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納西族族名 “納西”是該民族聚集的西部地區24萬人的自稱;東部地區多自稱“納汝”,還有部份地區自稱“納恒”、“納”。“納”在納西語中有“大”或者“尊貴”的意思。“西”、“汝”、“恒”都有“人、族”的意思。過去東部地區的納西人被稱為“摩些”,新中國成立后統一確定為“納西族”。 人口及分布 截止1990年該族人口為27。801萬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周圍諸縣及臨近各縣,四川省的鹽源、鹽邊、木里和西藏的芒康等地亦有分布。 語言文字 納西族講納西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東、西兩種方言。以金沙江為界,西部約20萬人,內部能互相通話;東部中又分為三部份,各有土語,互相通話有困難。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人就創制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東巴文和一種音節文字哥巴文,這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還流傳的民間活的象形文字。用這種文字寫成的典籍稱為,中國藏有9000冊左右,世界其它各國藏有1。1萬冊左右。1957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方案,現在通用漢文。 歷史由來 淵源于南遷的古氏羌人的一個支系。其先民在晉代史籍中稱“摩沙夷”、“磨些”,意思是“牧牛人”。他們先向南遷至岷江上游,又象西南方向遷到雅壟江流域,后又西遷至金沙江上游。唐代,他們聚集在麗江、永寧一帶,先后被吐蕃(藏族)和南詔(彝族和白族的先民)所統治。三國時內部已有階級分化,唐初曾建立越析詔(磨些詔),為六詔之一,后為南詔所滅。南詔統治者曾將上萬戶的磨些人遷到昆川地區,這些磨些人后來與白族融合。明初,不少戍邊的漢人也融合到納西族中。從明朝到清朝,一些首領先后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襲封建土司官職,其管轄地區基本上都已進入封建領主制發展階段。尤其是清初實行“改土歸流”后,納西族封建社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
熱心網友
不是
熱心網友
樓上的真是專家,我本來想回答的,看見你的解釋,我就不獻丑了,呵呵
熱心網友
納 西 族 納西族現有人口27。8萬多人,云南有26。5萬多人,主要聚居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寧蒗、永勝、維西、中甸、德欽以及四川的鹽源、鹽邊、木里等縣也有少量分布。納西族與我國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支系有淵源關系,古文獻里記載的“牦牛夷”、“摩些蠻”、“摩沙夷”指的就是納西族的先民。其自稱叫“納”、“納西”、“摩梭”等。 納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創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書寫的東巴經籍,使納西族文化享譽世界。流傳至今的兩萬余冊“東巴”經典,記載了古代納西族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東巴”文化對研究比較文字學和人類文化史學等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納西族十分重視接受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今天仍可以從納西族的建筑、音樂、壁畫等看到具有漢、藏、白、納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點。 生活在寧蒗縣瀘湖畔的摩梭人,現在仍保存著母系社會的遺風,女性在家庭中地位比男性高,家庭中一般以年長或能干的婦女當家。男女不娶不嫁,實行走婚,雙方關系以感情來決定相處的時間的長短。這種獨特的婚俗,吸引著中外游客前來控究其中的秘密。 納西族男子的服飾基本上與漢族相同,婦女則穿“披星戴月”服,以示勤勞。麗江每年正月十五日有“農具會”(俗稱棒棒會),中甸、麗江在“二月八”、三月、七月趕“騾馬會”。這些節日都要舉行盛大的物資交流會和內容豐富多采的民族體育競賽。 納西族象形文 納西族象形文字約有2200多個,有較濃厚的圖畫文字特點,以一字象一物,或一事,或一意,但與圖畫之維妙維肖求其美感不同,而是用簡單筆畫初其事、物、意的輪廓來表達。既要簡單,又要一個字與一個字相區別。 就有依類象形,突出特征,變易本形,依聲托事等各種造字方法。用這種象形字書寫的句子有的極像是一幅圖畫,它只是起到一種提示的作用,無固定的讀法。所以,用象形文字書寫的東巴經書,即使是會說納西語,又認得一個一個象形字,但仍不能讀懂經文。只有從小從師學習的東巴教徒才能眼看經文,口誦句子,這種文字已有約1000年的歷史。納西族東巴教徒用這種象形字書寫了約1500卷經書,它是研究納西語言文字、社會歷史、宗教哲學、天文地理和文學藝術的重要寶藏。本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研究納西族象形文字著述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李霖燦先生《么些象形文字字典》、《么些標音文字字典》、《么些經典譯注九種》、傅懋 先生《麗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記〉研究》、《納西圖畫文字〈白蝙蝠取經記〉研究》、美國人洛克《納西語──英語百科辭典》,特別是納西族學者方國瑜編撰、和志武參訂的《納西象形文字譜》已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60年代,麗江縣文化館和近年成立的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巴文化研究室,延攬著名東巴,翻譯了大量的東巴經書。 納西族還有一種標音文字,共有2400多個符號,多半是重復的異體字,較常用的有500多字,這種字也只是東巴掌握,有少量的東巴經是用標音字寫的。。
熱心網友
納西族是云南特有民族,現有人口27.8萬多人.
熱心網友
肯定不是了是納西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