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很多人認為,理財是一件私事。但梁大年卻覺得,凡是有家庭責任感的人,不管年紀多大、財產多少,都可以通過理財體現對家人的關愛,理財是關系到家人福利、甚至是社會福利的公事。(大盤不斷下跌為哪般?)  梁大年從事金融理財業務已經有將近30年的經驗。他從銀行起步,后來加入一家加拿大保險公司做代理人,并最終成為公司總經理。1999年,梁大年離開服務多年的保險公司,白手起家,創立了今天的香港廣達理財集團。  理財分人生三階段  從踏入 社會起,梁大年就意識到,自己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必須為家人提供足夠的財務保障。年輕的時候,如果發生什么意外,父母可以得到經濟補償,不至于老來無所依靠。到了中年,更要為子女和妻子著想,因此保障要逐步加碼。年事漸長的時候,要開始為自己將來的退休生活考慮,為了不給子女增加太多的負擔,就要做好退休理財規劃。直到這三個階段的理財目標,通過合理的財務安排實現,才算是完成了最基本的理財任務。  3至5年買一份保單  梁大年剛開始工作時,就為自己買了人壽保險,當時的受益人是自己的父母。每隔3到5年,他就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收入水平做一次回顧,并在此基礎上,調整保險額和保險條款。隨著后來成家立業,他的保額也越來越高,保障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到目前為止,梁大年一共為自己購買了7張保單,最后一張是經理人險(KeenManager)。作為公司的核心人員,一旦他出現意外,可能會嚴重影響公司的運作。而經理人險就是對這種潛在的損失做補償。他還特別提到,保額將在父母和公司之間平分,這充分體現了他的“理財家庭觀”。(準確捕捉股票上漲的第一天!進入…)  實際上,通過財務安排,還可以以30%的抵押比例從銀行貸款繳納保費,并獲得高達千萬美元金額的巨額保單。梁大年介紹,購買這種產品的客戶,多半是為了遺產規劃,也可以資助公益事業,回饋社會。受益人是家族基金或者信托機構,也可以是社會慈善機構。一旦被保險人出現意外,銀行可以從保額中得到保費補償,而受益的機構就得到剩余的大部分保額。這種產品在海外富裕人士當中很流行,也是一種有效利用財務杠桿盤活資產的理財安排。  養老、投資和消費 界限分明  早在7年前,梁大年就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退休安排計劃—————定期定額買基金。這也是他的一個重要理財習慣:強制投資或儲蓄。無論賺錢多少,每個月都要在收入中留出一部分節余,到一定時期之后,會達到一個理想的數字。  目前他購買的基金品種,包括歐美股票基金、藥業股票基金、新興市場基金等,風險并不算低。梁大年說,他計劃在20年之后退休,所以現在還能承受一定的風險。到退休前15年,就將投資品種轉移到較為穩健的品種上。這部分退休投資在他每月的收入中占12%。  收入的20%則是隨機投資,可以是短線的股票買賣以及中長線的基金投資。其余的大部分收入則都用于消費。梁大年的業余愛好是開跑車。價值不菲的跑車幾乎每兩年都要換一部,舊車換新車,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但他覺得,投資與消費同樣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理財并不提倡節約,而是合理安排自己的財產。他現在已經通過保險為家人和公司防范了潛在的財務風險,自己的退休計劃也有條不紊地進行,因此能夠從容進行消費。  他還透露,過去5年各種投資平均每年有9%的回報,梁大年對這個水平感到很滿意。  投資要懂得止損  盡管現在不涉足房產投資,梁大年對早年香港房產市場的過山車行情仍然記憶猶新。最多的時候,他同時擁有四套房產,有一套房子兩年內升值了70%。但慘痛的是,一套已經供款1年半的房產,價格跌去了20%,他忍痛“割肉”,1年半的供款打了水漂,但值得慶幸的是,后來這套房產下跌的幅度遠遠不至于此。由此他也得到另一個寶貴的經驗:要懂得止損。  不過,梁大年對上海的房地產前景卻十分樂觀。跑過世界多個地方之后,他認為上海的發展潛力很大,甚至有退休后在上海定居的想法。不過,內地目前的理財產品較少,卻是目前的一個瓶頸。把海外先進的理財經驗和產品設計理念介紹到內地,讓更多人樹立起“理財家庭觀”,是梁大年進軍上海的一個主要原因。。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