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敘利亞和黎巴嫩是中東兩個相鄰的國家。近來,由于黎巴嫩前總理哈里里被炸身亡,不僅黎巴嫩人反敘利亞的情緒高漲,而且美國與敘利亞的關系也急劇惡化。黎巴嫩為什么反對敘利亞?敘利亞為什么與美國交惡?這些都起因于敘利亞和黎巴嫩歷史上的政治恩怨。  敘利亞:與西方文明對峙  20世紀中期以前的幾千年,阿拉伯半島最繁榮的區域就屬敘利亞和伊拉克。敘利亞曾經是赫梯、亞述、塞琉古等強國的一部分。敘利亞人以阿拉伯人和庫爾德、切爾克斯等其他穆斯林民族為主,是北阿拉伯地區僅次于伊拉克的大國,與伊拉克、土耳其、黎巴嫩和約旦相鄰。不僅如此,敘利亞還處在亞歐之間的重要商路上,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小麥產區。后來統治西亞的亞歷山大大帝時期大將塞琉古,建立阿拉伯帝國伍麥葉王朝的穆阿威葉,以及抗擊十字軍的著名領袖薩拉丁,都曾將敘利亞作為自己的重要基地。  敘利亞和伊拉克也頗多淵源,兩國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原本就是一個組織,而且1953年建黨時地點是敘利亞。雖然后來兩國在幼發拉底河用水和兩伊戰爭、海灣戰爭等問題上關系一度緊張,但是到伊拉克戰爭時,敘利亞又對薩達姆政權表示了相當多的支持。戰爭爆發后,敘利亞就表示“堅決支持伊拉克人民抗擊美英聯軍的斗爭”。從1966年復興社會黨掌權開始,敘利亞在國際交往上又親近蘇聯和后來的俄羅斯。  黎巴嫩:容納西方文明  黎巴嫩面積只有1萬多平方公里、人口300多萬,與敘利亞在北、西兩面接界,南部與以色列毗鄰。  在地中海東岸的三個國家中,敘利亞與西方的關系最遠,以色列與西方的關系最近,而處于敘利亞和以色列之間黎巴嫩與西方的關系則剛好居中。縱貫南北的黎巴嫩山脈將西部平坦的沿岸地帶與東部的山地分開。在這樣的地理條件下,黎巴嫩傳統的活動更多的是面向地中海,與西方有著比較密切的關系,因而也一直有容納外來文化的傳統。  在古代,今天黎巴嫩的大部分領土與古腓尼基人的國土一致,而古腓尼基人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是地中海地區著名的商人和殖民者,最早的建國之地就在黎巴嫩。羅馬帝國后期和拜占庭時期,信奉基督教的各位皇帝都將黎巴嫩劃歸己有。6世紀時,黎巴嫩接納了基督教異端馬龍派。該教派長期信奉基督教一性論,即使在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也不曾改變,在法國的保護下保持著固有的信仰和習俗。11世紀左右,黎巴嫩又接納了起源埃及的伊斯蘭教封閉宗派德魯茲教派。在十字軍東征時期,黎巴嫩又成了歐洲人的重要據點,受歐洲人(特別是法國人)的影響很深。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黎巴嫩演變成中東的一個非常獨特的阿拉伯國家:不以伊斯蘭教為國教,阿拉伯語雖然是官方語言,但通用法語和英語。在如今的黎巴嫩,居民50%以上信奉伊斯蘭教,主要是什葉派、遜尼派和德魯茲派;40%左右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馬龍派、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教派林立成了黎巴嫩長期受外部勢力干預和內戰不已的重要原因。  多重因素造成歷史恩怨  從古羅馬時期以來,敘利亞和黎巴嫩先后同被羅馬、拜占庭、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轄,大多數時期同屬一個行政區。由于宗教信仰等不同,各大帝國對待敘利亞和黎巴嫩親疏有別,但總體來看,敘黎之間并無太多歷史恩怨。  到了19世紀,由于黎巴嫩的馬龍教派和德魯茲教派沖突,奧斯曼土耳其政府在法國等壓力下被迫將黎巴嫩作為保護基督教徒的山地教區與敘利亞分離。一戰結束之初,黎巴嫩受法國管轄,而敘利亞則由英國人控制。1920年,國際聯盟正式將敘利亞和黎巴嫩委托給法國統治,此后,兩國分別于1941年和1943年宣布獨立。  敘利亞獨立后,國內政治出現過幾次波折。1949年和1954年,敘利亞發生了兩次不流血政變,更迭了政府。1958—1961年間,它與埃及合并組成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1年,敘利亞發生政變,脫離了阿聯。此后,敘利亞又分別于1963年3月和1970年11月發生兩次政變,最終復興社會黨領導人阿薩德掌管了敘利亞。2000年阿薩德去世后,其子巴沙爾接任總統。  黎巴嫩更是命運多舛。在獨立后最初十幾年中,由于總統、總理和國民議會議長分別由馬龍派基督徒、遜尼派穆斯林和什葉派穆斯林擔當,黎巴嫩的政治發展一度比較順暢,經濟也較為繁榮。從1958年起,黎巴嫩局勢開始變得復雜起來。一方面受泛阿拉伯理想的影響,另一方面隨著巴勒斯坦難民的大量涌入,黎巴嫩的穆斯林認為自己的人數增長得快,應該比基督徒掌握更多的國家政權,一度發動了一場試圖奪取政權的暴動,但被中央政府在美國軍隊的幫助下鎮壓了下去。從這時起,黎巴嫩就再難有寧日。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70年將總部從約旦遷到黎巴嫩后,多次越過邊境向以色列北部發動攻擊,但由基督徒控制的黎巴嫩政府卻試圖遏制巴解組織在黎巴嫩領土的軍事行動。因此,巴解組織便在黎巴嫩內部沖突中支持穆斯林。到1975年,黎巴嫩的內亂升級為以本國穆斯林和巴勒斯坦人為一方,以基督徒為另一方的公開戰爭,這場戰爭直到1991年才結束,持續了十幾年,造成14萬人死亡和數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在黎巴嫩內戰中,3。5萬敘利亞軍隊于1976年以“阿拉伯威懾部隊”名義進駐黎巴嫩,至今仍有1。6萬人駐扎在黎巴嫩東部。敘利亞這樣做有多重目的:一是維持鄰國穩定,保護黎巴嫩各族群的和平生活,防止內亂波及本國;二是防止以色列勢力進入黎巴嫩;三是以調停內戰為由進入黎巴嫩,從而建立自己的勢力,達到在地區和國際關系中控制黎巴嫩的目的。  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敘利亞和黎巴嫩之間的關系不僅是中東地區復雜的民族、宗教沖突的縮影,也是不同文明沖突的縮影,還是世界大國矛盾與沖突的縮影。只要敘利亞支持中東阿拉伯國家的立場與做地區強國的目標不變,美國就會對敘利亞保持戒備、敵視甚至打壓,敘利亞與黎巴嫩之間的恩怨就不會得到最終解決。

