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云南民歌(開遠)《趕馬調》的收集過程。據說一、是三十年代云南音樂家林之音收集整理的;二、是云南解放后,原西南軍區文化工作隊在收集整理云南民歌的過程中收集整理的。演唱者是云南歌唱家黃虹老師。對能提供詳細資料的老師不勝感激!

熱心網友

林之音,是聶耳的摯友和昆明同鄉。曾在上海百代公司國樂隊與聶耳共事,是樂隊中的最長者,也是聶耳的老大哥。在上海從事過音樂創作,大家很熟悉的《馬路天使》就是他進行的音樂設計。1938年上海淪陷后回到昆明,他忠實繼承了聶耳未竟的事業,為云南的民族音樂和音樂教育事業奮斗了一生。黃虹老師,因為臉上有斑點,當地的老百姓親切的愛稱她為“五朵梅”。黃虹也是因為天花,臉上留下了麻子,但她為云南民歌云南漢族民歌的介紹、傳播以及演唱藝術的提高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也是深受老百姓愛戴的歌手 “砍柴莫砍苦葛藤,有囡莫嫁趕馬人……”,在云南驛古鎮的家中,郭志國又深情地唱起了這首趕馬調。 趕馬調是過去流傳在馬幫中的一種民間小調,各地的趕馬調不盡相同,有各自的腔調和唱詞。郭志國唱的是流傳在祥云、彌渡一帶的調式,全篇共有九十六個句子組成,每句七到十二個字不等,采用男女對唱的方式,內容從年頭一直唱到年尾,從趕馬人出門一直唱到他客死異鄉,表現了趕馬人漂泊、艱辛、危險的行旅生涯,以及家人的擔心和思念之情。 唱詞中講述了趕馬人不得不離開家鄉走夷方的原因——“我娶你差下一番賬,不走夷方賬不清。”——因為生活所迫,因為要還清債務。 唱詞中也表達了家人依依不舍的情懷——“你要去要去我搭你去,燒燒煮煮也要人。……你要去要去我搭你去,補補連連也要人。” 唱詞中還反映出馬幫騾馬的裝備,以及趕馬人出門時要隨身攜帶的物品——“我頭騾要配百馬行中雪蓋頂,二騾要配花繃繃,三騾要配喜鵲青,四騾要配四腳花。前所街把騾馬配好掉,又到馬街配鞍架,我家機土布買幾件,家鄉的瓜條也買上,香香的辣子買兩馱,永白瓷碗辦一雙。” 唱詞中亦表現出了趕馬人風餐露宿的生活場景——“他頭發顆里升露水,草帽頂上下白霜。三個石頭搭眼灶,就地挖坑做臉盆。” 最后,趕馬人客死異鄉,單留新媳婦獨守空房,終老一生——“他思茅得病普洱死,尸魂落在九龍江……”通篇趕馬調彌漫著哀惋、動人的情緒,在一唱一答之間,趕馬人和妻子之間近乎生離死別的愁緒表露無疑,但又含蓄婉轉,并不是那種哭天喊地似的直白表露內心的情感。郭志國每每唱起這首趕馬調,總會老淚縱橫,不能自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