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我:中世紀歐洲的"英法百年戰(zhàn)爭"是怎么回事?貞德?亨利七世?

熱心網(wǎng)友

同意

熱心網(wǎng)友

對不起,這個我不太清楚.

熱心網(wǎng)友

愛德華三世于1312年11月13日出生于溫莎,他是愛德華二世的兒子,他的母親----法國的伊莎貝拉----是查理四世的姐姐,查理于1322年繼承其兄菲力普五世為法王,所以愛德華是查理的外甥。1325年,為滿足伊莎貝拉的要求,愛德華二世將奧斯坦德公國交給他的兒子統(tǒng)治,查理四世也欣然同意,因為他可以獲得移交費六萬利弗爾。   9月10日,這位年輕的王子接管了這個公國,變成查理的屬臣,象他的父親、祖父和曾祖父與前幾代法蘭西國王的關系一樣。十五個月之后,愛德華二世被迫退位,于是在1327年1月13日,他的兒子----當時只有十五歲——被擁立為英王,于1月29日加冕,就是愛德華三世。   差不多一年以后,查理四世逝世,留下妻子和一個女兒,并沒有兒子。他的妻子雖有孕在身,但是1328年4月1日又生下一個女兒。此時菲力普四世的侄子,法羅的菲力普----即查理四世的堂兄弟----以繼承人只應限于男性為由,獲得法蘭西貴族議會的承認,于5月29日在萊門斯加冕為法蘭西王,就是菲力普六世。   他當選的消息傳到英國之后,伊莎貝拉大感不悅,因為她的兒子在開普坦世系中要更有理由獲得法王的繼承權。為了爭奪這個權力,在菲力普加冕之后,英國派了一個使節(jié)團從倫敦前往巴黎為愛德華提出繼承權要求,并對菲力普的篡位表示抗議。但英國宮廷卻沒有貫徹這項要求的實力,所以抗議也只是一紙空文。不久,菲力普利用英國的弱點開始進行報復,他也派出一個使團到倫敦對愛德華說:在菲力普的所有臣子中,只有他還沒來朝賀,希望他也能照辦。因為英國政府采取敷衍政策,所以給了一個模糊的答復。   菲力普馬上又派出第二個使節(jié)團,帶去一個最后通牒,說如果愛德華不向法王宣誓效忠,那么奧斯坦德領地將予以沒收。這個威脅使愛德華不能不就范,因為這時他并沒有用武力保衛(wèi)他的公國的能力。1329年4月14日,他回信給菲力普,說一等他國內(nèi)的困難情形略有改善就渡海來朝。6月6日,他如約入朝,在亞眠大教堂中,他正式成為菲力普的臣子。   在這種往來中,我們已經(jīng)觸及百年戰(zhàn)爭的主因----實際上與法國王位繼承權的問題并無直接關系,反之主要是由于愛德華身為奧斯坦德公爵,造成一種不正常的臣屬關系。對一個普通的法國臣子,法王可以用威脅的手段使之屈服,但是因為愛德華又身兼英國國王,若如此待他,則難保不會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國際戰(zhàn)爭。換句話說,從法理上來說國王可以做另一個國王的臣子,但事實上國王就是國王,彼此是平等的,進一步說,只要愛德華還是奧斯坦德公爵,則他不僅還是法國國王的屬臣,而且可以在法國境內(nèi)為英國人保持著一個橋頭堡。而且除非他誠心臣服,否則他并無任何道義上的的束縛,可以盡量的擴張這個橋頭堡。菲力普也明白這一點,如果他不能把英國人趕出奧斯坦德,那么為了他自己的利益,則必須堅持愛德華的臣屬關系應該愈緊密愈好。反過來說,愛德華也明白,如果他不能完全取消這種臣屬關系,為了他自己的利益,則應使其盡量只保持有限形式。最后當菲力普命令沒收格伊內(nèi)時,正如佩羅教授指出的,正是走向對愛德華宣戰(zhàn)的道路。于是后者遂以王位繼承權要求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因為在封建沖突中他居于劣勢,而在王朝斗爭中他卻可以與對方平起平坐。   除了封建性事務以外,還有其他的因素攙雜在一起,終于使這個沖突成為定局。在這些因素中,比較重要的是在十三世紀中神圣帝國已經(jīng)崩潰,而教廷自從遷到埃菲格倫之后,也已日漸式微,所以英國與法國之間,無論是在世俗和精神方面,都已經(jīng)喪失了平衡力量,沒有人來給他們排解紛爭。另外還有一個蘇格蘭問題。自從1295年以來,蘇格蘭就與法蘭西締結了同盟關系,后者也利用這個關系來牽制和削弱英國人的力量。對弗蘭德的關系也是一樣,自從1328年卡塞爾之戰(zhàn)以后,這個地區(qū)也已經(jīng)完全與法蘭西國王發(fā)生了聯(lián)系。