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佩服你,希望你能回答一下 謝謝你大哥

熱心網友

當反艦導彈猶如成群的蝗蟲黑壓壓一片,向水面艦船迎面撲來的時候,其后果更是難以想像。這就是原蘇聯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在研究使用反艦導彈打擊美國海軍航母戰斗群時,制訂的一種戰術—— “飽和攻擊”。即在同時(或以秒計算的極短時間內)發射大量的反艦導彈,攻擊水面作戰艦艇,以使其有限的對空防御火力通道“撐不下”,達成反艦導彈突防命中目標的目的。這就如日常遇到的排隊現象,當許多人同時去購買車票,而售票窗口又有限時,就需要排隊等候。但對“飽和攻擊”而言,排隊等候的反艦導彈數量,就是已完全突防的反艦導彈數量。由此不難看出,反艦導彈本身所具有的速度快、有效截面積小、被發現的距離近等特點,在過去就已經使得水面作戰艦艇傳統的對空防御系統漏洞百出,如果今天再面對成群反艦導彈構成的“飽和攻擊”,更是難以提供“優質服務”。 任何事物的產生與發展,都有矛與盾的兩面,“宙斯盾”系統也是如此,它是隨反艦導彈“飽和攻擊”這支利矛出現而誕生的堅盾。“宙斯盾”,原是希臘神話里的主神宙斯和智慧女神雅典娜使用的盾,上面雕繪著一個蛇發女妖像,誰見了就會變成石頭,故被視作一種護身法寶。為了解決反艦導彈“飽和攻擊”對航母戰斗群構成的威脅和海上艦隊對空防御的難題,美國海軍早在1963年就開始了一個全新作戰系統的概念設計,在1969年底將其定名為“宙斯盾(Aegis)”系統(全稱為全自動作戰指揮與武器控制系統),寓意著這一全新系統將是水面艦船威力無窮的護身法寶。從1970年起歷時10年,在投入近8億美元巨額研制費,經10萬小時實驗后,“宙斯盾”系統始告成功,于1983年初裝備在“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上,至今還裝備在美國的阿利·伯克級和日本的金剛級驅逐艦上。在1984年4月,美國海軍使用這套全新系統,指揮與之配套的垂直發射“標準II”艦空導彈進行打靶實驗時,就一連擊中10架靶機,這進一步證實了這套系統果然不負眾望,名副其實。 “宙斯盾”系統,由相控陣雷達、計算機系統、指揮決策系統、武器控制系統、武器火控和發射系統、戰備狀態檢測系統等6大部分組成,美國海軍還計劃增加第七部分——作戰訓練系統。它之所以能成為對付反艦導彈“飽和攻擊”的堅盾,其關鍵在于相控陣雷達、計算機系統和與之配套的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使得蜂擁前來“購票”的反艦導彈,不但不需要“排隊”,而且都能及時買上對號入座的票。 相控陣雷達,作為“宙斯盾”系統的核心,在抗“飽和攻擊”時,起到兩個關鍵作用:一是針對來襲反艦導彈數量,及時開啟足夠的“售票窗口”,克服了傳統防空系統中需先解決一個目標之后才能顧及下一個目標的弊端,避免了“排隊”現象的產生;二是控制和導引艦空導彈有的放矢,讓來襲的反艦導彈都能及時,開且幾乎是同時買上對號入座的票。相控陣雷達的天線(如圖 l所示),由面向4個方向的固定平面組成,每一個平面上面規則地排列著許多個電磁波輻射單元和接收單元(相當于一個普通雷達的一個小天線,個別小天線的損壞和出現故障,均不影響整個雷達的工作效果)。利用電磁波的相干原理,通過計算機控制每個小天線電磁波的發射與回收,便能達成快速搜索和發現幾百個目標、自動跟蹤10O個目標、對8—12或12一16枚發射后艦空導彈的引導控制的目的。這樣,就從技術上解決了上述作戰使用的兩點基本需求,保證了抗“飽和攻擊”作戰行動的實施。同時,為了避免遭受反輻射導彈的襲擊,這種雷達所有波束可在不到1秒鐘內從空中消失;再開機時,也只需要1秒鐘,就又可以收到回波信號;在18秒鐘內,即可完成全部搜索。 計算機系統共有22臺計算機,是抗“飽和攻擊”作戰行動得以有條不紊順利實施的重要技術保障。其中,有17臺計算機是直接用于防空,并分為三組:第一組用于防空搜索,為艦空導彈提供中段制導;第二組作為指揮決策中心,處理各種數據;第三組用于武器控制、發射和艦空導彈空中攔截控制。由此,才能從技術上保證“宙斯盾”系統在最短時間內(一般不超過1秒鐘),能夠面對成群結隊的來襲反艦導彈處驚不亂,從容地為每枚來襲反艦導彈提供不用排隊的售票服務。 艦載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的研制,起始于70年代前后,于1980年開始裝備艦艇。垂直發射裝置,較好地克服了過去艦載導彈采用回旋傾斜發射裝置和箱(管)發射裝置對艦艇作戰使用產生的不良影響。即作戰時,發射裝置通常首先要轉向目標的來襲方向,反應時間較長;發射裝置占用面積相對較大,每個發射裝置上的導彈數量又相對較少(最多8枚),而且發射完后重新裝彈費時間,影響艦艇火力的持續性;發射裝置暴露在甲板上,作戰中很容易被擊毀。在抗“飽和攻擊”作戰行動中,艦載導彈垂直發射裝置最大的優勢,是其具備的快速反應能力。其發射速率可達每秒 l發,即使從根據要打擊的目標選擇彈種到指令某一枚導彈發射也只需要4秒鐘,以保證每一位前來“購票”的反艦導彈基本上不用排隊。垂直發射裝置,之所以能從技術上保障作戰使用的及時性、持續性和全方位性,主要是由于這樣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垂直發射裝置徹底取消了原來用于儲彈、輸彈、發射的一整套復雜機械裝置,發射時只要打開甲板上每枚導彈的發射口蓋(發射口蓋是用塑料做的,緊急時不用掀蓋也可發射),接通發射電路即可,將過去近20個復雜機械動作簡化為1—2個最簡單的動作,達到了抗“飽和攻擊”作戰行動中的高發射率的要求(幾乎是極限)。二是,垂直發射裝置采用了模塊化組合,節省占艦體積,加大了艦艇搭載導彈的數量,如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分別裝122枚和90校,充分滿足了在抗“飽和攻擊”作戰行動中,短時間大量使用艦空導彈的需要,為來襲的反艦導彈提供了充足有效的“票源”。三是,垂直發射的艦空導彈,采用了垂直發射導彈的快速滾轉控制技術,使其能夠在快速升空過程中的1.5—2秒鐘內,由發射狀態變成飛行狀態,轉向被打擊的目標,實現了抗“飽和攻擊”作戰行動中,對全方位來襲反艦導彈及時實施攔截的需求。 與此同時,指揮決策系統的計算機程序庫,已事先編人了100套作戰方案和作戰準則,一旦遇到敵情就可自動接戰,進一步縮短了作戰決策時間;由計算機和顯控臺織成的武器控制系統,既可以操縱本艦所載武器系統,也可以操縱其附近水面作戰艦艇所載武器系統,進一步提高了作戰的持續力。這樣,它們都進一步保障了抗“飽和攻擊”作戰行動的可靠實施。因此,“宙斯盾”系統更適合于在高威脅環境下對付反艦導彈的“飽和攻擊”,是阻擋“飽和攻擊”的堅盾。但遺憾的是,其第一次成功用于實戰,并非是攔截反艦導彈,而是在1986年4月15日美國襲擊利比亞戰斗中,將“宙斯盾”載艦“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部署在錫德拉灣東部海域進行監視、防空活動,用于掌握利比亞防空部隊“薩姆一5”地空導彈制導雷達的電波工作信息;而在1988年7月3日與伊朗海上武裝交火中進行的第一次防空實戰時,“宙斯盾”載艦“文森斯”號巡洋艦卻又誤將 A—300客機判成 F—16戰斗機予以擊落。此外,美國認為,其本土易遭襲擊的37種戰術彈道導彈中,有26種是跨海飛行的,而且戰術彈道導彈飛行彈道大多在其海軍艦載預警系統的作用距離內,并鑒于“宙斯盾”系統和與之配套的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的攔截反艦導彈的能力,有意將“宙斯盾”水面作戰艦艇納人大氣層內戰區導彈攔截系統(又稱低層防御系統),即將載有“宙斯盾”系統的水面作戰艦艇,部署在預定的海上陣位上,用來攔截跨海飛行的戰術彈道導彈。 摘自《艦船知識》1998年第12期。

