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很特殊,既不同于90年代中期以前的嚴重通貨膨脹,又不同于前幾年的持續通貨緊縮趨勢。雖然去年以來消費品物價指數由負轉正,投資品和部分生產資料價格漲勢強勁,去年九、十月后物價上漲趨勢較為明顯,但消費品價格除糧食等農產品上漲較快外,其余比較疲弱,甚至還有下降。消費品物價指數總的看還在合理區間移動。當前我國雖然由于部分行業投資擴張較猛,引起部分物資如煤、電、油、運籌供應緊張,但我們的勞動力不緊張,失業率還在增長;資金不緊張。銀行存差很大;生產能力不緊張,大部分特?e是制造業、工業消費品能力寬松甚至過剩。我國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大約為9—10%。現在實際增長率僅及潛在增長率的下限,未到上限。不過碰到的瓶頸制約應當引起重視,因為它影響發展的全局。從經濟運行來看,當前既有局部過熱,特別是投資過多的現象,又有在總體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前幾年,我國實行的宏觀調控政策,實質上是“從松”的經濟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之所以講穩健,實際上是放松銀根的同時防范金融風險。現在通貨緊縮趁勢已經淡出,宏觀調控政策應該由“從松”的政策轉向“中性”政策。由“從松”轉向“中性”,就是要求適度收緊。現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力度逐步減弱,方向正在調整轉型。穩健的貨幣政策也要從緊一些,但不能太緊。所謂不能太緊,就是說不能像治理嚴重通貨膨脹時采用約剎車手段。對一些消費熱點和投資重點還要繼續支持,還要支持擴大就業;但對過度的低水平重復投資要“削峰”,采取“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實質上是要“雙防”,既要防止通貨膨脹苗頭的滋長,又要預防通貨緊縮趨勢重現。要堅持上下微調:松緊適度,這與中央提出的“穩定政策,適度調整”是一致的。 防止通貨緊縮趨勢,雖然目前并不緊迫,但還是要警惕其再現。從經濟走向上看,從去年到今年是從通貨緊縮趨勢向通貨膨脹趨勢轉化。因此,首先要擋住通脹苗頭的壓力,特別要注意控制投資的過度擴張。防止大起大落,關鍵是防止投資的大起。整體經濟的大起大落,往往肇因于投資的過度擴張。投資擴張的規律首先是引起投資品需求的擴張,繼而引起消費品需求的擴張,再進而引起生產能力和產品供應的擴張。故而物價走勢的軌跡,也是投資品和生產資料先漲,消費品后漲;終而因供大于求導致雙雙下跌。我國本輪物價上漲趨勢,也是上游產品價格漲幅高于下游產品。按照通例,下游最終消費品價格上漲滯后期約為半年到一年。但我國此輪物價上漲,上游產品能否順暢將漲價傳遞到下游產品,與過去相比,受阻因素頗多。如居民收入差距急劇擴大,就業增長落后于經濟增長,社保教育等支出預期加大等導致消費傾向下降,關稅減免,進口限制放寬取消,以及國際通縮尚未過去等等,最終消費需求受到上述種種限制影響,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難以向最終消費品傳遞。至于上游產品漲價能否通過成本推動最終消費漲價,未必盡然,主要原因是勞動工資。因為就業問題困難,漲不上去,通脹的一個核心機制即工資與物價的輪翻上漲,現在看不出有發生的跡象,所以現在離嚴重的通貨膨脹還很遠。在這種情勢下,過一兩年后,一些部門過度投資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形成的生產能力過剩。會導致通縮壓力。所以,對新一輪投資擴張造成的產能過度膨脹要密切注意。通過投資規模的適當控制,我們既能遏止因投資膨脹而導致的投資品價格領先上漲,防止通脹苗頭滋長于先,又能抑止過度建設造成的產能過剩,防止通縮趨勢再現于后,實現雙防的目的。 