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你的見解,讓我們大家交流一下。 最好舉例。
熱心網友
個性(personality )是個體特有的特質模式及行為傾向的統(tǒng)一體,又譯為人格。人格一詞來自拉丁文 persona(面具)。戲劇中演員所戴的特殊面具表現了劇中人物的角色和身分。把面具指義為人格,實際上說明人既有表現于外給人印象的特點,也有某些外部未必顯露的東西,這些穩(wěn)定而又異于他人的特質模式,使人的行為帶有一定的傾向,表現了一個由里及表的、包括身與心在內的、真實的個人──人格。較為綜合的界說可稱人格是個體內在的在行為上的傾向性,它表現一個人在不斷變化中的全體和綜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xù)性的持久自我,是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給人以特色的身心組織。這種界說強調了人格的4個方面:全體的人、持久的自我、有特色的個人和社會化的客體。人格一辭既標示因人而異的個性,又強調定型后的穩(wěn)定性,即對己、對人、對事,以及對整個環(huán)境適應時經常表現出的思維方法、情緒反應及行為模式的總的特征。人格所包括的心理特征有:性格、氣質、素質、興趣、愛好、才能、能力、智力、理想、信念、道德品質、責任心、榮譽感等。除此外,每個人的心理過程都不盡相同,如反應速度、各種感知覺的特點、注意廣度、記憶類型等都存在個體差異。這些也都屬于人格的部分組成。這里,素質是指人的軀體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點,特別是大腦的結構與功能的特點。氣質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性情、脾氣。氣質表現為:心理過程的速度和穩(wěn)定性,如知覺的速度、思維的靈活度、注意集中時間的長短;心理過程的強度,如情緒的強弱、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活動的指向性,如有人傾向外部事物,有人傾向內部體驗。性格指一個人對客觀現實的某些態(tài)度,以及與這些態(tài)度相應的牢固的行為方式。因而,性格是人格組成的核心部分,是最能說明個人的獨特的人格的心理特征。不難看出,人格是心理活動各個方面表現的一個總的概念。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某人“人格”高尚,某人“人格”卑鄙,是從道德品質上給人評價;而污辱了某人的“人格”,是指尊嚴而言。這些與人格的真正含意是大不相同的。 每個人的人格均不盡相同。這種差異,從嬰兒誕生的第一天起就有所表現。這是人格形成的生物性因素,即先天遺傳的作用。但出生后的家庭環(huán)境、教養(yǎng)方式、文化背景、社會階層、生活經歷等等對人格形成起了更為重要的作用。這是人格形成的后天社會環(huán)境作用。只有當人進入到社會生活中,并自覺地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時,才能形成人格。只有通過社會活動,并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才能顯露一個人的人格及人格的各種心理特征。 研究簡史 人格特點的最早記載見諸文學與傳記素描,隨后又出現了對人格心理現象的解釋和分類。在中國先秦時期,孔子曾多次論述人的個別差異,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認為差異來自環(huán)境和教養(yǎng),但也承認素質是基礎。后來又有荀子性惡和孟子性善的爭論。在中國古醫(yī)籍中也有人從體質出發(fā)把人分為“陰陽二十五人”(《內經?靈樞》)。三國時的劉劭在《人物志》中對“材能”和“情性”作了詳盡的分析,并提出鑒定的方法及影響效度的7種可能原因(“七繆”)。 古希臘希波克拉底及隨后的C。加倫關于 4種分型的說法是西方最早的氣質分類。但M。T。西賽羅提出的一些概念則與后來及現今的人格心理研究相似性最大。他認為人格就是給人的印象人在生活中的角色適合其工作的那些個人品質的總和以及人的優(yōu)越和尊嚴。公元 6世紀A。M。S。波愛修視人格為真實而有理性的個人本性。中世紀的托馬斯?阿奎那則重視人格為個性的最高尊嚴。到19世紀初和近代則出現 C。G。榮格及 C。羅杰斯等的觀點,前者認為人格是當社會習俗和慣例向一個人提出要求,他對這種要求作出反應時所具備的外殼;后者強調真實的“自我”、經驗的主體。 