雖然愛德華無法破壞這個同盟,但他卻想到了一個很聰明的方法來削弱它,那就是使弗蘭德的紡織工必須依賴英國的羊毛。   所以總起來說,百年戰(zhàn)爭的起因并不僅限于王朝和封建的問題,而是那個時代中各種條件所造成的。教皇的權威已在消亡之中,帝國的影響已經(jīng)趨于湮滅;王國開始興起,貿(mào)易逐漸成為王國之間的主要競爭手段;制海權的問題開始出現(xiàn)了;從十字軍時代產(chǎn)生的騎士精神也經(jīng)演變成了好勇斗狠的風氣;而最重要的卻是西歐太小了,不能供兩個強國發(fā)展。這一切因素,以愛德華的繼承權的面目出現(xiàn),造成所謂百年戰(zhàn)爭,這是中世紀的一大浩劫,盡管有它帶來的愚蠢和災難,但卻為更加偉大的英格蘭和法蘭西撒播了種子。   在這個長期斗爭中,嚴格說來并沒有一個真正偉大的決定性會戰(zhàn),可是戰(zhàn)術性的勝利卻并不少見,尤其是以在戰(zhàn)爭開始時和將要結束時更為突出。   當愛德華被迫在亞眠向菲力普表示臣服之后,法國政府就算贏得了第一個回合,因為英國的軟弱使他們受到了鼓勵,就開始想贏得第二個回合。于是就發(fā)生了愛德華宣讀誓詞的內(nèi)容問題,事實上,它固然不像其他法國諸侯所宣讀的那樣“正確”,但與愛德華二世,愛德華一世,和亨利三世等宣讀的并無太多差異。它僅是簡單的臣服,而無效忠的意義。于是沒有經(jīng)過進一步磋商,法國政府于1330年7月28日命令愛德華到法國宮庭中來當面解釋他的“臣服”是具有效忠的意義。   此時英格蘭的伯爵們正在造反,反對伊莎貝拉和她的男寵莫提美爾。愛德華對母親訓政也感到十分厭惡,于是與這些貴族同心協(xié)力廢了他的母后,并在特布恩將莫提美爾處死。因為國內(nèi)混亂之際,他無力拒絕法國人的無理要求,于是在1331年3月30日寫信給菲力普說:“我們承認在亞眠的宣誓具有效忠的意義。”四天后,他又親自訪問法國,在這個短暫逗留中,菲力普認為這個書面的承諾可以令他滿意,于是兩國間又恢復了友善關系。這個問題似乎解決了,于是菲力普著手準備參加十字軍,因為歐洲正在宣傳這種運動。雖然如此,只過了一點時間,這場巨大火災的第一個火花就被點燃了----不是在海峽那邊,而是在特威德河以北(指蘇格蘭)。   當羅伯特·布魯斯----1314年布萊克本的勝利者----于1329年6月7日逝世之后,蘇格蘭的王位就傳給他的兒子大衛(wèi),他還只是一個五歲的小孩,依照1328年5月訂立的北安普敦條約,被愛德華承認為蘇格蘭王。這個條約也規(guī)定過去在蘇格蘭有領地而被沒收的人,除三個人例外其余都應該予以發(fā)還。   1331年11月,大衛(wèi)在斯科尼加冕,愛德華的寵臣巴列歐就出發(fā)去收復他喪失的領地。(注:他是約翰·巴列歐的兒子,在1291年,愛德華一世強迫蘇格蘭人接受他為國王)。1332年7月31日,他率領一小隊士兵和弓箭手侵入蘇格蘭,8月11日他在都柏林莫爾擊敗了蘇格蘭的攝政,獲得了一個驚人的勝利。此時,愛德華得知大衛(wèi)正在接受菲力普的資助,于是自動廢除了他本來喜歡的這個北安普敦條約,率兵北上包圍貝爾維克,并于1333年在哈里登丘陵徹底擊敗了蘇格蘭人。大衛(wèi)逃往法國,受到菲力普的優(yōu)待。他表示除非愛德華的部隊撤出蘇格蘭,否則他拒絕停止援助蘇格蘭人。   當情況惡化之后,教皇本尼迪克特十二世自告奮勇出面調解。1335年11月,他勸說愛德華和大衛(wèi)兩人同意作短期休戰(zhàn),以此作為調處他們爭端的第一個步驟。不久他又對菲力普說,希望能獲得全面和平,否則十字軍行動只好暫時延期。這卻使菲力普大為惱火,因為他早已決定領導這次冒險,于是為了對愛德華施加壓力,就不由分說命令他本來集中在馬賽準備輸送十字軍前往圣地的艦隊開往諾曼底,好像他是準備介入戰(zhàn)爭支援蘇格蘭一樣。   這個行動馬上使英格蘭有了反應。英國議會認為英國有受到入侵的威脅,便于1336年9月投票表決籌募戰(zhàn)費,同時命令艦隊集中在英吉利海峽。對這個反挑釁的答復是菲力普把部隊開到格伊內(nèi)邊界,并于1337年5月24日采取決定性的行動,宣布沒收格伊內(nèi)地區(qū)。   此時又發(fā)生了一個意外事件,加速了戰(zhàn)爭爆發(fā)。1332年,菲力普的妹夫羅伯特被指控毒殺了他的妻子,于是被判剝奪其爵位財產(chǎn),放逐出國。他首先在海納德避難,但是菲力普宣布誰收留他就對誰兵戎相見,于是羅伯特在1336年底渡海赴英,愛德華待以殊禮,他勸說愛德華反抗菲力普,并再次提出對法國王冕的要求。