熱心網友

敘利亞收買了黎巴嫩的伊斯蘭教派,把黎巴嫩作為進攻以色列的前沿陣地,這是伊斯蘭教排除異教徒的共同目標.歷史上沒有什么關系.

熱心網友

敘利亞在黎巴嫩有許多利益,黎巴嫩長年內戰,派系林立,敘利亞扶植其中一派而獲利,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的時候以斯列達揚進攻黎巴嫩,敘利亞重兵列在邊界,因為猶猶豫豫,結果被閃擊,貝卡谷地大站,敘利亞19個薩母導彈連覆滅,兩次空戰分別被60:0,90:0打敗,而后長了些記性,敘利亞學會了利用黎巴嫩打擊壓制以,為的就是在戈蘭高地談判中占據有利地位........ 總之,兩國因為中東的特殊情況而產生了特殊的利益關系。

熱心網友

其實就像中國和外蒙的關系一樣,以前泥巴嫩是徐利亞的兒子,后來在強盜的強行要求下分了家.上次小泥家里發生內亂,徐利亞又派人去給他擺平了,后來就一直這樣,兩國沒有互設大使,小徐還把小泥當兒子呢,不過這幾年不行了.小徐被小泥弄得下不了臺了,差點被姓"美"的強盜進功,哈哈,好戲在后頭呢.

熱心網友

其實就像中國和外蒙的關系一樣,以前泥巴嫩是徐利亞的兒子,后來在強盜的強行要求下分了家.上次小泥家里發生內亂,徐利亞又派人去給他擺平了,后來就一直這樣,兩國沒有互設大使,小徐還把小泥當兒子呢,不過這幾年不行了.小徐被小泥弄得下不了臺了,差點被姓"美"的強盜進功,哈哈,好戲在后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