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青春期抑郁癥屬兒童抑郁癥的后階段..兒童抑郁癥(childhood depression)屬于兒童青少年情感性障礙范疇,是以持久的、顯著的情緒異常(高漲或低落)為基本癥狀的一種精神疾病。表現為長期抑郁伴有言語思維和行為改變。在緩解期間精神活動正常,有反復發作的傾向。 關于兒童抑郁癥,許多文獻描述到患兒時常表現啼哭、傷心失望、自我貶低、行為退縮、食欲及睡眠改變、想自殺等抑郁情緒癥狀。早在19...
熱心網友
青春期抑郁癥屬兒童抑郁癥的后階段..兒童抑郁癥(childhood depression)屬于兒童青少年情感性障礙范疇,是以持久的、顯著的情緒異常(高漲或低落)為基本癥狀的一種精神疾病。表現為長期抑郁伴有言語思維和行為改變。在緩解期間精神活動正常,有反復發作的傾向。 關于兒童抑郁癥,許多文獻描述到患兒時常表現啼哭、傷心失望、自我貶低、行為退縮、食欲及睡眠改變、想自殺等抑郁情緒癥狀。早在1971年歐洲兒童精神病學家聯合會就提出,兒童及青春期抑郁是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中占重要比例的疾病。 正常的兒童的情緒發展和變化,具有顯著的生理心理年齡特征。一般的學前兒童大都有情緒不穩定、易變性和沖動性的特征,其情緒變化常受外界環境所影響,而不屬于病理狀態。兒童情緒的分化(如喜悅、憤怒、驚駭、厭惡等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是隨年齡而發展,并趨于復雜多樣化。 【病因與發病機制】 1.遺傳因素 家族內發生抑郁癥的概率約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緣越近,發病概率越高。雙卵雙生兒同病率為19.7%。自幼分開撫養的單卵雙生兒,后期同病率也高達66.7%。有調查發現,兒童抑郁癥中約71%有精神病或行為失調家族史。抑郁癥兒童青少年的一級親屬終生患該癥比率在20%~46%范圍。兒童抑郁癥的危險因素包括;①親子分離或早期母嬰聯結剝奪;②父母患有精神病;③父母虐待或忽視;④家族中有抑郁癥和自殺史;⑤某些慢性軀體病。 2.生物化學因素 5-羥色胺(5-HT)功能降低可出現抑郁癥狀,5-HT功能增強與躁狂癥有關。藥理研究表明,中樞去甲腎上腺素(NE)和/或5-HT及受體功能低下,是導致抑郁癥的原因。抗抑郁藥作用主要是提高或調節中樞單胺遞質及受體功能。因此,抑郁癥的胺代謝障礙假說已逐步形成了受體過敏學說,用來解釋發病機制。 有研究證明抑郁癥患兒血漿皮質醇含量增高,提示可能有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素軸(HPA軸)功能障礙。對抑郁癥兒童進行地塞米松抑制試驗(DST),結果為陽性。即患兒服用地塞米松后未見抑制皮質醇現象。住院兒童、少年抑郁癥DST較門診病例更為敏感,年齡越低越明顯。 3.社會心理因素 那些先天易感素質的兒童經歷創傷性體驗后容易促發情感性障礙。有調查提到抑郁癥兒童精神刺激事件比對照組多三倍。失敗負荷過頻過強時,易形成習得性無助感,進而可產生絕望感及抑郁癥。幼年母子情感剝奪、喪失父母、父母分離、早年親子關系不良均可增加發生情感性障礙的危險性。社區兒童少年抑郁癥調查證實,重大生活事件與抑郁癥有密切關系。 有些學者認為急性抑郁癥兒童病前個性多為倔強、違拗,或為被動-攻擊性人格;慢性抑郁癥則病前多表現無能、被動、糾纏、依賴和孤獨,既往常有抑郁發作史;隱匿性抑郁癥患兒病前可有強迫性和癔病性格特征。 【臨床表現】 1.情緒低沉 表現為不愉快,悲傷,哭泣,自我評估過低,不愿上學,對日常活動喪失興趣,想死或企圖自殺。也有表現為易激惹,好發脾氣,違拗,無故離家出走等。 2.行為遲緩 表現為動作遲緩,活動減少,退縮萎靡,嚴重者可呈類木僵狀態。思維遲鈍,低聲細語,言語減少,語流緩慢,自責自卑。年齡大的兒童可有罪惡妄想。有些患兒可能表現反向癥狀,如不聽從管教、對抗、沖動、攻擊行為或其他違紀不良行為等表現。有將這種行為表現列為抑郁癥等同癥象。 3.軀體癥狀 常訴述各種各樣軀體不適,如頭痛、頭昏、疲乏無力、胸悶氣促、食欲減退、睡眠障礙等。 【臨床分型】 兒童抑郁癥與年齡因素密切相關,因此,也有根據發育不同階段而劃分: 略.4.青春期抑郁癥 癥狀與成年人基本類似。軀體訴述、絕望、社會退縮、易激惹亦較常見。此外,常可出現反社會行為,飲食障礙,注意缺陷和多動,酗酒和藥物濫用以及自殺率明顯增多。 【診斷】 臨床診斷主要依靠詳細的病史、體格檢查(包括神經系統的檢查)、精神檢查以及臨床觀察。精神檢查量表的應用有助于診斷評定。例如 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兒童抑郁癥量表(CDI)、艾森克兒童人格問卷(EPQ)、Poznanski兒童抑郁量表。 