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有懂詩歌平仄規律的嗎請指教我喜歡詩歌不懂如何壓韻請示例詳告先謝過我從小喜歡詩歌就是不懂詩歌寫法,每每都是有感而發,瞎寫一通,看了書也不太懂,請各位高手廢心舉例告訴一下,我將不盛感激

熱心網友

淺說平仄與詩詞格律 平仄,或者說是調平仄,意思是在說話或者寫作中,在適當的地方要求平聲和仄聲協調,以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平仄在古代和現在是不同的,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聲調有四種:陰平聲、陽平聲、上聲、去聲。把這四種聲調分為平仄兩類,陰平、陽平是平聲,上聲、去聲是仄聲。這樣分,是因為陰平和陽平的聲音都比較長,沒有降,有共同的特點,所以歸入平一類,平是平直的意思;上聲和去聲的聲音都比較短,有降,有曲折,也有共同的特點,所以歸入仄一類,仄是窄促的意思。 舊詩詞的平仄與現代漢語有所不同,因為當時的四聲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陰平、陽平、上、去。舊四聲的調值實質怎樣,現在還有許多爭論。我們讀舊詩詞、寫作格律詩,哈哈認為只要知道同現在的明顯區別就行了,特別是寫舊體詩,哈哈是主張用今聲今韻的,反對照過去的韻書照搬照用,因為那樣寫出來的東西,大家讀起來有時會有很明顯的別拗的感覺。舊的平聲不分陰陽,如現在讀陰平的“忠”、“功”,讀陽平的“同”、“紅”,舊時都入一東韻,在詩詞中可以押韻。仄聲除上、去以外,還包括入聲。入聲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后在北方話中漸漸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話里變為平聲。因此,我們用普通話語音讀舊詩,有時會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如白居易《草》結句“萋萋滿別情”中的“別”,照格律應該是仄聲,因為古代乃是入聲字,可是現在讀平聲,就變為平聲了。此外,上聲變為去聲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為都屬于仄聲的范圍,在平仄運用上關系不大。 平聲高揚、開朗、綿長,仄聲低沉、收斂、短促,音的性質各有特點,因而產生的情調也就不一樣。按照音樂的要求——和諧、變化、抑揚頓挫等,如果能夠使兩者互相配合,交錯出現,聽起來就感到悅耳,否則就感到沉悶、單調。比如說,“走馬觀花”是仄仄平平,“騎驢觀花”是平平平平,“走馬看葉”是仄仄仄仄,三種說法對比起來,顯然是“走馬觀花”好,因為聲音有抑揚,有變化,和諧而不單調。《紅樓夢》第五十回即景聯句,鳳姐起句“一(舊是仄聲)夜北風緊”是仄仄仄平仄,李紈續句“開門雪尚飄”是平平仄仄平,顯然是續句更加悅耳,因為平仄協調。不只是詩,散文或日常說話也有一個調平仄的問題,只不過沒有韻文表現的那么明顯。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說“上山容易下山難”,為什么不說“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后者平仄不協調,說起來拗口。 平仄是漢語語音的客觀存在,求平仄協調乃是人為,但“求”是人為,至于怎樣才算協調卻不是人為。以律詩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調的變化是以兩個音節為單位的,有人稱之為“音步”或“節”,而這個“音步”的重點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變通而后不可變通。這是語言音樂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這樣,而硬要以一個音節或三個音節為單位,或變動一個“音步”的后一個音節,就會失去語言的音樂性。 要想了解平仄,對平仄有更深的認識,最好多讀讀盛唐及其以后的格律詩,也就是律詩和絕句,因為格律詩對平仄要求是比較嚴的。以五言律詩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起的格律一般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調平仄是格律詩的重要條件,講究很多,限制很嚴。一句之內,兩個鄰近的音步要變,如仄仄之后必須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有三平相連的情況,那是因為句末必須用仄,所以把平聲提到前面,連用三仄的道理相同。前邊已經說過,音步的重點在后一音節,所以在詩作中,音步的第一個音節可能不合格律,這就是常說的“一三五不論”(當然有時不能不論),但音步的后一音節卻不能通融,這就是常說的“二四六”分明。就是在前一音節可以通融的情況下,很多詩作者還是要有意補救一下,如“勢分三足鼎”,“勢分”應該用“平平”而用了“仄平”,于是緊接的“三足”該用“仄仄”而用了“平仄”,把前一音步少用的平在后一音步補上了。 跳出本句,在一聯(單雙兩句是一聯,單數句名出句,雙數句名對句)之內,平仄要求同樣嚴格——鄰近音步要平仄不同,如出句是仄仄平平仄,對句就要是平平仄仄平,否則就是失對。音步前一音節偶爾不合,有些作者也愿意用前述的方法補救一下。 跳出一聯,也就是聯與聯之間(律詩八句四聯,有人稱之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平仄方面仍然有嚴格要求。要求的性質是要同,其實是以同求變。所謂同,作詩的術語叫“粘”,就是雙數句和其后的單數句平仄要相同,如雙數句平平起,則其后的單數句也要平平起,否則就是失粘。粘是以同求變,因為不這樣,而前一聯的第二句和后一聯的第一句也要求對,各聯的平仄情況就完全一樣了。 任何規則都有它的靈活性,詩詞的格律也不能例外。處處拘泥格律,反而損害了詩的意境,同時也降低了藝術。格律是為我們服務的;我們不能反過來成為格律的奴隸,我們不能讓思想內容去遷就格律。杜甫的律詩總算是嚴格遵照格律的了,但是他的七律《白帝》開頭兩句是:“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第二句第一二兩字本該用“平平”的,現在用了“仄仄”。詩人有意把白帝城中跟白帝城下(城外)迥不相同的天氣作一個對比,比喻城中的老爺們是享福的,城外的老百姓是受災受難的①。我們試想想看:詩人能把第二句的“白帝”換成別的字眼來損害這個詩意嗎?  在這一點上,毛主席的詩詞也是我們的典范。按《沁園春》的詞譜,前闋第九句和后闋第八句都應該是平平仄仄,毛主席《長沙》前闋的“魚翔淺底”,后闋的“激揚文字”,以及《雪》前闋的“原馳臘象”,都是按這個平仄來填的;但是《雪》后闋的“成吉思汗”,其中的“吉”字卻是仄聲(入聲),“汗”字卻是平聲(讀如寒)。這四個字是人名,是一個整體,何必再拘泥平仄?再說,“成吉思汗”是一個譯名,它在蒙古語里又何嘗有平仄呢?再舉毛主席的《念奴嬌·昆化》為例。依照詞譜《念奴嬌》后闋第五、六、七句應該是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但是毛主席寫的是:“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既然要疊用三個“一截”才能很好地表現詩意,那就不妨略為突破形式。  毛主席的詩詞,一方面表現出毛主席精于格律,另一方面也表現出他并不拘守格律。舊體詩詞的好處在它的音韻優美,而不在于字數的固定。假如只知道湊足字數,而置音韻于不顧,那就是買櫝還珠,寫舊體詩詞變為毫無意義的事了。因此,我們必須力求做到思想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統一起來。格律本來是適應藝術的要求而產生的,目的是使詩詞更加具有可讀可觀賞性,要把握格律的內涵,做到以文意為先,格律為次,從而才能做到得心應手地驅遣格律,而不為格律所束縛。 。