現在宏觀調控當局對于防止通貨膨脹壓力非常警惕,并為此采取了收縮貨幣信貸一系列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今年貨幣供應增幅和新增貸款規模的安排均低于上年實際水平,有助于約束投資過度擴張,控制物價上漲趨勢,使CPI同比增幅保持在3%左右。但亦不排除形勢發展出現不可預計的不確定因素,顯示出現有財政信貸政策調控力度不足,投資規模得不到有效控制,上游產品上漲趨勢迅速向下游最終產品傳遞,引起通脹預期驟升,泡沫性需求(包括對資產的需求和產品的需求)爆發的現象,推動通脹升級。如果CPI升至5%以上。并持續數月、半年以上,在通脹加劇的情勢下,則需考慮出臺更加從嚴的調控措施,如大幅減少赤字國債,向上調整利率,進一步提高準備金率等手段,但這只是作參考的預想,且要有備用之具。目前至少在近期較少有現實的可能性。 現在讓人比較放心的是,通貨膨脹有益論的市場大大縮小了,大家提高了對防止通貨膨脹的警惕。像在87年、88年通脹時期那樣,有人鄭重其事地把通貨膨脹政策當作有利于經濟增長的政策在人民日報上公開推薦出來的事情不會再發生了,像在93—95年通貨膨脹時期那樣有人推出“兩位數的通貨膨脹不可怕,兩位數的經濟增長才過癮的主張,有人提倡有人響應的事情也不會再有了。這次出現通脹的苗頭后,某些利益集團對通脹的期待,也只剩下了“怕冷不怕熱”的微弱呼喊。但是社會上和政府宏觀調控當局更多傾向于對宏觀經濟運行進行理性的思考對策探討,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
熱心網友
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很特殊,既不同于90年代中期以前的嚴重通貨膨脹,又不同于前幾年的持續通貨緊縮趨勢。雖然去年以來消費品物價指數由負轉正,投資品和部分生產資料價格漲勢強勁,去年九、十月后物價上漲趨勢較為明顯,但消費品價格除糧食等農產品上漲較快外,其余比較疲弱,甚至還有下降。消費品物價指數總的看還在合理區間移動。當前我國雖然由于部分行業投資擴張較猛,引起部分物資如煤、電、油、運籌供應緊張,但我們的勞動力不緊張,失業率還在增長;資金不緊張。銀行存差很大;生產能力不緊張,大部分特?e是制造業、工業消費品能力寬松甚至過剩。我國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大約為9—10%。現在實際增長率僅及潛在增長率的下限,未到上限。不過碰到的瓶頸制約應當引起重視,因為它影響發展的全局。從經濟運行來看,當前既有局部過熱,特別是投資過多的現象,又有在總體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前幾年,我國實行的宏觀調控政策,實質上是“從松”的經濟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之所以講穩健,實際上是放松銀根的同時防范金融風險。現在通貨緊縮趁勢已經淡出,宏觀調控政策應該由“從松”的政策轉向“中性”政策。由“從松”轉向“中性”,就是要求適度收緊。現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力度逐步減弱,方向正在調整轉型。穩健的貨幣政策也要從緊一些,但不能太緊。所謂不能太緊,就是說不能像治理嚴重通貨膨脹時采用約剎車手段。對一些消費熱點和投資重點還要繼續支持,還要支持擴大就業;但對過度的低水平重復投資要“削峰”,采取“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實質上是要“雙防”,既要防止通貨膨脹苗頭的滋長,又要預防通貨緊縮趨勢重現。要堅持上下微調:松緊適度,這與中央提出的“穩定政策,適度調整”是一致的。 防止通貨緊縮趨勢,雖然目前并不緊迫,但還是要警惕其再現。從經濟走向上看,從去年到今年是從通貨緊縮趨勢向通貨膨脹趨勢轉化。