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載,節后全流通試點管理層要求只能成功,是不是意味著大盤下跌的機率較小.
熱心網友
目前來看只可能出現反彈不會反轉下跌應是主基調現在是有被低估的公司,但高估的更多什么時候國家嚴厲打擊造假,依法治市,才可能反轉
熱心網友
應該有一波反彈
熱心網友
樓主說,能營造一波力度不錯的反彈行情嗎?這是還在場的中小股民們所希望的,但個人感覺還會跌!從去年底到現在,中國股市漫長的暴跌,已經演變成為世界金融市場都少見的大股災了!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管理層違背當年建立股市時的契約,要解決股權分置,實行全流通了;股權分置問題按當初的契約完全可以擱置30年,但權貴階層著急了,他們想套現利益!現在解決對股市是災難性的,必將帶來暴跌!權貴階層每次都高喊口號,要保護中小股民利益,但他們啟動試點根本不是什么利好,而是特大利空,即使開始試點的一、二個民營企業股可能會送股補償流通股民,也會造成巨大擴容,對股市也是個災難,何況,今后國有股占比例大的股票,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說,只能是配售給股民,只是價格高點低點的問題,連送股補償都沒有了,就是更大的災難!我們股民堅決要求國務院第三次(前兩次是在幾年前)出面糾正證監會,繼續擱置股權分置問題30年!想想吧,寶鋼增發大盤已跌得找不到北了,何況全流通,那簡直是長江黃河飛流直下,要淹死還在場的全體股民了。絕非危言聳聽,看看最近的暴跌吧,尚未試點,已是哀鴻遍野! 二是擴容大躍進導致市場供求嚴重失衡。美國股市用了100年,香港股市用了33年,才有800只股票,但中國股市只用了8年就完成,但隨后的擴容大躍進越演越烈。據中國證監會網站:1999年5月,滬深上市公司884家,總股本2682。7億股;到2005年3月底,上市公司發展到1379家,增幅56%;總股本達到7235。59億股,增幅169%,6年幾乎擴容2倍。由于對股市存量資金竭澤而漁,過度抽血,除了首發,還搞大比例增發,遂使股價越跌越低,46元增發的清華同方如今只有8元;65元的四川長虹如今跌到3元多,浦東概念股的股價比1994年325點時還低50%,終于導致了私募基金、封閉式基金、機構、券商大面積危機的爆發和廣大中小投資者遭到“壟斷性搶劫”和“電腦抄家”。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違背科學發展觀的低質量的惡性擴容大躍進,是導致今日股災的元兇。 希望出現第三次“糾錯行情”!我們期待著!。
熱心網友
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并未解決市場最主要的問題----定位不清。證券市場一開始就是為融資而來,為國企解困而來,根本沒有考慮過投資者的回報問題。按照這一邏輯,股權分置、大股東侵犯小股東利益等問題都是次要的問題,因為相對于“為國企解困”這個大前提而言,都不是大問題。上市公司的質量也更無從談起,“誰最缺錢誰先上,誰最困難誰先上”,這是問題的根本。我們的市場定位必須回到“為投資者服務的市場”上來,優化資源配置是第一位的,融資是第二位的.只有端正了股市的方向,股市才可能真正健康發展。中國股市的前途仍然一片迷茫。
熱心網友
以境外市場來看境內市場,那中國特色股市是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所以成功的話也是照搬安全通過而已,而失敗的話就是特色的后遺癥所害.我也希望成功,且是不要傷害了中小股東的成功.
熱心網友
不太可能反彈吧。
熱心網友
不能肯定。其不可知的因素太多。
熱心網友
不過對全流通持反對意見的也不少呢.
熱心網友
最近有關全流通的討論換了個說法,叫“股權分置”,這是《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的。《意見》指出,積極穩妥解決股權分置問題。規范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份的轉讓行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穩步解決目前上市公司股份中尚不能上市流通股份的流通問題。在解決這一問題時要尊重市場規律,有利于市場的穩定和發展,切實保護投資者特別是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如果按現在管理層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講,這個提法比較科學。因為我們的股市有A、B、H等各種股份,同時也分出流通和不流通的股份,現在約7000多億股本中,實際流通的只有30%。但是提法的變化在本質上并沒什么根本差別,用老百姓的話講,叫豆腐一碗,一碗豆腐。國務院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穩妥解決股權分置問題,這是落實的一個步驟。最近召開的研討會,其目的有兩個:一是集思廣益。2002年曾有4000多個國有股流通的方案。二是投石問路,看看股市的反應。從目前的反應看,股市沒有發生特大的恐慌。當然,解決了股權分置,股市的其他問題也無法解決。比如,江蘇瓊花全流通了,它就不犯規了?全流通了,還是大股東說了算,上市公司該圈錢還圈錢。全流通僅僅解決了流通問題而已。另外,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三個條件,即:勇氣、智慧、時機。特別是時機。 。
熱心網友
管理層也不會亂來了,跌的也夠了,我看有反彈行情,搞的好是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