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讀了好多遍,你是怎么樣看他這個角色的呢?你喜歡他嗎?喜歡他 什么呢?
熱心網友
《紅與黑》描寫的是一個社會下層有志青年,妄圖通過自己努力,躋身社會上層的故事。當然,其結果是沒能成功,反而受到了當權者的打壓。于連的失敗的終極原因不在于他采用了不道德的晉身手段,而在于,一個不平等的社會,不會允許下層民眾通過正常手段,躋身社會上層。司湯達此作的用意也就在于抨擊社會,而對于于連,作者是報的同情的心態的。類似的主題,在文學史上是不斷被書寫的。特別是在當今中國,此類主題的作品更具有特別的意義。改革后的中國,固然在總體上取得的發展,但你可以看得到,受益的只是少數人,廣大下層民眾,晉身無門,造成了一種什么結果呢,就是干部的兒子永遠是干部,有錢人的兒子永遠是有錢人,農民的兒子永遠是農民,甚至變成更糟糕的民工。這種情況就是不公平的社會造成的,城鄉二元的體制阻擋了有志農民子弟通過自己的努力到達社會上層,城市里的有志青年,遭遇也好不到哪去,本來高考制度為普通民眾躋身上流社會提供了一個窄門,但實際上,這窄門越來越窄了,窮人事實上不能充分享受教育資源,也就注定了能力不如富家子弟,也就很難考上好大學。在這種情勢下,類似《紅與黑》的作品,特別能引起有志青年的共鳴。路遙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反映的就是這一主題,在中國特別有市場,有人反復讀《平凡的世界》,并為此激動不已,就是被孫少平所打動,孫少平在實質上和于連一樣,是有志青年,不愿一輩子土里刨食,而是奮力向上爬。于連的晉身手段是不道德的,但也是無可奈何之舉,因為靠正當途徑,他八輩子也不能實現他的理想。拿破侖那個平等,為才是舉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盡管如此,他還是不屈不撓,想盡一切辦法,在努力著,社會還認可教士,他就背圣經,你以為他真愛背圣經嗎,不得已啊,于連的積極意義,就在于他有志氣,有理想,并想盡一切辦法為實現理想而努力。
熱心網友
不喜歡
熱心網友
有賊心無賊膽,使人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