因此,首先要擋住通脹苗頭的壓力,特別要注意控制投資的過度擴張。防止大起大落,關鍵是防止投資的大起。整體經濟的大起大落,往往肇因于投資的過度擴張。投資擴張的規律首先是引起投資品需求的擴張,繼而引起消費品需求的擴張,再進而引起生產能力和產品供應的擴張。故而物價走勢的軌跡,也是投資品和生產資料先漲,消費品后漲;終而因供大于求導致雙雙下跌。我國本輪物價上漲趨勢,也是上游產品價格漲幅高于下游產品。按照通例,下游最終消費品價格上漲滯后期約為半年到一年。但我國此輪物價上漲,上游產品能否順暢將漲價傳遞到下游產品,與過去相比,受阻因素頗多。如居民收入差距急劇擴大,就業增長落后于經濟增長,社保教育等支出預期加大等導致消費傾向下降,關稅減免,進口限制放寬取消,以及國際通縮尚未過去等等,最終消費需求受到上述種種限制影響,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難以向最終消費品傳遞。至于上游產品漲價能否通過成本推動最終消費漲價,未必盡然,主要原因是勞動工資。因為就業問題困難,漲不上去,通脹的一個核心機制即工資與物價的輪翻上漲,現在看不出有發生的跡象,所以現在離嚴重的通貨膨脹還很遠。在這種情勢下,過一兩年后,一些部門過度投資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形成的生產能力過剩。會導致通縮壓力。所以,對新一輪投資擴張造成的產能過度膨脹要密切注意。通過投資規模的適當控制,我們既能遏止因投資膨脹而導致的投資品價格領先上漲,防止通脹苗頭滋長于先,又能抑止過度建設造成的產能過剩,防止通縮趨勢再現于后,實現雙防的目的。 現在宏觀調控當局對于防止通貨膨脹壓力非常警惕,并為此采取了收縮貨幣信貸一系列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今年貨幣供應增幅和新增貸款規模的安排均低于上年實際水平,有助于約束投資過度擴張,控制物價上漲趨勢,使CPI同比增幅保持在3%左右。但亦不排除形勢發展出現不可預計的不確定因素,顯示出現有財政信貸政策調控力度不足,投資規模得不到有效控制,上游產品上漲趨勢迅速向下游最終產品傳遞,引起通脹預期驟升,泡沫性需求(包括對資產的需求和產品的需求)爆發的現象,推動通脹升級。如果CPI升至5%以上。并持續數月、半年以上,在通脹加劇的情勢下,則需考慮出臺更加從嚴的調控措施,如大幅減少赤字國債,向上調整利率,進一步提高準備金率等手段,但這只是作參考的預想,且要有備用之具。目前至少在近期較少有現實的可能性。 現在讓人比較放心的是,通貨膨脹有益論的市場大大縮小了,大家提高了對防止通貨膨脹的警惕。像在87年、88年通脹時期那樣,有人鄭重其事地把通貨膨脹政策當作有利于經濟增長的政策在人民日報上公開推薦出來的事情不會再發生了,像在93—95年通貨膨脹時期那樣有人推出“兩位數的通貨膨脹不可怕,兩位數的經濟增長才過癮的主張,有人提倡有人響應的事情也不會再有了。這次出現通脹的苗頭后,某些利益集團對通脹的期待,也只剩下了“怕冷不怕熱”的微弱呼喊。但是社會上和政府宏觀調控當局更多傾向于對宏觀經濟運行進行理性的思考對策探討,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
熱心網友
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很特殊,既不同于90年代中期以前的嚴重通貨膨脹,又不同于前幾年的持續通貨緊縮趨勢。雖然去年以來消費品物價指數由負轉正,投資品和部分生產資料價格漲勢強勁,去年九、十月后物價上漲趨勢較為明顯,但消費品價格除糧食等農產品上漲較快外,其余比較疲弱,甚至還有下降。消費品物價指數總的看還在合理區間移動。當前我國雖然由于部分行業投資擴張較猛,引起部分物資如煤、電、油、運籌供應緊張,但我們的勞動力不緊張,失業率還在增長;資金不緊張。銀行存差很大;生產能力不緊張,大部分特?e是制造業、工業消費品能力
