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長因丑聞丟官后又被任命為不管部長.這是一個什么職務?
熱心網友
不管部長,亦作“不管部大臣”、“國務大臣”、“無任所相”等。這個說法最早源自英國。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內閣制的國家,其政府中的大臣分“內閣大臣”和“非內閣大臣”兩類。內閣大臣除了包括國防、內政、外交、殖民、財政、就業、貿易等大臣外,還有五個特殊的大臣,即掌璽大臣、樞密大臣、蘭開斯特公爵郡大臣、主計大臣和不管部大臣(即“不管部長”,通常由樞密大臣或掌璽大臣擔任)。這幾名大臣雖不專管某一領域的具體政務,但深得首相重用,地位極高,他們甚至可以插手各部事務。 歷史上,繼英國之后,法國、德國、日本、印度、比利時等國政府,也曾相繼設立不管部長一職,其職能和權限雖不完全一樣,但大體都沿用了英國的體制。在這些國家里,不管部長一般都是內閣成員,定期出席內閣會議,除了參政議政、進言獻策外,還受政府首腦(總理或首相)的委派,充當某一問題的特使,肩負特殊的重要使命等。 但是,二戰以后,尤其是進入當代社會,不管部長一職從內涵到外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些國家不再設不管部長一職,就連英國也取消了不管部大臣一職。但有些國家仍然設置不管部長,其職位也較高,并負責某一領域的工作。如以色列的不管部長主要負責內政事務。還有的國家,不管部長已經純粹成為一個頭銜,不負責具體事務。因此,不管部長可能是受國家首腦重用的人物,也可能是為了平衡政府內各黨派間的利益紛爭而設的虛職。 納特瓦·辛格被免去印外交部長職務,暫時擔任不管部部長,即保留部長級職務,但不負責具體工作,如果印方調查結果顯示他是清白的,還將被歸還外長一職。
熱心網友
閑職
熱心網友
它相當于我國的民政部長。
熱心網友
上面說的比較清楚了,不管部長大概是相當于我國的國務委員吧
熱心網友
樓上說的清楚,起源于英國。原因是有些事情很復雜,多個部門相互推委,都不愿意接受管理。所以設立不管部長來協調處理棘手的問題。名為不管部,其實,什么都管,什么難就管什么。
熱心網友
是一個管其它職位沒有明確事情的什么都管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