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么?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象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問:為什么說: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2 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問: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 分別寫出出自其中描寫秋的幾句名句。知道的快幫幫忙拉!!謝謝
熱心網友
問題1:從內容上看,“陣”字形容來勢快而猛;而“層”字給人一種入秋漸涼之感,細膩地描繪出這秋至冬漸深之涼意,像是初冬撒小雪,一層一層地壘厚的。所以作者說層比陣更有意韻。但作者卻顯然還有更為重要的考慮,他說“平平仄仄起來”,顯然是韻律。韻律怎么“層”比“陣”好呢?我們不妨劃一下兩種說法的平仄。“一陣秋雨一陣涼”的平仄是“平仄平仄平仄平”,“一層秋雨一層涼”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平平”,而這正是符合近體詩的平仄規律的,所以韻律更好。問題2:“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是杜甫詩《登高》全詩的中心。這一聯含義層層深入,短短的十四字卻表達了八層意思:“悲秋”是核心,各層意思都圍繞它展開;“作客”他鄉的悲秋,意思深了一層;“常”年他鄉作客,又深一層;離家“萬里”,遠客他鄉更深一層。下句,“登臺”本來易于悲秋,“獨”登臺、以“多病”之軀登臺、一生(百年)總在病中,意思也是一層層深入,“悲秋”的感情表達得強烈而深沉。劉長卿過賈誼宅時“秋草獨尋人去后”,劉禹錫“故壘蕭蕭蘆荻花”,柳三變在《雨霖鈴》與《戚氏》中都有寫秋名句,如“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又如“晚秋天,一霎微雨灑庭軒。檻菊蕭疏,井枯零亂,惹殘煙”與“正蟬吟敗葉,蛩響衰草,相應喧喧。”王安石也有嘆“故國晚秋,天氣初肅。”豪放詞人辛棄疾,亦有“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的佳句。
熱心網友
似乎這一層秋雨一層涼的層字,比陣字更能突出秋雨漸漸給人們帶來的涼意,比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