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故鄉昨夜冷雨敲窗欞,披裘屈指數寒星忽億去時少年事,不由動顏笑無聲滿目飄零秋瑟瑟,細細草莖繞膝生細雨春風無限恨,無奈已然近寒冬我寫的,知道不符合寫詩的規律什么的,順便問一下規律應該具體怎么符合
熱心網友
律詩是有很嚴格格律的,要講究平仄、對仗、壓韻及“黏”和“對”。平仄要求一句之中平仄要相間,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兩字間的平仄是相間的。出句和對句的平仄要相對,如果上聯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那么下聯的平仄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對仗就是要求一聯之中出句和對句須用對偶,一般規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數詞對數詞,虛詞對虛詞等。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中“白日”對“黃河”,“依”對“入”,“山”對“海”等。壓韻,二、四、六、八句須壓韻,就是句末的字須是同韻腳的。如你詩中的“聲”和“生”的韻母都是eng,這就是壓韻。律詩要求隔句一韻,一般用平聲韻。第一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律詩分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共四聯。其中頷聯和頸聯必須用對仗,其余的可用可不用。所謂“對”指在一聯中,出句和對句的平仄須相對,出句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對句就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就叫相對,也是為了讀起來好聽。“黏”指平粘平,仄粘仄;后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聯對句第二字相一致, 具體說來,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如上聯對句的平仄為:平平仄仄仄平平,那么下聯出句的平仄就應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即第二字的平仄一樣,都是平聲,但格式又不能完全相同,須有些變化。以達到抑揚頓挫之美。此外,律詩還有好多的格律,這只是基本的,你明白了這些再說吧。注:平指陰平、陽平二聲。仄指上聲、去聲二聲。古時還有入聲,也歸為仄聲,現代入聲僅存于方言中。看你的詩,首先,韻腳壓錯了,在古詩韻中“冬”和“星、生、身”不是一個韻部的。其次,頷聯和頸聯沒用對仗。第三,平仄完全不對,不要說“黏”和“對”了,一句之中的平仄都是不對的。如第一句“昨夜冷雨敲窗欞,披裘屈指數寒星”你的平仄為: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七言律詩的平仄格律只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四種,你的完全不對。不過,當然,你是完全不懂律詩格律的,能寫成這樣子挺難得了,如果你把它改成現代詩可能會更好。從字面上看,你對景物的選取來到達意境上還是有可取之處的,繼續努力。先寫這么多吧,有疑問再來問我吧。。
熱心網友
滿好
熱心網友
可以和唐人崔顥的七律對照一下: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般來說,七律第三四句、第五六句對仗都比較工整,你的詩這一方面沒有照顧到。比較明顯的筆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三四句、第五六句都可以直接作對聯用。可能也有部隊的地方,僅供參考。
熱心網友
還行,但覺淺顯。
熱心網友
頂!!!!!
熱心網友
第四句聲字不壓韻,生字和東字不為一韻,春風細雨之中怎么會有秋瑟瑟呢?之后怎么是寒冬近呢?內容中似乎沒有關于辭故鄉的內容啊,總體來說,這是一篇失敗之作,建議多看古代名篇,細致了解一下律詩及絕句嚴格的韻律規律,再多多增加自身體驗,也許就能寫出好詩了,或向現代詩發展,這樣稍微容易點.
熱心網友
真不錯!贊外行人瞎說一下:個人感覺最后一句韻律上有點不協調七律分首、頷、頸、尾四聯,一般頷、頸兩聯要求對仗;每聯韻腳押韻(韻母相同或相近)樓上兩例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