然而,人格的現代理論和今后的研究趨向都受到心理科學發(fā)展史的重要影響,這主要有4個方面:①歐洲臨床醫(yī)學促進了人格結構與類型的科學探討,另外關于催眠與神經癥的早期研究的思想傾向也孕育了精神分析及有關的人格體系;②心理測量學的興起使眾多人格特點的數量化在一定限度內成為可能;③行為主義出現后,人格發(fā)展的學習觀點得以確立,人們開始承認在研究人格的某些問題時采用嚴格客觀方法是必要的,也使人考慮研究動物所獲得的材料對人格某些方面有參考意義;④完形學說給人的啟發(fā),使人認為人格的研究有可能在時空結構形式中進行,并把人格看成為一個動力整體。此外,當代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如跨文化的研究、認知心理學、人際關系和自我以及計算機技術等的不斷發(fā)展都給人格研究開辟了新的課題。 內容與應用 人格的心理學研究內容與心理學家對人格的看法有直接的關系。G。奧爾波特強調研究人的內部作用、行為動力、人格變化變量單元及自我意識在他之后又曾有多種見解,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個體行為的全部品質;由個人所有行為而獲得的理論解釋;可借以預測人在一定情境中將做什么的一種傾向;人對其環(huán)境特殊適應的行為模式。 中國心理學家潘菽等在《教育心理學》(1980)一書中論及人格問題時認為,心理的個別差異即個性差異是指人們之間在穩(wěn)定的心理特點上的差異,如性格、興趣或能力等。這些差異表現在有無某一特點及同一特點的不同水平。個性品質反映一個人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它在實踐中形成,也表現在實踐活動中。個性品質有社會性,在階級社會中往往也具有階級性。這一論述對人格作了完備的概括,指出了人格涉及的內容、人格研究的重點、人格的發(fā)展和人格的社會性。 人們在人格研究的內容和范圍上各不相同,但卻有共同的特點(區(qū)別于心理過程的研究):①重視人的差異,而不是人的共同處;②強調把人看作整合的全體,而不是他的許多部分的功能;③注意重點是穩(wěn)定的特點,而不是決定當時行為的外部刺激情境。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人格的應用問題,這包括兩個方面:①評估與預測;②改進生活中的心理特點。具體的工作包括尋找決定個別差異和人的行為的復雜條件,心理差異的性質和意義,環(huán)境和社會經驗的作用,焦慮、攻擊、挫折的心理學研究,順應行為的機制,潛能的發(fā)揮和限度,健全人格的標準和決定因素等。 人格類型 有生理類型和心理類型兩類。生理類型分類如古希臘體液的氣質分類、中國古代陰陽25人分類、E。克雷奇默的體型分類等。心理類型分類如榮格把人分為外傾和內傾兩類;E。施普蘭格爾把人格分為理論、經濟、藝術、社會、政治、宗教6型這些是根據人的思想、情感、感覺、意志等特點來劃分的。 人們常常由于強調個別差異而把人分屬為簡單類別,如歸入2型、3型或4型之中。例如,某人不是內傾者就是外傾者,不屬矮胖型就屬虛弱型或健壯型等。這種歸類稱為種系類型,它們是分立的、非連續(xù)的、不能標度的。實際上這種歸屬并不合適,它只表現質的不同,而無量的差異。理想的內傾和外傾人數分配是雙峰曲線,但實際的人數分配是中間型最多,極端的內傾者和外傾者都是極少數。以特質為變量(人格維度)描述人格時并不采用單一的行為特點,而是用多種人格特質來表現人的差異。每個人都有某一特質,但各人所具有的程度不同。在特質的維度上,根據量的不同,每個人都占一定的位置,而全體樣本的分配則呈常態(tài)曲線,這種歸類稱為連續(xù)類型。 人格理論 有代表性的人格理論有以下幾種: 特質理論 一種很自然的看法是把人格當作許多個別特點的組合。對一個人的描述如能確實代表此人在某種情境下的行為特點,而且它也預示在另外的場合下他將會怎樣表現。這種行為的一致性和傾向性可概括為某人的人格結構,即特質,它是人格最基本的測量單元,也是行為不同于他人又相似于他人的原因。特質在刺激反應的功能變化上甚為重要,許多刺激可因某些特質的存在而在功能上等值起來,而且反應也有了一致性,即個體對不同種類的刺激以相同方式進行回答。 R。卡特爾用因素分析方法將眾多的人格特質分為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表面特質是人的外顯特質,它可解釋外表行為,代表行為的屬性和功能。根源特質共有16種人格因素,是構成人格的基本要素,是深層的、代表行為屬性和功能的決定因素。16種人格因素是各自獨立的,普遍地存在于各年齡和社會環(huán)境不同的人身上,每個人的不同行為都由這16種因素在各人身上的不同組合所決定。 中國心理學家林傳鼎在1939年曾對中國古代從唐宋至清朝的34位歷史人物進行了心理特質的分析。他采用的歷史評估和心理測量法與當時奧爾波特的研究方法極為相似,并改制了奧爾波特心志圖包括特質太少、形式不完善的地方林傳鼎分析了10種類別下的50個特質,包括好奇斗爭體格、情緒、獨斷、男女性、暗示性、適應性、志氣大小等,結論是歷史人物生活興趣廣大,各種主要活動都能顧全。 