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中國遙感技術走在世界前列曾鵬宇  5月16日,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根據衛星遙感照片做出了“西藏易貢地區有可能再次 發生山體滑坡”的預報,此前,遙感所還利用遙感技術探測出目前正在發掘的北京老山漢墓附近還有幾處古墓。如果說資源勘探、災害預報是遙感技術比較廣為人知的應用,那么用它來探測古墓卻令人覺得十分新奇了。記者就此采訪了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已消失的長城被遙感“再現”  “遙感技術實際上是對電磁波與不同物質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遙感所科技處處長聶躍平這樣解釋著自己的學科,“不同密度的物質對電磁波的反射是不一樣的,不同時期的相同物質對電磁波的反射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就是根據這種不同對遙感對象進行判斷和分析。”  聶處長向記者展示了一張隋、明長城遺跡的遙感照片,照片中有一條清晰的黑線。“這就是隋、明長城的部分遺跡。”聶躍平說:“由于人為破壞和自然風化,這些長城早就消失了。但用遙感儀器一探測,就能發現古時修長城的地基和城體的反射光波與地表其他物體有明顯的差異。經過專家的處理,隋、明長城遺址就一目了然了,中小學歷史、地理課本上的有關圖示即來源于此。”探測古墓只是遙感全方位應用的一種  從事了多年遙感技術研究的聶躍平處長說:“原來我們做的主要是資源勘探方面的工作,但隨著技術力量的提高和經驗的積累,許多連我們自己都沒想到的用途也開始得到開發,幫助文物部門進行古墓探測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老山漢墓挖掘過程中,遙感所一架遙感飛機對墓地進行了拍攝,墓穴的形狀、結構等在照片中清晰地顯現,而一位文物專家在看過遙感照片后,很快就推斷出在漢墓附近還有幾處同等規模的墓穴。若這種探測要換成人來做,不知還要花去多少時間和精力。我國遙感技術應用居世界前列  聶處長告訴記者,我國遙感技術起步于70年代末期,基本與世界同步,20年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1998年特大洪水時,遙感照片成了水情分析、預測和應對的重要依據,為最大限度地減少洪災損失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國家在制定“西氣東輸”等西部大開發的具體政策時,也都以遙感所西部礦產、發展容量等探測數據為參考依據。  聶處長說,遙感所的下一個目標就是進行全球估產。據了解,將農作物長勢、分布遙感數據與地面抽樣相結合,能夠比較準確地估算農業產量。國家計委和遙感所每半月做一次全國估產,但全球估產目前只有美國能做。聶處長說,有了全球估產,就能根據世界范圍內各種農作物的產量對我國農業做相應調整,這不僅符合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同時也是我國農業在加入WTO之后加強自身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