熱心網友
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很特殊,既不同于90年代中期以前的嚴重通貨膨脹,又不同于前幾年的持續通貨緊縮趨勢。雖然去年以來消費品物價指數由負轉正,投資品和部分生產資料價格漲勢強勁,去年九、十月后物價上漲趨勢較為明顯,但消費品價格除糧食等農產品上漲較快外,其余比較疲弱,甚至還有下降。消費品物價指數總的看還在合理區間移動。當前我國雖然由于部分行業投資擴張較猛,引起部分物資如煤、電、油、運籌供應緊張,但我們的勞動力不緊張,失業率還在增長;資金不緊張。銀行存差很大;生產能力不緊張,大部分特?e是制造業、工業消費品能力寬松甚至過剩。我國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大約為9—10%。現在實際增長率僅及潛在增長率的下限,未到上限。不過碰到的瓶頸制約應當引起重視,因為它影響發展的全局。從經濟運行來看,當前既有局部過熱,特別是投資過多的現象,又有在總體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前幾年,我國實行的宏觀調控政策,實質上是“從松”的經濟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之所以講穩健,實際上是放松銀根的同時防范金融風險。現在通貨緊縮趁勢已經淡出,宏觀調控政策應該由“從松”的政策轉向“中性”政策。由“從松”轉向“中性”,就是要求適度收緊。現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力度逐步減弱,方向正在調整轉型。穩健的貨幣政策也要從緊一些,但不能太緊。所謂不能太緊,就是說不能像治理嚴重通貨膨脹時采用約剎車手段。對一些消費熱點和投資重點還要繼續支持,還要支持擴大就業;但對過度的低水平重復投資要“削峰”,采取“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實質上是要“雙防”,既要防止通貨膨脹苗頭的滋長,又要預防通貨緊縮趨勢重現。要堅持上下微調:松緊適度,這與中央提出的“穩定政策,適度調整”是一致的。 防止通貨緊縮趨勢,雖然目前并不緊迫,但還是要警惕其再現。從經濟走向上看,從去年到今年是從通貨緊縮趨勢向通貨膨脹趨勢轉化。因此,首先要擋住通脹苗頭的壓力,特別要注意控制投資的過度擴張。防止大起大落,關鍵是防止投資的大起。整體經濟的大起大落,往往肇因于投資的過度擴張。投資擴張的規律首先是引起投資品需求的擴張,繼而引起消費品需求的擴張,再進而引起生產能力和產品供應的擴張。故而物價走勢的軌跡,也是投資品和生產資料先漲,消費品后漲;終而因供大于求導致雙雙下跌。我國本輪物價上漲趨勢,也是上游產品價格漲幅高于下游產品。按照通例,下游最終消費品價格上漲滯后期約為半年到一年。但我國此輪物價上漲,上游產品能否順暢將漲價傳遞到下游產品,與過去相比,受阻因素頗多。如居民收入差距急劇擴大,就業增長落后于經濟增長,社保教育等支出預期加大等導致消費傾向下降,關稅減免,進口限制放寬取消,以及國際通縮尚未過去等等,最終消費需求受到上述種種限制影響,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難以向最終消費品傳遞。至于上游產品漲價能否通過成本推動最終消費漲價,未必盡然,主要原因是勞動工資。因為就業問題困難,漲不上去,通脹的一個核心機制即工資與物價的輪翻上漲,現在看不出有發生的跡象,所以現在離嚴重的通貨膨脹還很遠。在這種情勢下,過一兩年后,一些部門過度投資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形成的生產能力過剩。會導致通縮壓力。所以,對新一輪投資擴張造成的產能過度膨脹要密切注意。通過投資規模的適當控制,我們既能遏止因投資膨脹而導致的投資品價格領先上漲,防止通脹苗頭滋長于先,又能抑止過度建設造成的產能過剩,防止通縮趨勢再現于后,實現雙防的目的。 