特質理論直接從人的行為特點出發(fā)探討人格問題,從而有可能將研究對象的各種變量置于實驗、測驗的分析之中,擺脫了心理學中長期以來對人格研究只作描述和講解的困境但是在特定的研究領域里,常常由于分析材料的方式和所采用的因素分析的具體技術的差別,而使發(fā)現的人格因素有所不同,至今分歧已經十分明顯特質理論只對人格的結構進行描述,而未能對人格的動態(tài)作出具體的說明,這也是不足之處。 精神分析人格理論 創(chuàng)始人S。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兩部分。意識只占心理生活的小部分,是淺層的經驗部分;無意識是深層的、更重要的部分,對人的思想和行為起主導和決定的作用。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一動力組織,其能量的來源是“里比多”(即性力)。心理性欲的發(fā)展階段也就是人格的發(fā)展階段。任何階段的發(fā)展阻止或停滯都會對個體的人格產生持續(xù)的后效。 人格結構有 3個組成部分:“本我”與生俱來,以“快樂原則”行事,屬于無意識狀態(tài),但在幻想、夢、失誤、精神病癥狀等情況中可以知其運動的真象。本我是人格的原始系統(tǒng),人格其他部分由它分化而來“自我”是人格的指揮部分,它決定本我的各種要求是否允許其滿足。因此,自我是本我與外界之間的中界者,是本我與超我的調停者,它按照“現實原則”行事。“超我”是進行糾察的人格部分,代表良心或道德規(guī)范。兒童在與父母接觸中,通過攝取機制將父母的人格及祖先的社會道德變成自己的東西。 弗洛伊德通過對神經癥和心理動機的研究創(chuàng)立了人格的動力學說,對后來的人格研究有較大影響。他提出的內心沖突的作用及兒時經驗對人的影響受到后人的重視,并對促進現在許多心理治療技術的發(fā)展有一定的作用。他過分強調人格的本能和生物方面,這就首先受到他的學生和其他新精神分析論者的批評和修正。后者強調社會及文化因素的決定性影響,被稱為精神分析“社會文化歷史學派”。但他們指的是人的文化教養(yǎng)和家庭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而不是人的生產關系。精神分析片面夸大無意識作用,說它支配著人的全部活動和整個社會,認為人格形成是按宿命論的心理性發(fā)展階段進行的,把人格結構看成由原始欲望派生而來。這些都未能得到充分證實。 人格學習理論 認為學習是人格形成的決定因素目前社會學習的作用在人格形成上尤其受到重視。個人和環(huán)境彼此影響,每個人的人格特點是個人和情境變量持續(xù)相互作用的結果。在生長過程中遇到的學習經驗的差異就是個別差異的原因。 A。班杜拉等在人格的社會學習理論中還提出“示范”和“觀察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類學習包括觀察“示范者”的行為和“示范者”所受到的強化。由于看到他人的行為被強化(獎勵或懲罰)而影響自己的行為。學習者通過意象和語言編碼獲得和儲存了內部反應,從而形成人格。 學習理論沒能解釋各種習得行為是怎樣整合的,對形成連續(xù)一致的人格沒有給出一個清楚的概念。學習理論過分強調情境因素對行為的重要性,忽略了個人差異,也否定了人格的相對穩(wěn)定性。 現象學人格理論 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重視個人的過去以解釋人格,特質理論強調現今的行為趨向和特點。現象學觀點則把注意力集中在個人的當前和未來,常被稱為健全人格或成長心理學。這種理論由某些心理學觀點結合而成,如羅杰斯強調人的功能的完善性;A。馬斯洛的人的自我實現觀點等。雖然他們各有自己的特點,但都圍繞一個一般性主題,即主觀經驗。他們都強調個人是如何知覺和解釋事物的,都重視個體對世界的獨有的觀點。 現象學觀點致力于解決健全人格的實質問題,企圖提出心理發(fā)展和完善的措施。盡管他們所主張的方面不盡相同,但都看到潛在于人的東西比人現在所具有的更多、更好。人不是外界刺激、生物本能和社會沖突的犧牲品。這些力量對人來說不是必然的。人的動機是向上的,自我具有發(fā)展、豐碩、成全的趨向。對人來說擺脫情緒性障礙是遠遠不夠的,沒有精神病和神經癥還不能視為正常人格。 這一理論不否認人的主觀方面,并對人抱樂觀態(tài)度,這些都是可取的。但是他們提出的許多概念(如自我實現)則難以證實,過分夸大主觀經驗,把它說成為第一性的則違背了心理形成和發(fā)展的客觀實際。一個人理解和解釋事件的方式對了解人格是重要的,但對人格的科學研究還必須考察許多外界因素和條件,它們對這個人自我觀念的形成、潛在性的實現都有極大影響。一味強調人格完善依賴于動機的滿足和實現趨向,就會抹煞人格實現和發(fā)展中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 。
熱心網友
就好像你就是你而不是我也不是他一樣
熱心網友
個性,就是你自以為別人會這么看你,而這么做。
熱心網友