如果以奧斯坦德公爵的身份,愛德華受到誓約束縛,他不能支持羅伯特反對其合法的長上,不過如能宣布菲力普的嗣位為不合法,那么他就可以無所顧忌了。工具是現(xiàn)成的----就是他對繼承權的要求。所以1337年11月1日他派林肯主教到巴黎去,帶去一份最后通牒,在這個文件中他稱菲力普為法蘭西的“自立為王”者。雖然他尚未立即要求法國王冕,可是這樣的稱呼就表示菲力普是篡位者,所以他在亞眠的宣誓已經(jīng)沒有遵守的價值。所以,在1337年秋天愛德華贏得了第三個回合,這個從1328年以來已經(jīng)冷卻的沖突現(xiàn)在升溫到了沸點。   如果按照現(xiàn)在的字義來解釋,要想征服法蘭西----那就是說要加以占領----應該是一個不在考慮之列的問題。不僅因為十四世紀的法蘭西王國是一個巨大而繁榮的國家,而且它也差不多有兩千萬左右的人口。但在1377年,經(jīng)過了1348到1349年間的黑死病之后,英國的人口卻只不過是三百七十萬人而已。而對這個優(yōu)勢,我們卻應記住在法國仍然保持著封建制的戰(zhàn)爭觀念,就是以精選人員為基礎,而不是依賴廣大的人力。雖然法國的騎士在數(shù)量上也多于英國,但紀律卻較差,而且仍然認為步兵在戰(zhàn)場上出現(xiàn)是有辱尊嚴的。   與法蘭西作一對比,英格蘭是個比較統(tǒng)一的王國,愛德華有一個好得太多的財政制度,可以使他方便地召募和維持兵力。為了贏得他的會戰(zhàn),他惟一需要關心的就是擊敗法國的騎士。法國人的封建戰(zhàn)術還是設法將敵人挑下馬來加以生擒以便勒索贖金,而愛德華卻比較注重“殺傷”。在觀念上,他的戰(zhàn)術要比封建式更為“近代化”一些。由于他的祖父曾從威爾士人那里學會了使用長弓,這種兵器使他可以把“火力”當作戰(zhàn)術基礎,而不僅限于沖力。所以把這些因素綜合起來,那么在戰(zhàn)術上法國人是處于劣勢的。但是由于法國面積巨大,連相當長期的占領都是不可能的,當然更不必說永久性占領。   遵照他的祖父在1297年擬定的計劃,愛德華決定經(jīng)過低地國家進攻法蘭西,目的是牽制菲力普的兵力,使他不能去奪取奧斯坦德----也就是說把戰(zhàn)爭拉向北線。雖然與弗蘭德伯爵路易締結同盟是無需考慮的問題,但是利用金錢收買----總數(shù)為三十萬弗羅林----他贏卻得了布列坦尼公爵約翰三世、萊茵河上帕拉廷伯爵雷格那德和巴伐里亞的路德維希皇帝等人的支持。此外,他又與海納德、吉爾德斯、林堡、尤里爾斯和布拉班特等諸侯簽訂了條約。   此時,弗蘭德的路易----他本是法國人----為了表示他對菲力普的效忠,已經(jīng)在坎德薩島上----在斯魯伊斯下方----設置了一支強大的守軍,足以明顯阻礙英國與低地國家之間的海上交通。愛德華就以這件事為借口,派出一支遠征軍去攻占該島。1337年11月11日,在箭雨掩護之下,德貝公爵和馬麥率領他們的部隊在該島登陸并毀滅防御工事。百年戰(zhàn)爭自此開始,一直延續(xù)了116年之久。 。

熱心網(wǎng)友

一場戰(zhàn)爭從一種性質轉變到另一種性質,即一場戰(zhàn)爭中對交戰(zhàn)雙方來說都各有兩種性質,這在戰(zhàn)爭史上并不多見。公元1337—1453年,英法兩國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后演變?yōu)橛鴮Ψ▏娜肭郑▏鴦t被迫進行反入侵,戰(zhàn)爭性質從封建王朝混戰(zhàn)變化到侵略與反侵略,其結果可謂完全違背了英法王朝統(tǒng)治者的預料。   中世紀,英國諸王通過與法一系列聯(lián)姻,均成了法國諸王大片領地上的主要封臣。1346年,英王愛德華三世終于提出要求享有全部法蘭西王國的繼承權。1328年,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華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國王腓力四世外孫的資格,爭奪卡佩王朝繼承權。1337年愛德華三世稱王法蘭西,腓力六世則宣布收回英國在法境內(nèi)的全部領土,派兵占領耶訥,戰(zhàn)爭遂起。   這場戰(zhàn)爭除王位繼承原因外,還為了爭奪在法境內(nèi)的富庶的佛蘭德爾和阿基坦地區(qū)。