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羊龍骨——帶里脊肉和脊髓的羊椎骨,因其形似蝎子而得名。也有稱為“羊羯子”的。
熱心網友
“羊蝎子”在北京是眾人皆知的,就是從頸項到尾尖的完整的羊脊椎骨。北京及其周邊地區的商家在出售羊肉時,把羊的肉剔下來,分部位出售,不同部位的價格各有差異。剔剩下的骨頭,四肢部分叫“棒骨”,完整的脊椎骨因形狀像蝎子,因而得名“羊蝎子”。羊蝎子價格便宜,剁開燉爛后其湯鮮美無比,骨上的肉亦還不算少,是較實惠的食品。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北京的大小餐館興起吃羊蝎子之風,至今盛行不衰。由此卻衍生出一個文字問題來,就是大多數餐館都把“羊蝎子”誤寫作“羊羯子”。“羯”字的音義與“蝎”字都大相徑庭。蝎,音xiē節肢動物,長有一對螯,四對腳。羯,音jié,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一·羊》:“去勢日羯羊。”所謂“羯羊”是閹割過的公羊。把“羊蝎子”誤寫成“羊羯子”者,大概以為與羊有關的東西自然該用羊偏旁,而不知其得名和蝎子有關,因此以訛傳訛。關于“羊蝎子”的說法很多,結合本人的所見所吃,那一節一節的羊龍骨從橫切面上看去,成“丫”字狀,而那“丫”字狀的下面,還有一個小的分叉,這就是蝎子張揚的形狀了,“羊蝎子”因此得名。據悉,上海極有影響的刊物《咬文嚼字》曾以《北京街頭的錯別字》為題特撰文批評了諸多店家把“羊蝎子”錯寫成“羊羯子”。 可惜店家們不以為然,或根本就不買賬!從網上的引擎搜索可以發現,“羊羯子”的使用頻率已經明顯超過了“羊蝎子”。“羯子”之流振振有詞:“羊羯為羊之龍骨,狀似楔子,其肉為羊之精髓。曾為羯族與蒙古族人所喜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尤好食之。”公有公說,婆有婆說,無所不用其極的廣告真叫人哭笑不得,連成吉思汗都被拉出來示眾了,換它個偏旁又何足掛齒?!我以為問題的關鍵是,帶“蟲”字邊的“蝎”字可能會影響一些食客特別是南方美女們的胃口,而“羊”字邊的“羯”字對天下的羊肉愛好者來說,似乎更有一種莫名的誘惑!。
熱心網友
就是羊排把羊排丟到鍋里燉吃火鍋的方法一樣只不過是要把蔬菜和一些涮鍋的配料放進燉羊排的鍋里涮味道很好
熱心網友
羊蝎子就是洋的脊椎骨。在飯店都有買。但各地的叫法不同。這好像是北京那面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