熱心網友

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歷程 很久以前,人類就有飛出地球、探知太空奧秘和開發宇宙資源的愿望,我國古代的不少神話故事便是突出的反映。最典型的是流傳很廣的嫦娥奔月,它描寫一個叫嫦娥的美女,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長生不老的仙藥后,身體變輕飄到月亮上去了。   歷史上第一個試驗乘火箭上天的人是15世紀中國官員萬戶。1945年,美國學者基姆在他的《火箭與噴氣發動機》一書中是這樣描寫的:萬戶先做了兩個大風箏,并排裝在一把椅子的兩邊。然后,他在椅子下面捆綁了47支當時能買到的最大火箭。準備完畢后,萬戶坐在椅子當中,然后命其仆人點燃火箭。但是,隨著一聲巨響,他消失在火焰和煙霧中,人類首次火箭飛行嘗試沒有成功。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帶來了航天技術的春天。198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綱要》,把航天技術列為我國高技術研究發展的重點之一。"863"高技術航天領域的專家們對我國航天技術未來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論證,描繪了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前景的藍圖,一致認為載人航天是我國繼人造衛星工程之后合乎邏輯的下一步發展目標。1992年1月,黨中央批準研制載人飛船工程。自此,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1999年11月20日,我國成功發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飛船神舟1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發射宇宙飛船的國家。此后,又分別把神舟2、3和4號送上九重天。在1992年開始研制載人飛船之前,我國"863"高技術航天領域的專家們曾為研制哪種運輸器這個問題進行了幾年的研究,即對從研制飛船起步和越過載人飛船直接發展航天飛機的多種技術方案進行了充分的論證、比較和分析,甚至還激烈地爭論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