這個地區(qū)與英國有著密切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法國于1328年占領該地,英王愛德華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向該地出口。佛蘭德爾地區(qū)為了保持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使英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深。這也是導致戰(zhàn)爭發(fā)生的一個基本原因。這次戰(zhàn)爭分四個階段:   戰(zhàn)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年),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爾和基恩。在斯呂斯海戰(zhàn)(1340年)中,英海軍重創(chuàng)法海軍,奪得制海權。在1346年8月的克勒西會戰(zhàn)中,英軍又取得了陸上的優(yōu)勢,并經(jīng)11個月的圍攻占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1347年)。將近10年的休戰(zhàn)之后,在普瓦提埃戰(zhàn)役(1356年)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無限度地征收苛捐雜稅和法國內(nèi)部經(jīng)濟陷于完全破壞的狀態(tài),從而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馬賽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年)和扎克雷起義(1358年)。法國被迫于1360年在布勒丁尼簽訂和約,和約條款極為苛刻,其中規(guī)定把從盧瓦爾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戰(zhàn)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年),為了奪回英占領區(qū),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雇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民團,并建立了野戰(zhàn)炮兵和新的艦隊。久格克連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元帥),并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采用突襲和游擊戰(zhàn)術,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個沿海港埠和波爾多與巴榮訥間的部分地區(qū),并鑒于國內(nèi)形勢惡化,英國遂與法國簽訂停戰(zhàn)協(xié)定。   戰(zhàn)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年),法國因國內(nèi)矛盾加劇(勃根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兩個封建主集團發(fā)生內(nèi)訌;農(nóng)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啟戰(zhàn)端。1415年,英軍在阿金庫爾戰(zhàn)役中擊敗法軍,并在與其結成同盟的勃根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領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guī)定,法國淪為英法聯(lián)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并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于1422年都先后猝然死去。