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朋友給講一下光緒通寶的價值,我還有一枚競寬通寶,好象是日本的,我想問一下這個值錢嗎?

熱心網友

清光緒初年,只鑄造了當十的光緒重寶,沒有鼓鑄一文的光緒通寶。光緒九年(1883年),慈禧有意恢復鼓鑄一文制錢。原因有二,一是市場上找零用的一文制錢短缺,二是減重的當十錢實際上不能當十使用。慈禧在讓大臣們討論恢復鼓鑄一文制錢時,由于鼓鑄一文制錢虧賠太多,遭到主管財政的戶部的反對。于是慈禧令當時的直隸總督李鴻章在天津籌辦鑄錢廠,鼓鑄一文制錢。   李鴻章接到指令后,沒有積極去辦,因為他也非常清楚鼓鑄一文制錢毫無利潤可圖,拖到光緒十三年(1887年)才辦成用土法鼓鑄的造錢廠,名為寶津局,開始鼓鑄一文制錢,正面為漢文光緒通寶,背面為滿文寶津,每文重一錢(約3.73克)。光緒十四年(1888年),李鴻章又遵照慈禧旨令從英國買來鑄錢機器,從日本買來銅料,開始用機器鑄造一文制錢,正面也是漢文光緒通寶,背面為滿文寶津,每文重一錢。李鴻章報告說機器鑄造的錢幣“字畫輪廓都很清楚”。但是機器鑄造錢幣比土法鑄造虧賠更多,只好時鑄時停。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攻進天津后,寶津局就再也沒有鼓鑄制錢了。   為了減少虧賠,最為簡便的辦法就是減重,土鑄幣和機鑄幣都從每文重一錢(3.73克)減為重八分(2.98克),土鑄幣再減為重七分(2.51克),后來的減重就無法可依了。存世幣中還有重五分(1.87克)的小錢。筆者手中有一枚只重三分(1.2克),是官鑄還是私鑄就拿不準了。減少虧賠的第二個辦法就是摻鐵,開始時土法鼓鑄的錢幣銅鉛比例銅五成四,鉛四成六;機器鼓鑄的錢幣銅鉛比例是銅七鉛三。就筆者所藏,早期重一錢的土鑄幣和一錢、八分的機鑄幣都沒有摻鐵,重八分以下的土鑄幣有的就摻鐵了。減重的第三個辦法是少鑄成本高的機鑄幣,存世量證實,機鑄幣比土鑄幣少得多。   寶津局光緒通寶值得贊賞的是錢文俊美,端莊娟秀,和其它二十七個鑄錢局的錢文比較,可謂一枝獨秀。更讓錢幣愛好者增加情趣的是錢背面的星月紋,版式之多,空前絕后。就筆者所藏和書刊上的披露,已有三十多種。其中,新月紋有仰月、俯月、左向立月、右向立月;環型紋和星紋均有大中小之分,星紋還有罕見的雙星和凹星;杠有橫杠豎杠;還有環型紋和星型紋混有者。分布情況有穿上正中、穿下正中;穿上左、穿上右;穿下左、穿下右,錢背面的空白位置全被占用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還會有新的版別出現,很值得版別愛好者深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