樓上諸位說的都是“個性”這個大概念中的一種:人的個性,而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個性概念。個性指一事物區(qū)別于其它事物的個別的和特殊的性質,是相對于共性而言的。共性指不同事物所共有的普遍性質。個性使事物具有各自的特點。共性決定事物的類的方面的發(fā)展趨勢。個性和共性是辯證的統(tǒng)一,各個事物不但具有個性,而且具有共性。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個性表現共性并豐富了共性。
熱心網友
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走自己的路,任爾東西南北風
熱心網友
個性指一個人的整個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個性是復雜的、多側面、多層次的統(tǒng)一體。個性的心理結構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兩大部分。這兩大部分有機結合,使個性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結構。 (一)個性傾向性 個性傾向性是人進行活動的基本動力,是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它決定著人對現實的態(tài)度,決定著人對認識活動的對象的趨向和選擇。個性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它們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響。主要是在后天的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個性傾向性的各個成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其中,需要又是個性傾向性乃至整個個性積極性的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動下,個性才能形成和發(fā)展。動機、興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現形式。世界觀居于最高層次,它制約著一個人的思想傾向和整個心理面貌,是人們言論和行動的總動力和總動機。個性傾向性被認為是以人的需要為基礎的動機系統(tǒng)。 (二)個性心理特征 個性心理特征是指一個人身上經常地、穩(wěn)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它是個性結構中比較穩(wěn)定的成分。主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在個性心理發(fā)展過程中、這些心理特征較早地形成,并且不同程度上受生理因素的影響。 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之間也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滲透 、相互影響、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個性心理特征受個性傾向性調節(jié);個性心理特征的變化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個性傾向性。個性是一個同一的整體結構。 心理學中經常運用的還有人格一詞。人格有時和個性同義。我國的《大百科全書·教育》卷都指出,人格也稱個性;人格有時僅指性格和氣質,不包括能力;有時人格的外延要比個性更廣,不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質,而且還包括身體方面的特質。“人格……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而個性一般指一個人的整個心理面貌,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質。人格是一個多義詞,它可以用大小不同的三個同心圓來表述。
熱心網友
就是和別人的不一樣的簡單啊
熱心網友
個性就是: 當你見到一個人,他給你的第一感覺是一個什么什么的人,但是跟他待久了發(fā)現他這人根本就不是你所猜想的那樣. 你他媽不敢做的事情他就是敢做! 比你(自己)強的人在做每一見事情時的動作. 給你驚奇,給你希望,給你幸福的人就是很有個性!
熱心網友
你提的問題就很有個性!
熱心網友
就是與眾不同,在人群中和其他人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