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單講黃字,是發出聲音的意思。樂器中振動發音的薄片叫“簧”。簧片有竹制、木制、金屬制多種。樂器簧片有一片的、兩片的、多片的。一片的叫單簧,如單簧管;多片的叫自由簧,如笙、口琴;兩片的叫雙簧,如雙簧管等。不過樂器中的雙簧和單簧、自由簧,都在管內藏著,只能聞其聲,不可見其形。   人嗓子里的聲帶,也是起發音作用的兩個薄片,但不叫雙簧,只有表示不同的語言時,有的時候才用簧字。比如說一個人說話給別人聽,聲東擊西,指桑罵槐,叫“摔簧”;花言巧語迷惑人叫“鼓簧弄舌”;兩個人或更多人事先商量編好一套謊言,為達到某種目的,一唱一和,用來欺騙某人,也叫演“雙簧”,這種雙簧俗稱“捏窩窩兒”,這是生活中的雙簧,它可能是按曲藝雙簧的以假作真,借用其名。  曲藝雙簧是兩個演員,一人用形體表演,一人用聲音說唱,合二為一,以假作真。說唱者,必須嗓子好,聲音亮。表演者不發音,只張嘴模仿說唱的口形,大嘴張開,甚至能讓人看見喉內的肉簧片——聲帶。有一副對聯描述雙簧的表演惟妙惟肖:假說真學仿佛一個,前演后唱喉嚨兩條。 演雙簧必須有場面桌和椅子,其道具除說相聲用的醒木、手絹、折扇之外,還有一個演雙簧專用的頭飾:套在頭上的小辮,一般都用繩圈拴一個小圓托,上連一根沖天杵獨辮,也有其他樣式的。趙靄如演雙簧,就用青綢子條做的兩個小羊犄角辮套在頭上,兩辮在耳上。這可能是根據不同臉型而設計的。  雙簧演員甲(表演者)化妝時,先坐在桌后椅子上,由演員乙(說唱者)將其大褂領子窩進去,露出脖頸,然后自己用大白塊將兩眼和嘴部抹上三大塊白,為了看清頭部動作、面部表情和語言口型。甲邊化妝邊說,在窩領子時甲把乙當成理發師傅,說:“就一個人呀?我刮刮臉!”開始抹大白時說:“人是衣,馬是鞍;西湖景,配洋片。人不倒飭不好看,倒飭起來再瞧——”乙:“好看啦!”甲:“更寒磣!”抹完大白,戴上小辮就開始表演。。

熱心網友

現在普遍的將雙簧理解成倆個人合謀。。。第三人

熱心網友

雙簧的創始人  雙簧的創始人是清末硬書(自彈自唱)藝人黃輔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詳,對其由演硬書改演雙簧的說法也不一樣。一說為乾隆、嘉慶時硬書藝人晚年嗓音失聲,改為二人表演,一人彈唱,一人模擬表演。另一說黃為咸豐、同治時評書藝人,善于模仿人物語言、鳥獸鳴叫、鄉音市聲,連學帶表演,后來改為一人說學,一人表演。二說雖都見諸文字,但不知其來源所據。 對雙簧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咸豐帝死后,慈禧太后專權,除了愛看戲,她也愛聽曲藝說唱。據說一次傳黃輔臣進宮演出,當時黃已經七十多歲不能演唱了,若進宮去唱不了,要問罪,不進宮是抗旨不遵,要殺頭。怎么辦?他想了個辦法。他兒子也能彈能唱,于是就帶他兒子進宮,表演時讓他兒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著彈弦子,唱時只張嘴學他兒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興,說:“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還童呀!”黃輔臣一謝恩下跪,慈禧發現他嗓音嘶啞,同時也發現了他的兒子,開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時高興了,說:“你們這是雙黃呀!”雙黃本是兩個姓黃的意思。后來為和京劇的二黃相區別,將黃字加個竹字頭,從此有了雙簧之名。所以說是慈禧太后御賜的名字,這種傳說是人們公認的。但事實上,不經允許,黃輔臣是不能將他的兒子帶進宮的,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這些只能說明,雙簧是清末黃輔臣創造的一種曲藝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