現在宏觀調控當局對于防止通貨膨脹壓力非常警惕,并為此采取了收縮貨幣信貸一系列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今年貨幣供應增幅和新增貸款規模的安排均低于上年實際水平,有助于約束投資過度擴張,控制物價上漲趨勢,使CPI同比增幅保持在3%左右。但亦不排除形勢發展出現不可預計的不確定因素,顯示出現有財政信貸政策調控力度不足,投資規模得不到有效控制,上游產品上漲趨勢迅速向下游最終產品傳遞,引起通脹預期驟升,泡沫性需求(包括對資產的需求和產品的需求)爆發的現象,推動通脹升級。如果CPI升至5%以上。并持續數月、半年以上,在通脹加劇的情勢下,則需考慮出臺更加從嚴的調控措施,如大幅減少赤字國債,向上調整利率,進一步提高準備金率等手段,但這只是作參考的預想,且要有備用之具。目前至少在近期較少有現實的可能性。 現在讓人比較放心的是,通貨膨脹有益論的市場大大縮小了,大家提高了對防止通貨膨脹的警惕。像在87年、88年通脹時期那樣,有人鄭重其事地把通貨膨脹政策當作有利于經濟增長的政策在人民日報上公開推薦出來的事情不會再發生了,像在93—95年通貨膨脹時期那樣有人推出“兩位數的通貨膨脹不可怕,兩位數的經濟增長才過癮的主張,有人提倡有人響應的事情也不會再有了。這次出現通脹的苗頭后,某些利益集團對通脹的期待,也只剩下了“怕冷不怕熱”的微弱呼喊。但是社會上和政府宏觀調控當局更多傾向于對宏觀經濟運行進行理性的思考對策探討,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
熱心網友
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很特殊,既不同于90年代中期以前的嚴重通貨膨脹,又不同于前幾年的持續通貨緊縮趨勢。雖然去年以來消費品物價指數由負轉正,投資品和部分生產資料價格漲勢強勁,去年九、十月后物價上漲趨勢較為明顯,但消費品價格除糧食等農產品上漲較快外,其余比較疲弱,甚至還有下降。消費品物價指數總的看還在合理區間移動。當前我國雖然由于部分行業投資擴張較猛,引起部分物資如煤、電、油、運籌供應緊張,但我們的勞動力不緊張,失業率還在增長;資金不緊張。銀行存差很大;生產能力不緊張,大部分特?e是制造業、工業消費品能力寬松甚至過剩。我國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大約為9—10%。現在實際增長率僅及潛在增長率的下限,未到上限。不過碰到的瓶頸制約應當引起重視,因為它影響發展的全局。從經濟運行來看,當前既有局部過熱,特別是投資過多的現象,又有在總體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前幾年,我國實行的宏觀調控政策,實質上是“從松”的經濟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之所以講穩健,實際上是放松銀根的同時防范金融風險。現在通貨緊縮趁勢已經淡出,宏觀調控政策應該由“從松”的政策轉向“中性”政策。由“從松”轉向“中性”,就是要求適度收緊。現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力度逐步減弱,方向正在調整轉型。穩健的貨幣政策也要從緊一些,但不能太緊。所謂不能太緊,就是說不能像治理嚴重通貨膨脹時采用約剎車手段。對一些消費熱點和投資重點還要繼續支持,還要支持擴大就業;但對過度的低水平重復投資要“削峰”,采取“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實質上是要“雙防”,既要防止通貨膨脹苗頭的滋長,又要預防通貨緊縮趨勢重現。要堅持上下微調:松緊適度,這與中央提出的“穩定政策,適度調整”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