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旗"MBO"恒源祥、何享健"MBO"美的,最新的還有郎咸平指責張瑞敏"MBO"海爾
熱心網友
MBO的內涵與特征 管理層收購(ManagementBuy-out,MBO)并不復雜,也不難懂。它起源于英國,最初是上市公司管理層以取得公司控制權為目的發動的一種股份收購,后來發展成為較為普遍的公司的管理者或經理層利用借貸所融資本或股權交易收購本公司的股份,從而改變本公司的所有權結構、控制權結構和資產結構,進而達到重組本公司的目的并獲得預期收益的一種收購行為。 由此不難看出,這樣一個收購過程,為公司的管理層提供了一個創造和積累個人財富的機會和渠道。MBO的主要投資者是目標公司內部的經理和管理人員,通過MBO,他們的身份由單一的經營者變為所有者和經營者合一的雙重身份;MBO主要是通過借貸融資來完成的;MBO目標公司往往是具有巨大資產潛力或存在“潛在的管理效率空間”的企業;MBO完成后,這一目標公司會尋求機會上市套現,使MBO的投資者獲得超常的回報。 還可以看出,MBO產生的體制基礎是現代企業制度中所存在的代理成本問題以及由此產生的管理低效問題。通過管理層對公司的收購,可以實現經理人對決策控制權、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的接管。國外的實踐也證明,MBO在激勵內部人員積極性、促進企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有效地降低企業的代理成本、改善企業經營狀況、增強企業的經營績效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且,MBO對于理清企業產權,實現所有者回歸,建立企業的長期激勵機制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MBO在中國 從四通集團開始,MBO正式進入中國的企業并購舞臺,緊接著又有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開始嘗試管理層收購。在“美的”成為我國證券市場上第一家成功實現MBO的上市公司后,我國的證券市場上迅速形成了一股上市公司MBO熱潮。僅今年下半年以來,康緣藥業和美羅藥業曲線管理層收購(MBO)獲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放行,引發了新一輪MBO浪潮,先后已有十余家上市公司推出了MBO計劃。 雖然MBO在國外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也非常成功的企業并購方式,但是在中國,在MBO的具體操作過程中還是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問題。比如,由于國有資產管理體系與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信息不對稱,所以在國有企業改制重組過程中國有資產的產權交易方式不夠規范、產權交易程序不夠透明,致使MBO企業出現收購價格缺乏定價依據、收購者資金來源不明、經理層還款計劃不完備、收購主體合法性難以保證甚至自買自賣、暗箱操作、內外勾結、做虧再賤買等等問題。可以說由于監管不力、操作不當導致MBO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國有資產流失的途徑。 也正是基于這些問題,或者說最主要的是擔心大規模推行MBO可能會導致過大的風險,造成國有資產的嚴重流失,所以,2003年4月MBO被緊急叫停。財政部在給原國家經貿委企業司《關于國有企業改革有關問題的復函》中指出,相關法規完善之前,暫停受理和審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收購,待有關部門研究提出相關措施后再做決定。隨后,究竟是完全停止MBO,還是規范后再實施MBO,不同的觀點和意見一直爭論得非常激烈。直到2003年12月,由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于國有企業改制的規范意見》才被認為是對MBO的一種解禁,或者叫有限制的允許。 辯證地看待MBO 客觀地說,面對MBO這一新鮮事物,我們還沒有成熟的經驗和完善的制度。而作為解決國企所有者缺位、效率低下等問題和對經營者進行有效激勵的一種工具,MBO無疑是國企深化改革過程中值得探索的途徑之一。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決不能因為行為上的些許偏差,而徹底顛覆行動的方向,就像我們不能把孩子和臟水一起潑掉一樣。 在當前的條件下,我們應該辯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待MBO,既不能盲目夸大它的作用,也不能否定它的積極意義;既不能一陣風,也不能一刀切。當務之急是制定、出臺明確的、系統的MBO運行規則,并針對MBO的操作,出臺更為具體的細則,對收購主體的資格、資金來源的合法渠道、收購價格的形成機制、管理層的市場選擇機制等MBO的關鍵環節給予明確規定;同時,還要明確適用MBO的產業和企業范圍;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加強對MBO全過程的監管,防范MBO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如果能夠做到按照相關的法規政策規范操作,是完全可以避免MBO過程中的一些非規范行為的。 國有企業的深化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高難度的課題。我們相信,只要以積極、理性、寬容的心態,認真探討國有企業制度變革中出現的問題,不斷修正偏差、錯誤,在探索中完善,在發展中規范,MBO就能夠在我國企業改革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熱心網友
管理層收購(ManagementBuy-out,M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