由于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年)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占區(qū)的居民的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zhàn)爭已轉變?yōu)槊褡褰夥艖?zhàn)爭。   戰(zhàn)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年),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zhàn),游擊戰(zhàn)更加廣泛地展開(特別是在諾曼底)。領導這場斗爭的是貞德。戰(zhàn)爭的性質變了:就法國方面來說,是反抗英國侵略的正義戰(zhàn)爭,而英國方面則是進行侵略性的非正義戰(zhàn)爭。   貞德出生在法國北部香檳與洛林交界處的杜列米村,從小就開始了牧女的生活。艱苦的生活使她逐漸成為一個性格堅強、不怕困難、敢于斗爭的少女。1428年,她3次求見王太子,陳述她的救國大計。1429年4月27日,王太子授予貞德以“戰(zhàn)爭總指揮”的頭銜。她全身甲胄,腰懸寶劍,捧著一面大旗,上面繡著“耶穌馬利亞”字樣,跨上戰(zhàn)馬,率領3000—4000人,向奧爾良進發(fā)。奧爾良已被英軍包圍達半年之久。貞德先從英軍圍城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發(fā)動猛烈進攻,英軍難以抵擋,四散逃竄。4月29日晚8時,貞德騎著一匹白馬,在錦旗的前導下進入了奧爾良,全城軍民燃著火炬來歡迎她。奧爾良解放之鐘聲敲響了!貞德率領士氣高昂的法軍,迅速攻克了圣羅普要塞、奧古斯丁要塞、托里斯要塞,敵人聞風喪膽,聽到貞德的名字就嚇得發(fā)抖。人們高唱贊美詩,歌頌貞德的戰(zhàn)功,稱她為“奧爾良姑娘”。5月8日,被英軍包圍209天的奧爾良終于解了圍。奧爾良戰(zhàn)役的勝利,扭轉了法國在整個戰(zhàn)爭中的危難局面,從此戰(zhàn)爭朝著有利于法國的方向發(fā)展。接著,貞德又率軍收復了許多北方領土。貞德已經(jīng)變成了“天使”,人們到處都在歌頌她,稱她是“圣人”。國王賜給她大量財帛和“貴族”稱號,她都拒絕接受,決心繼續(xù)完成解放法國的事業(yè)。   但是,宮廷貴族和查理七世的將軍們卻不滿意這位“平凡的農(nóng)民丫頭”影響的擴大,他們害怕人民比害怕英國人還厲害,便蓄意謀害貞德。1430年在康邊城附近的戰(zhàn)斗中,當貞德及其部隊被英軍所逼、撤退回城時,這些封建主把她關在城外,最后竟以4萬法郎將她賣給了英國人。貞德寧死不屈,她說:“為了法蘭西,我視死如歸!”1431年5月29日上午,貞德備受酷刑之后在盧昂城下被活活燒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納河中。死時,貞德還不滿20歲。貞德之死激起了法國人民極大義憤和高度愛國熱情,在人民運動的壓力下,法國當局對軍隊進行了整頓。1437年法軍攻取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zhàn)爭至此結束。   百年戰(zhàn)爭從1337—1453年,持續(xù)了116年,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促進了法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國王聯(lián)姻不僅不能解決長治久安問題,反而容易引起王位繼承權爭奪和戰(zhàn)爭。民族女英雄貞德姑娘勇敢地捍衛(wèi)民族利益,為了民族解放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喚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識,振奮了民族精神。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不僅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tǒng)治,而且還使法國人民團結起來,民族感情迅速增強了,國王受到了臣民的忠心支持。