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價降幅可能調為40% 文章來源:東南快報 | 時間:2005年08月08日 24家醫藥行業協會因嫌發改委擬推出的藥品降價方案降幅過大,聯名上書國務院之后,最新藥品降價方案遲遲未見出臺。而記者最近從相關藥企得知,上月發改委與26家相關藥企代表已進行了“一對一”的閉門會談。一位不愿具名的參會代表透露說,原方案中平均降價60%的降價幅度可能調整為40%,原定降價幅度較小的外資企業相關品種有望調整為與國企品種保持同等降幅。降價方案本月仍難出臺。發改委“尷尬”調降幅與以往的集中式座談不同,7月19日和20日,發改委采取了與企業一對一閉門面談的方式。據稱,每家企業的面談時間都在30分鐘以上,共有26家藥企代表參與了會議。而在這次面談過程中,發改委拿出了調整后的新方案征求企業意見。此方案主要包括了前述的調整內容。國內一大型抗生素生產企業的負責人興奮地表示,“沒想到,協會上書國務院還真起了作用!”然而,那位不愿具名的參會代表透露:與企業的興奮相比,發改委正處于一個“尷尬”境地:原先擬訂的60%并非最終確定的降幅,只是在征求藥企意見,然而有企業隨后將此消息泄露出去,搞得世人皆知,如今發改委再把降幅調整為40%,就顯得很被動。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朱長浩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發改委在降價幅度上的變動,主要還是考慮了企業的承受能力。8月1日,國資委對23戶醫藥國有重點企業的統計顯示:醫藥重點國企盈利能力顯著下降。業內人士分析,發改委先后進行的16次藥品降價經歷也使其認識到:在“以藥補醫”的衛生體制下,價格管理政策的效果已經大打折扣。這恐怕也是發改委不再堅持60%降幅的原因之一。藥價之爭現體制矛盾正是由于“以藥補醫”衛生體制下形成的過分追求利潤的行為,注定了藥品價格管理政策的暫時失靈。政府和企業對藥品價格的博弈,折射了藥品價格管理政策與現行醫藥衛生體制間的不適應和不協調,而這也是藥企和藥業協會極力反對大幅降低藥價的最直接理由。24家協會在聯名書中表示,“三醫”改革不配套,特別是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滯后是“看病難、看病貴”的根本原因。醫藥衛生體制、機制問題不突破,降價無法根本解決看病貴的問題。

熱心網友

調吧,都是為了我們大眾啊,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是黑幕太多

熱心網友

股民永遠是錯的。當大家都搶時,你就給他們,當大家都拋時,你就接,這也叫順其自然,但一開始要點膽量,久了就習慣了。祝你好運!

熱心網友

按中央臺的報道,還有50%的利。

熱心網友

藥價貴,人們罵醫生黑,其實,能吃點回扣的醫生占不到醫生總數的20%,即使吃點回扣,也是九牛一毛,大多數醫生是在那里瞎干、干看、干生氣、白挨罵,醫生們也在罵:“操他八輩祖宗!”

熱心網友

醫院怎么維持?

熱心網友

藥嚇人的貴,可藥廠沒幾個賺大錢的,都給紅包和藥商賺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