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只是攝象機的原因而已,只是高速昆蟲的拖影現象,至于速度只是參照物罷了,從下面看飛機半天才飛過一條街,難道你說飛機比人還慢嗎?

熱心網友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吧我想不是一個兩個拍到了飛棍,很多人都拍到了,而且形狀都差不多,那能說是巧合嗎

熱心網友

難道CCTV講的就一定是真理啊?簡直教條化了

熱心網友

我看過電視的很有意思就是他們講的了

熱心網友

有沒有都無所謂,它不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不是嗎?你什么時候被飛棍撞過?

熱心網友

同上啦CCTV講過啦世界上沒有飛棍

熱心網友

是啊,中央10臺的一個專門節目已經解釋過了。只要將攝象機做適當的調整,拍出來的移動物體都會有拖影現象。比如拍晚上的街景就可以看到飛馳而過的車子都拖著一條條光帶,這是最常見的“飛棍”現象。所以說,“飛棍”無處不在。資料:其實所謂的飛棍就是昆蟲而已,而且飛棍的飛行速度估算有誤。我們先來看一段數字,然后再分析。昆蟲的飛行速度也是相當可觀的。一般翅型狹長、轉動幅度較大的種類飛行較快。昆蟲的飛行速度主要取決于震翅頻率。昆蟲高頻率的震翅,著實令人難以想象,如蜜蜂可達180-203次/秒,頻率最高的搖蚊可達1000次/秒左右,就連頻率較低的鳳蝶也有5-9次/秒,是其他動物所望塵莫及的。昆蟲飛行時速差別較大,飛行較慢的家蠅,僅為8千米;蚊蟲在缺水的地方為了產卵,也可飛幾千米;蝶類和蜂類約為20千米左右;蜻蜓、牛虻可達40多千米。飛行最快的是天蛾,最高時速可達53。6千米。接下來,我們來說說這個問題。考慮昆蟲在攝像機的拍攝下的運動,我們暫時只考慮昆蟲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運動(大多數飛棍都是在2維的畫面飛過,3維空間的運動可以暫時不用考慮)先來看昆蟲的垂直運動規律,水平運動(即向前飛行)不考慮。普通攝像機本身能夠每秒鐘采樣25次,也就是電影膠片每秒播放25幅圖像。而普通的昆蟲翅膀震動頻率為5-1000次/秒,在1/25秒內,昆蟲能夠震動0。2-40次翅膀。因為是采樣的原因,凡是震動頻率是25的整數倍的昆蟲,被攝像機拍攝下來的圖像中,翅膀一定是靜止的(不考慮昆蟲在其他方向的運動,只考慮翅膀的運動),而震動頻率不是25的整數倍的昆蟲,被拍攝下來的圖像一定是運動的,而且翅膀的運動規律是向上或者向下,這取決于震動頻率了。這就能夠揭示飛棍的“翅膀“為什么是波浪形的運動了,其實就是昆蟲翅膀的震動的某幾個瞬間被攝像機連續的記錄下來了。按照科學的說法,就是根據奈奎斯特(Nyquist)取樣定理,F=2f,(F為采樣頻率,f為被采樣的物體的頻率),采樣以后,被采樣的物體的運動才可能被準確地恢復(通過采樣數據恢復)。如果應用在飛棍的現象中,F=25(即攝像機的采樣頻率),那么被拍攝的物體的運動規律如果要被準確地恢復(通過采樣數據恢復),那么它的頻率必須<=12。5,而我們上邊的數字,以蜜蜂為例,它的翅膀震動頻率遠大于12。5,所以用攝像機拍攝的圖像是無法準確地恢復蜜蜂的翅膀運動規律的。換句話說,就是你看到攝像機圖像,根本就不是蜜蜂翅膀的真實運動軌跡。接下來我們考慮蜜蜂的水平運動,即向前飛行。這個可以用凸透鏡的原理來解釋。攝像機裝有凸透鏡,外面來的光線經過凸透鏡,落在膠片上,圖像就被記錄下來了。攝像機調整好焦距以后,凸透鏡距離膠片的距離就確定(固定)下來了(通常為毫米的數量級,它的大小小于凸透鏡的焦距),而被拍攝的距離凸透鏡的距離在人站好之后就確定(固定)下來了(通常為米的數量級)。按照以上昆蟲飛行的數據,我們可以計算出來,昆蟲在1/25秒內能夠飛行8。9cm—59cm。。那么為什么飛棍會有的每小時160公里的速度呢?可能是被估算錯了,為什么呢?我們知道,速度=距離/時間,對于昆蟲在攝像機前飛行來說,時間可以通過昆蟲被記錄下來的圖像幀數來得到,如果有一幀紀錄下來圖像,可以認為是1/25秒(最大值),如果兩幀記錄下來了,就是2/25秒(最大值)。但是距離如何確定呢?根據攝像機其實是無法確定的,因為攝像機無法記錄距離的數值,但是可以根據附近物體的大小估計這個數值,近大遠小的規律使這個估計值可能跟實際數值差別很大,所以計算出來的速度也會有很大的誤差。那么,為什么昆蟲在攝像機下,是一個棍子的形狀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攝像機的曝光的原因。任何一個懂攝影的人都會告訴你類似的情況。如果你不明白,我來告訴你。攝像機其實就是一個照相機,只不過它的快門每秒鐘打開25次而已。大家知道,快門從打開到關閉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常見的是1/30秒,1/60秒,即曝光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如果物體是運動的,它的運動就會被連續的曝光,其結果就是我們常見的:用普通的相機拍攝運動的物體,影像有拖影(模糊的),亦即運動的物體被拉長了。這就是昆蟲在攝像機下會是一個棍子的原因。因為昆蟲的運動是垂直的翅膀運動和向前的飛行,所以把垂直的波浪形和水平運動的棍子形結合起來就是它的運動了。在攝像機下,就是飛棍的形狀了。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飛棍的形狀除了棍子部分,波浪部分的形狀還會略有不同,其實很簡單,就是拍攝角度,以及昆蟲翅膀的形狀不同造成的。如果把上述的分析運用到3維空間,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其實上述的說法,完全可以用一個實驗來驗證的。即用一個計算機控制的照相機以25hz的頻率照相,再用一個能夠震動翅膀,能夠向前飛行的機械物體來模擬,完全可以再現上述飛棍的現象。根據模擬物體的飛行速度和震動頻率的不同,現象會完全不同的。另外,浙江衛視曾經有一個節目,就是一位攝影師用普通攝像機拍攝蜜蜂飛行,再現了飛棍的現象。可以作為一個參考。其實換一個角度想,如果不是用普通攝像機來拍攝,而是用高速攝像機來拍攝,比如10萬幅/秒的攝像機,那么昆蟲的運動規律會被完整的再現,你就不會再認為飛棍是未知的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