年人死后,因為他沒有靈魂,不能變成祖魂,因而葬儀不用火葬,用土掩埋。顯然摩梭人的成丁禮儀式,是為給靈魂的儀式。成丁禮儀時用一羊毛繩或牦牛皮繩,拴系到全家人的靈魂棲息的一樁稱曰“斯托”的栗木棍上,以表示行儀者的靈魂參加到全家人的集體靈魂里,行儀者從此也就擁有靈魂。摩梭人過年分為大年和小年。過小年在每年的農歷十一月十二日。村村寨寨飲酒食肉,歌舞狂歡,放牧人員備受優待。全家都會贈給放牧人員豬膘肉、香腸、雞蛋、粑粑等禮物。他們還在牲畜尾巴上系一條紅布,以示度年。放牧人員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來年水草豐茂,牲畜興旺。過大年在每年的臘月三十日。院子里正房門前要栽兩棵青松,房頂上插松枝和彩色經幡。鍋樁上供煮熟的豬頭祭祖先和神靈,青年們舉行摔跤,打秋千,對山歌,跳土風舞等活動。他們的傳統節日是轉山節,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湖畔的摩梭人都要盛裝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那時,人們身著艷麗的服裝,佩戴金銀首飾,攜帶各種祭品和豐盛的酒肉佳肴,從四面八方匯集到永寧壩,組成浩浩蕩蕩的朝拜隊伍,或騎馬或步行,向永寧盆地東方神奇俊秀的格姆女神山進發,去祭拜格姆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