1.癥狀標準 以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且持續至少2周,在此期間至少有下述癥狀中的四項: (1)對日常活動喪失興趣,無愉快感。 (2)精力明顯減退,無原因的持續疲乏感。 (3)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 (4)自我評價過低,或自責,或有內疚感,可達妄想程度。 (5)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顯著下降。 (6)反復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行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過多。 (8)食欲不振,或體重明顯減輕。 (9)性欲明顯減退。 2.嚴重程度標準 精神障礙至少造成下述情況之一: (1)社會功能受損。 (2)給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3.排除標準: (1)不符合腦器質性精神障礙、軀體疾病與精神活性物質和非依賴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癥狀,但不符合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若同時符合精神分裂癥的癥狀診斷標準,鑒別診斷可參考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診斷標準。 【鑒別診斷】 1.兒童精神分裂癥 急性起病者往往表現言語增多,精神運動性興奮,沖動破壞行為,呈類似躁狂狀態。兒童分裂癥常見有自發情緒波動,易被誤認為雙相或快速循環發作。社會退縮,情緒低落,精神委靡無力狀態,罪惡妄想及自殺意念,類病態人格的表現,均可見于兒童分裂癥。隨著病程進展,分裂癥的核心癥狀、包括思維聯想障礙、分裂性不協調情感以及幻覺妄想等癥狀更加明朗化,可與情感性障礙相鑒別。 2.器質性或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 可產生類似躁狂或抑郁癥狀,但有明確的致病因素和陽性的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可資鑒別。 3.心因性精神障礙 在兒童較為常見。受到強烈精神創傷后發生情緒低沉、悲傷哭泣,少數病兒可呈躁狂狀態。起病與精神因素密切相關,持續時間短,以往無類似發作史,通過心理治療一般恢復較快,可以與情感性障礙區別。 4.周期性精神障礙 多發生于女性青少年,發病與經期相關。少數男性青少年也有周期發作,其原因尚未明確。分為以下類型:①朦朧狀態;②抑郁和躁狂狀態;③運動性木僵;④妄想狀態。其病程特征為起病突然、消失也突然,發作持續時間多為7~10日,通常每月發病時間相對固定,每次發病癥狀重復(復寫癥狀),預后良好等特征可與情感性障礙區別。 5.其他 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品行障礙均可表現過分活動、情緒不穩定、易激惹、攻擊行為等,須加以區別。可采用Conner評定量表及躁狂癥癥狀量評定有助于鑒別。 【治療】 1.三環抗抑郁藥 臨床大多選用三環抗抑郁藥(TCA),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多慮平)、氯米帕明(氯丙咪嗪)等。TCA毒副作用大,用藥應從小劑量開始。通常TCA劑量為每日2~5mg/kg,分2~3次口服。見效時間多在服藥后3~14日。對于難治性少年抑郁癥,一般推薦應用TCA合并鋰鹽治療,效果較好。對于兒童抑郁癥伴有精神病性癥狀者可采用TCA合用抗精神藥物治療。TCA常見副反應包括有口干、便秘、視物模糊、血壓升高、心電圖改變等。驟然停藥可產生撒藥征候。過量可能致死。因此,須密切觀察,及時調整治療計劃。加強心電圖監測或血藥水平測定。此外,少數病例應用TCA可引起矛盾反應,如表現激怒、恐懼、攻擊行為、類躁狂狀態發作等現象。也有報道可發生腦電圖改變或癲癇發作,因而對有癲癇的兒童應慎用TCA。 2.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以及其他新型抗抑郁藥 如氟西汀、氟伏草胺、萬拉法新等新型抗抑郁藥,已相繼應用于兒童抑郁癥。常見副作用有頭痛、嘔吐、失眠和震顫反應。TCA治療無效者,改用SSRIs可獲得療效。Juin等人綜合31例兒童少年(9~18歲)MDD,口服氟西汀(每日20~80mg),治療7~89日,74%顯有進步。