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印度戰爭,起因,經過,結果
熱心網友
總體上看,這場戰爭既是一場軍事仗更是一場政治仗,在東西兩線,中國軍隊兵鋒所指之處,嚴格地以我方所主張的傳統習慣線為界。毛澤東在不同場合對此役給予了充分肯定,并預言,這一仗至少可以保證中印邊界10年穩定。 戰前,印軍根據其“前進戰略”,在全線蠶食和進占了邊界線上大片中國領土。戰爭中,西線的中國新疆邊防部隊徹底清除了印軍全部入侵據點。在東線,西藏邊防部隊在殲滅了入侵麥線以北的印軍之后,乘勝追擊,進占到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鷹窠山口一線和薩木維爾與金古底,在逼近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的位置直望印度平原,迫使入侵中國領土的印軍全線潰逃。此后,在戰場全勝的情況下,中國軍隊單方面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實際控制線我方20公里以內地區,證明中方依然希望通過談判,而并不以軍事占領來達到自己的領土要求。中印邊界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在東段靠近不丹邊境的達旺—申隔宗—德讓宗—邦迪拉地域展開的。在這一地區的兩個階段戰斗中,中方以4個師的兵力,全殲印軍3個旅,重創3個旅,另殲印軍5個旅的一部共8700余人。戰前,印軍第四師第七旅已經把據點建立在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克節朗河一線(塔格拉圖),即使按照麥克馬洪線,這一地區也無可爭議的是在中國境內。盡管我們見到的麥線地圖在細節上辨讀有些吃力,但在這條線最西端的走向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最西端(圖左的第一個箭頭),麥線在東北—西南走出一個小弧線之后,向西大體平行地通向不丹邊境,而此時印軍的占領地域按圖上表達則已經從這個小弧線的下端向西北方向走出一條45度線,深入中國領土約20公里。 當時的印軍第四師師長尼蘭詹·普拉沙德在他戰后撰寫的專著中(印度巴立特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THEFALLOFTOWANG》,中文版名《一個印度侵華將軍的自白》世界知識出版社版)也認為:“麥克馬洪只是憑他對地理的猜測,就從兼則馬尼到東部的不丹—西藏—印度三方交界點畫了一條藍色粗線,至少可以這樣說,這樣的畫法,就使塔格拉山脊的位置模糊不清了。”作為一個印軍戰場上的高級指揮官,普拉沙德用“至少可以這樣說”的字眼表述了他對克節朗地區歸屬問題的看法。而且,他在戰爭打響之前,曾多次向上級反映明確地理邊界的要求,遺憾的是,他的這種清醒的要求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因此他認為:“尤其奇怪的是,甚至到1962年,印度政府從未糾正過這一明顯的錯誤。顯然,外交部的某人一直沒有做好他的專業工作。這一疏忽是不能輕易加以原諒或者辯解過去的;主要由于這一錯誤,造成了關鍵性的爭執,后來的發展終于導致了戰爭。” 。
熱心網友
一次核試驗~
熱心網友
對敵人的仁慈 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熱心網友
回答者:聯合艦隊 級別:學長 (2005-10-30 19:03:48) 一場錯誤的戰爭. ??????????????錯誤的戰爭?還好國家像你這種狗東西不多,不然偉大的中華民族早被那些阿貓阿狗滅了.
熱心網友
中國與印度在62年進行了一場持續時間很短的局部戰爭。 起因1962年,隨著印度經濟的恢復,加劇了之阿3野心的蓬勃,按照阿的-------即尼赫魯的戰略構陷--------一個有聲有色人的大國,印度便準備入侵中國,以占領麥可馬紅線以南的中國領土。(當然了,蘇聯對于阿3的從容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經過戰爭打響了,印度的軍隊分3路發動了入侵。尼赫魯親自到前線為軍隊鼓氣。在印度人看來,。祖國的軍隊不堪一擊 。在阿3發動進攻以后,中國軍隊迅速的開展了反攻。阿3的軍隊的戰斗力實在太差了。中國的軍隊剛一開始反攻,阿3便潰敗;了。雖然尼赫魯親臨前線,但仍然擺脫不了失敗的下場。 接著戰場轉移到阿3的竟內。阿3一路狂奔,解放軍一路狂追,一直追到距新德里不到200公里的地方。阿3損兵達幾千人。最精銳的王牌師幾乎被全殲。 結局在勝利的情況下,解放軍主動單方面宣布停火,并且開始撤退。中國方面主動的放回了阿3的俘虜,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印方的俘虜在中國的期間,受到了很好的待遇。并且,中方還歸還了繳獲的印方的武器。 思考中方在這次戰爭中顯出了極大的與鄰和睦的誠意,但印方并不領情。一直以來還念念不忘繼續入侵中國,繼續與中國為敵。在這次戰爭中唯一的不足是主動撤退的太遠了。致使阿3又重新占領了我國的很大的一部分的領土。實在為一大憾事。也許對敵人不應該仁慈。
熱心網友
看看中國隊這場戰爭的解釋和描述之后,再看看國外學者對此的解釋和描述就知道了。
熱心網友
一場錯誤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