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愛因斯坦在晚年曾作過如下一段自白: 一個人很難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義的,當然也就不應當以此去打擾別人。魚對于它終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又知道些什么呢? 但是,愛因斯坦畢竟從某個側面作出了較明確的回答: 苦和甜來自外界,堅強則來自內心,來自一個人的自我努力。 二十多年來,這個教人自強不息的回答總是像佇立在夜霧茫茫的大海上的一座燈塔,若隱若現,時明時暗,照著我的人生航程。 在其他許多地方,愛因斯坦則用非常明確的語言和結論回答了“人是什么”這個萬古恒新的問題: 我們吃別人種的糧食,穿別人縫的衣服,住別人造的房子。我們的大部分知識和信仰都是通過別人所創造的語言由別人傳授給我們的。……個人之所以成其為個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義,與其說是靠他個人的力量,不如說是由于他是偉大人類社會的一個成員,從生到死,社會都在支配著他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我想,愛因斯坦這段有關“人是什么”的質樸見解,是能為我們欣然接受的。 不同的人,對“人是什么”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即便是同一個人,不同時期也會有不同答案。比如,19世紀法國大作家雨果的回答有時候就非常憂郁,特別暗淡。雨果說,我們都是罪人;我們都被判了死刑,但是都有一個不定期的緩刑期;我們只有一個短暫的期間,然后我們所呆的這塊地方就不再會有我們了。 后來,雨果這個充滿悲觀主義色彩的回答,竟有意無意地成了20世紀40年代法國存在主義思潮的先聲之一、因為加繆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臘神話中終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遠推一塊巨石上山,當石塊靠近山頂時又滾下來,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環不息。 然而,歌德在論及西西弗斯的時候,幾乎是另一種調子。因為詩人的一生實在是富有偉大創造力、為人類文化作出了很大貢獻的一生。1824年1月27日,風燭殘年的歌德在同愛克曼交談的時候,回顧了自己的一生: 人們通常把我看成是一個最幸運的人,我自己也沒有什么可抱怨的,對我這一生所經歷的路程也并不挑剔。我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說,我活了七十五歲,沒有哪一個月過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塊石頭上山,石頭不停地滾下來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將是這番話的清楚說明。 ——讀者,這就是人哪! 回答“人是什么”這個問題,在康德哲學體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晚年,他甚至斷言,全部哲學事業都可以歸結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75歲的時候,康德不是用話語而是用他一生創造性的腦力勞動,用他在哲學這塊精神園地上辛勤的耕耘作出了如下的回答:人是借助于令人驚異的能力——想像力——創造文化的生物。“在生活中達到了(絕對)滿意——這本身就是一個征候,它表明這是一種無所事事的安謐,一切動機都已停止,感覺以及與此相關的活動也遲鈍了。但是,這樣一種狀態就像心臟在動物機體中停止了工作一樣,是與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在康德看來,人就是不斷地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 愛因斯坦逝世前不久,他對友人說:“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從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會有點奇異的色彩。” 的確,愛因斯坦一生之所以能朝氣蓬勃,光霽日明,都是因為他總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情。對于他,生與死的區別僅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學問題,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統一結構,是不是在不斷地接近“他”,即接近斯賓諾莎的上帝——自然。 歌德、康德和愛因斯坦像西西弗斯那樣勞碌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孔子同他弟子的一段對話: 子貢倦于學,告仲尼日:“愿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 東、西方哲學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見解,的確給了我極深刻的印象。在我們為中華民族騰飛于世界而奮力拼搏的時代,不妨賦予生無所息”這句格言以嶄新的含義,寫在我們的旗幟上。 的心靈深處。
熱心網友
人就是一種高級的動物.
熱心網友
人是東西
熱心網友
一,“人”是唯一具備邏輯思維能力的動物;二,“人”是唯一可以通過面部表情表達喜怒哀樂的動物;三,“人”是唯一沒有發情期的動物;四,“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最后這句是馬克思對“人”的定義。)
熱心網友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
熱心網友
人是最骯臟的動物!
熱心網友
撒泡尿自己照照就知道了
熱心網友
你就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