長期服用SSRIs的副反應尚不清楚。少數報道氟西汀可引起躁狂癥或輕躁狂,易發生于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情緒不穩定和伴有精神病性癥狀躁郁癥病人,有情感性障礙的家族史者也是易感人群。因此,在應用氟西汀過程中須注意誘發躁狂的副作用發生。有人報道在氟西汀(每日20mg)治療的第一周就出現激動、易激惹、攻擊行為。停藥后行為副反應可逐漸消失。SSRIs的半衰期短,突然停藥可引起撤藥征候,甚至可在停藥后6~8周發生。此外,在應用SSRIs治療兒童抑郁癥時,須注意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以避免不良反應發生。如SSRIs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合用,可產生5-羥色胺綜合征,表現有高熱、意識不清、激動等危重征象。 3.其他治療 兒童非典型抑郁、精神病性抑郁亦可選用抗抑郁藥、心境穩定劑、高效價苯二氮卓類藥物治療。季節性抑郁患兒的治療主要采用光線療法,以2500~10000勒克司(Lx)的全光譜光線(10歲以下2500 Lx)照射患兒患兒,患兒距光源45cm左右,每30秒看一下光源(不能凝視),每次照光45分鐘,早晨和傍晚各1次。此外,日常可鼓勵患兒到戶外活動,增加自然光線照射的時間,尤其在早晨更有效。嚴重病例同時可給予抗抑郁藥治療。對于嚴重少年抑郁癥木僵狀態或有強烈自殺意念或企圖者,可采用電抽搐治療,以防意外,同時須加強監護與護理。兒童抑郁癥易復發,因此,經治療病情緩解后,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維持治療,并須定期隨訪復查,以防復發。維持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對防復發有重要作用。 行為治療主要以心理支持為主。給予關愛鼓勵的同時,想方設法讓兒童感覺和認識到自身存在但以往未曾意識到的能力,并且盡可能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或指導兒童回想獲得過成功的經歷。在患兒周圍營造活躍友好的氛圍,通過團體活動來擴大患兒進行人際交往的機會。若能夠引起患兒的興趣、希望,并支持他增強信心和參與意識及競爭意識,則可減輕癥狀,預防自殺行為。
熱心網友
青春期本身就屬于生理和心理發育成熟的階段,心理成熟,對于社會的各種困惑就會產生,加之學習壓力等社會因素導致的。除了藥物治療外,建議可以通過看心理醫生或者自我調節來慢慢恢復正常,尋找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來做,達到放松的目的,也可以和朋友傾訴下,多和同學朋友溝通別,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熱心網友
一是看心理醫生。二是多和家人朋友交談。
熱心網友
不要去想它!自己開心是自己的!心胸開闊是最重要的!
熱心網友
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心情坦然就不會被什么所謂的青春期抑郁癥所困撓.
熱心網友
青春期憂郁癥是大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事,原因是青春期生理發育迅速,體內的激素分泌不平衡,會是人有一種壓抑感,也就是現在的年輕人口中常說的郁悶。隨著生理發育趨于平緩,內分泌也逐漸正常,青春期憂郁癥也會自然消失。多數人是不需治療的,心情感到壓抑時,找朋友一起玩兒,或用運動來沖淡壓抑感。其實大多數人是不自覺青春期憂郁癥的存在的,以為是一時的心理低潮期。青春期過去了,也就不再有壓抑的感覺了。若壓抑感無...
熱心網友
青春期憂郁癥是大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事,原因是青春期生理發育迅速,體內的激素分泌不平衡,會是人有一種壓抑感,也就是現在的年輕人口中常說的郁悶。隨著生理發育趨于平緩,內分泌也逐漸正常,青春期憂郁癥也會自然消失。多數人是不需治療的,心情感到壓抑時,找朋友一起玩兒,或用運動來沖淡壓抑感。其實大多數人是不自覺青春期憂郁癥的存在的,以為是一時的心理低潮期。青春期過去了,也就不再有壓抑的感覺了。若壓抑感無法自解,時常感到活著沒意思,有自殺的沖動。這就需要心理醫生加鎮靜劑來治療了,那可不是在這里說說就能解決的事了。這需要專業人員來解決了。恕我不才,沒能能力也沒有膽量再次信口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