由此封建君主政體演變成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王權進一步加強了。戰(zhàn)后的英國,在經(jīng)歷了一段內(nèi)部的政治紛爭后,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   在這次戰(zhàn)爭中,英國的雇傭軍優(yōu)于法國的封建騎士民團,這促使法國第一次建立了常備雇傭軍。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一同作戰(zhàn)的弓箭手的作用得到了提高。火器在當時雖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各種作戰(zhàn)中去。這些對英法軍隊乃至西歐國家軍隊的建設都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

熱心網(wǎng)友

從1337年到1453年,兩國為爭奪王位和土地,殘酷廝殺。戰(zhàn)爭持續(xù)了一百年,哭聲也持續(xù)了一百年。  王位繼承權引發(fā)爭端  自11世紀“諾曼征服”以后,英國通過聯(lián)姻和繼承關系,占有了大量的法國領地,這在同樣夢想稱霸歐洲的法國看來,簡直就是恥辱,一直尋求機會收復這些領地。14世紀初,英法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已經(jīng)到了不通過武力無法解決的地步。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他沒有男嗣,法國貴族會議便推舉他的侄子腓力為王,稱腓力六世。一心想控制法國的英王愛德華三世憑借自己是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孫,向法國發(fā)難,聲稱自己才是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腓力六世對愛德華三世的囂張氣焰十分氣憤,暗下決心尋機報復。1337年5月24日,經(jīng)過一番準備的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屬領地基恩,英國自然無法接受。同年10月,愛德華三世不顧法國的反對,自稱身兼法王,并率部隊進攻法國。于是,法國王位繼承爭端終于演變?yōu)橐粓鰰缛粘志玫膽?zhàn)爭。  弓箭打出英國威風  面對氣勢洶洶的英國軍隊,法國把自己最精銳的騎兵部隊派到了前線。當時,英軍沒有能與法國抗衡的騎兵部隊。法王腓力六世揚言:“在強硬的馬蹄下,愚蠢的英國人將會粉身碎骨,他們的肉體只會被我們用來鋪筑慶功的大道。”  可是,當真正交手時,法國人很快就為自己的驕橫付出了代價。弓箭成了英軍的秘密武器。這種弓箭名叫“大弓”,射程遠、射速快、精度高,能在200米的距離內(nèi)射殺身披鎧甲的騎士。愛德華三世指揮軍隊,故意放慢進攻速度,引誘法軍來攻,等法國鐵騎來到大弓射程內(nèi)時,他下令發(fā)射利箭,大批的法國騎兵倒下。英國人很快控制了戰(zhàn)爭的主動權,并占領了法國的門戶諾曼底。  1346年,夢想占據(jù)整個法國的愛德華三世再次親率弓箭部隊在諾曼底登陸,并于7月占領了法國的卡昂,接著奔襲法國首都巴黎。8月24日,英軍和法軍在阿布維爾以北的克雷西村展開了決定勝負的廝殺。在此戰(zhàn)中,英軍的弓箭再次讓法國人吃夠了苦頭。這場大廝殺一直持續(xù)到夜色降臨,最后,腓力六世在60名騎士的保護下倉皇撤離。不久,愛德華三世又攻占了法國的港口重鎮(zhèn)加萊。  瘟疫改變戰(zhàn)爭進程  正當愛德華三世躊躇滿志地準備對法國發(fā)動更大規(guī)模的進攻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打亂了他的如意算盤。進入加萊城時,不少英軍染上了黑死病病毒。  黑死病不但導致英軍大量死亡,而且導致英國的人口銳減,由黑死病流行前的400多萬人降到疾病過后的250萬人左右。更可怕的是,黑死病給英國人帶來了心理上的極大恐懼,人們惶惶不可終日。