熱心網友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五絕平起首句押韻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五絕仄起首句押韻五絕仄起首句不押韻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七絕平起首句押韻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七絕仄起首句押韻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五律平起首句押韻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五律仄起首句押韻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韻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七律平起首句押韻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七律仄起首句押韻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

熱心網友

古代漢語聲調為平 上 去 入.現代漢語聲調為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古代漢語的入聲在現代漢語中分化在陰平 陽平 上聲 去 聲中了古代漢語的平聲為平.上去入聲為仄.和現代聲調有差距但是有規律可循的.比如:現代漢語聲母為b p d t m x的而韻部為ie的陰平字;現代漢語中聲母為b d j n韻為ie的陽平字在古代漢語中就是入聲.等

熱心網友

古韻分平、上、去、入四聲,平為平聲,其它三聲為仄聲。古代的平聲現在分為陰平、陽平,也就是第一聲、第二聲。古代的上聲即現在的第三聲,去聲就是現在的第四聲。入聲字到現代已經消失,化為前三聲。因此現今的第一、第二聲為平生,第三、第四聲為仄聲。所以用現在的讀音去套古詩,很多情況下就覺得不對頭了。格律詩分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律詩和絕句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另外還有古風。(古風的規則要比格律詩寬松,又稱古體詩。)格律詩有著嚴格的規定。字數、句數,每個字的平仄都有規定,(只有少數字可平可仄)逢雙句押韻,首句可壓韻可不壓韻。以最簡單的五絕為例:(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括號里的字可平可仄。可以說沒有平仄就無所謂格律詩。平聲字讀起來聲音平且長,仄聲字念起來短而急促。這樣整首詩念上去抑揚頓挫,具有節奏感和音樂美。五律和七律的中間四句要求對仗工整。對仗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平對仄,仄對平。另外還要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數詞對數詞,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天文對地理,山川對河流,等等。iask里面對的許多對子看上去對的很工整,其實并不合平仄,在古代都是要挨扳子的。格律詩的平仄有多種,還允許有變化,例如所謂的拗體。總之規則還有許多,這里都說不完。去買本書,好好的研讀。祝你成為一個詩人。。

熱心網友

古韻分平、上、去、入四聲,平為平,其它為仄。如今入聲已大部分和入平聲之中。律詩中的平仄之分沒有很嚴格的規定,一般為兩個字到三個子為一個韻,然后換韻。詩中的單數行的尾字是仄,雙數行尾字為平。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也可以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一般不要單字換韻,尾韻除外。我懂得不多,以上也難說正誤,我們一起討論學習吧!

熱心網友

樓上是當代平仄古代平仄是平上去入寫擬古詩可查韻書。

熱心網友

漢字有四聲,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亦稱1、2、3、4聲,如“汪、王、往、忘”。陰平和陽平為平聲字;上聲和去聲為仄聲字,也可說1、2聲為平聲,3、4聲為仄聲。詩歌講求平仄,讀起來抑揚頓挫,既順口,又好聽。一般來說,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即詩歌的笫一句笫三句……可不壓韻,第二句第四句……必須壓韻。

熱心網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學寫詩買一部《詩韻》,學填詞就得買一本《白香詞譜》,你定會得益匪淺。

熱心網友

我晚上給你詳細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