在短短一年之內(nèi),英國著名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職位竟然因為黑死病而三次易主,最短者任職僅僅6天。由于各地教堂的主教頻繁死亡,英國人看重的感恩儀式也被迫停止。后來,隨著瘟疫的肆虐,甚至出現(xiàn)一件首飾換了幾個工匠最后還是半成品的情況;有的案件尚未開審,原告和被告都雙雙死去;新婚夫婦蜜月沒度完就含淚永別。英國陷入到空前的恐慌中。在這種情況下,愛德華三世再也無力顧及同法國的爭斗,只好于1360年同法國簽訂《布勒丁尼和約》,宣布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要求。  1364年,法國查理五世上臺。他在一次朝會上說:“現(xiàn)在是讓可惡的英國人屈服的時候了。我發(fā)誓帶領我的臣民奪回屬于我們的一切。”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諾言,查理五世征召大量雇傭步兵取代連戰(zhàn)連敗的騎士部隊,并建立了野戰(zhàn)炮兵和新的艦隊。趁著英國黑死病大流行的機會,從1368年開始,查理五世開始逐步收復法國的大片失地。1372年,法國的艦隊又在拉羅謝爾打敗英國艦隊,重新控制了西北沿海海域。到70年代末,法軍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狹窄的一隅。這樣,整個戰(zhàn)爭的態(tài)勢發(fā)生了有利于法國的變化。然而,就在查理五世打算一鼓作氣收復全部失地時,卻突然離開了人世。1380年繼承王位的查理六世是個精神病人,沒能力治理國家,更不用說領兵打仗。這給了英國人很好的喘息機會,但此時的英國仍陷入瘟疫之中,無力反撲,戰(zhàn)爭進入僵持狀態(tài)。由于瘟疫一時難以控制,英國被迫與法國在1396年簽訂了20年停戰(zhàn)協(xié)定,放棄了一些既得的利益。  亨利五世發(fā)動反攻  英軍在戰(zhàn)場上連遭敗績,使英國國內(nèi)人心思變。1399年,蘭開斯特公爵亨利乘機奪取了王位,建立了蘭開斯特王朝,稱亨利四世。1413年,亨利四世的兒子亨利五世上臺。  上臺不久,亨利五世就重新點燃了百年戰(zhàn)爭的烽火。1414年8月,亨利五世親率大軍在塞納河口登陸,9月下旬,攻占了法國重要的港口城市勒阿弗爾。接著,亨利五世親率一支由重騎兵和大弓手組成的為數(shù)約5000人的部隊由陸路向加萊進軍,引誘法軍進行決戰(zhàn)。1415年10月25日,兩軍在阿讓庫爾短兵相接,英軍弓箭手在一個關隘地段奮力射殺法國騎兵。此役中,法軍死傷8000余人,被俘2000多人,而英軍只傷亡400多人。阿讓庫爾一戰(zhàn)使亨利五世名噪一時。1417年8月,亨利五世再次帶兵進攻法國,在諾曼底登陸后迅速擴大戰(zhàn)果,并于1419年攻陷法國的魯昂,打開了整個法國的門戶。法國已經(jīng)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可就在這時,法國國內(nèi)兩大封建主集團奧爾良派和勃艮第派卻出現(xiàn)了嚴重的內(nèi)訌。1419年9月,法國王太子查理會見勃艮第公爵約翰,公開指責約翰對英國的入侵不出力抵抗,實屬叛逆。約翰不服,兩人爭吵打罵起來。查理身后一名騎士跳了出來,用利劍把約翰當場刺死。這件事后,一心復仇的勃艮第派主動與亨利五世走到了一起。在勃艮第派的援助下,英軍很快就占領了法國的北部地區(qū)。眼看大勢已去,法國被迫與英國在1420年5月21日簽訂了《特魯瓦和約》。和約宣布法國淪為英法聯(lián)合王國的一部分,亨利五世擔任法國攝政王。  為了實現(xiàn)完全統(tǒng)治法國的夢想,亨利五世還娶了查理六世的女兒凱瑟琳公主為妻。但命運仿佛在故意捉弄這個強硬的征服者,1422年,就在查理六世去世前兩個月,亨利五世卻先在戰(zhàn)場上染病去世。年僅9個月大的亨利六世繼承王位。  圣女貞德拯救法國  幼小的亨利六世無法親理國政,英國國內(nèi)各派政治勢力再度展開權力斗爭。法國原王儲查理乘機在法國南部封建主的支持下自立為王,稱查理七世。爭奪王位的戰(zhàn)火再度燃起。挾亨利五世的余威,英軍很快又取得了優(yōu)勢。此時,一個拯救法國的英雄出現(xiàn)了,她就是被法國人民千古傳頌的奧爾良姑娘———圣女貞德。  貞德是一個平平常常的農(nóng)家少女,整天牧羊,連最簡單的字母都不認識。但是,國家的危急和各地人民保衛(wèi)祖國的消息使這個偏遠農(nóng)村的小姑娘異常激動,她覺得自己有責任拯救多難的祖國。1429年初,貞德17歲時,英軍圍困了巴黎南面的奧爾良城。這是法國南北交通的戰(zhàn)略重鎮(zhèn),一旦失守,南方就可能全部失陷。消息傳來,貞德感到這正是自己為祖國獻身的時刻。她一再請求父母和叔叔帶她去見當?shù)氐姆ㄜ婈犻L。叔叔為她的熱誠所感動,帶她到了軍官面前。  “你這個小姑娘,連怎樣戴頭盔都不知道,怎么能上戰(zhàn)場呢?”軍官問她。“我有決心和勇氣,我能學會戰(zhàn)斗。”貞德以堅定的口氣回答。  “你一個人怎么和英國軍隊作戰(zhàn)呢?”  “我有祖國和人民,還有國王。我要先解救奧爾良城,然后讓國王正式加冕。”  貞德的話使軍官大吃一驚。他派7名士兵陪她去見國王。國王查理七世被貞德堅不可摧的意志感動,同意讓她帶一支三四千人的軍隊去解救奧爾良城。  貞德的武器只有一把劍和一面旗幟。在戰(zhàn)斗中,她總是高舉旗幟,沖在隊伍的最前面。她和她的旗幟在哪里出現(xiàn),法國士兵就奮不顧身地跟上去。經(jīng)過無數(shù)次戰(zhàn)斗,貞德和她的部隊來到了奧爾良城下。守城的法軍卻不肯開城迎接,他們不相信貞德這個女孩子能帶兵打敗英軍,有人甚至認為她是妖怪巫女。貞德也不申辯,她巡視一周,看到城的另一邊還有一座最堅固的英軍堡壘,便指揮法軍攻擊敵堡。她首先躍過深壕,架起梯子爬上城堡,但摔了下來。不一會兒,她高舉戰(zhàn)旗又沖了上去。守城的官兵親眼看到這一切,大為感動,立即開門出擊。被英軍圍困長達209天的奧爾良解圍了。捷報傳開,整個法國一片歡騰。  奧爾良戰(zhàn)役的勝利,徹底扭轉了法國在整個戰(zhàn)爭中的危難局面,戰(zhàn)爭從此朝著有利于法國的方向發(fā)展。接著,貞德又率軍收復了許多北方領土,并在蘭斯大教堂舉行了查理七世的加冕禮。但是,宮廷貴族和查理七世的將軍們卻不滿意這位“平凡的農(nóng)民丫頭”影響的擴大,便蓄意謀害貞德。1430年,在康邊城附近的戰(zhàn)斗中,當貞德及其部隊被英軍所逼、撤退回城時,這些封建主把她關在城外,最后以4萬法郎將她賣給了英國人。貞德寧死不屈,她說:“為了法蘭西,我視死如歸!”1431年5月29日,貞德備受酷刑之后在盧昂城下被活活燒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納河中。死時,貞德還不滿20歲。貞德之死激起了法國人民極大義憤和高度愛國熱情。1436年法軍攻取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zhàn)爭至此結束。  戰(zhàn)爭換來百年災難  為了爭奪王位和土地,英國和法國的統(tǒng)治者發(fā)起的這場長達116年的戰(zhàn)爭不但極大地影響了歐洲的政治格局,而且給兩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西方一位歷史學家一針見血地指出:“百年戰(zhàn)爭,就是一場百年的屠殺游戲。當高高在上的王公貴族為自己爭得的利益開慶功宴的時候,一些失去家園和親人的無辜的人們卻在無聲地痛哭。戰(zhàn)爭持續(xù)了一百年,哭聲也持續(xù)了一百年。”由于戰(zhàn)爭始終是在法國境內(nèi)進行的,法國人民首當其沖飽受戰(zhàn)爭之苦。許多法國城市在英軍的粗暴蹂躪下,呈現(xiàn)滿目瘡痍的破敗景象。諾曼底、皮卡爾迪等重要地區(qū)的人口大約喪失了1/3,有的教區(qū)空無一人,土地荒蕪。首都巴黎到處都是無人居住的空房,有的甚至成了野狼的巢穴,巴黎30萬居民中有8萬淪為乞丐。英國盡管遠離戰(zhàn)場,但當艱難地趟出百年大戰(zhàn)的邪惡泥潭時,英國人痛苦地發(fā)現(xiàn)他們在付出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代價之后,不但一無所獲,還把家底也輸光了。這迫使英國放棄謀求大陸霸權的企圖,而把全部精力向自己島嶼周圍的海洋發(fā)展,走上了海洋擴張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