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的Q條例具體是什么啊?
熱心網友
所謂“Q條例”,即第Q項條例。美聯儲按照字母順序排出了一系列條例,如第一項為A項條例。對存款利率進行管制的規則正好是Q項。 該條例規定,銀行對于活期存款不得公開支付利息,并對儲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利率設定最高限度。后來,“Q條例”變成對存款利率進行管制的代名詞。 1929年之后美國經歷了一場經濟大蕭條。金融市場隨之也開始了一個管制時期,并同時頒布了“Q條例”,為存款利率規定了上限機制。 “Q條例”的實施,對20世紀30年代維持和恢復金融秩序、40至50年代初美國政府低成本籌措戰爭資金、戰后美國經濟的迅速恢復,起了一定積極作用。 弊端 到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特別是進入60年代之后,這一條例的弊端暴露出來。依據當時的情形,美國通貨膨脹率曾一度高達20%,而“Q條例”執行的結果是銀行存款利率上限受到管制。這一方面使銀行存款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急劇下降;另一方面,銀行的吸存能力受到很大影響,以致存款性金融機構的生存岌岌可危。 于是,商業銀行不得不開始進行金融創新,貨幣市場基金也應運而生。 這種基金規避掉銀行存款的許多限制,又保留了銀行存款的許多特性。比如,貨幣市場基金具備了活期存款的許多特征,可以提現,可以轉賬結算,甚至可以轉入資本市場的其他基金。 這種基金的收益雖不保底,但實際上由于其投資風險較小,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客戶可以通過投資這種基金獲得遠遠高于“Q條例”所規定的最高存款利率的收益,因而至今在發達國家仍占有最大比重。 廢除 20世紀80年代以后,人們發現“Q條例”已經形同虛設,因為包括貨幣市場基金在內的多種金融工具在保留銀行存款特點的同時,已經成功地繞開了最高存款利率的限制。更為關鍵的是,這種“繞行”并沒有影響經濟秩序。因此人們認為,嚴格的金融管制只能降低金融運行的效率,市場開始對金融管制政策“逼宮”。 198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解除存款機構管制與貨幣管理法案》,揭開了利率市場化的序幕。此后的6年中,美國分階段廢除了“Q條例”,而于1986年3月實現了利率市場化。 應該說,在美國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包括貨幣市場基金在內的多種貨幣市場工具功不可沒。從美國的經驗看,金融創新推動了金融監管體制的變革,并對宏觀經濟產生了良性的影響。。
熱心網友
所謂“Q條例”,即第Q項條例。美聯儲按照字母順序排出了一系列條例,如第一項為A項條例。對存款利率進行管制的規則正好是Q項。該條例規定,銀行對于活期存款不得公開支付利息,并對儲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利率設定最高限度。后來,“Q條例”變成對存款利率進行管制的代名詞。1929年之后美國經歷了一場經濟大蕭條。金融市場隨之也開始了一個管制時期,并同時頒布了“Q條例”,為存款利率規定了上限機制。“Q條例”的實施,對20世紀30年代維持和恢復金融秩序、40至50年代初美國政府低成本籌措戰爭資金、戰后美國經濟的迅速恢復,起了一定積極作用。弊端到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特別是進入60年代之后,這一條例的弊端暴露出來。依據當時的情形,美國通貨膨脹率曾一度高達20%,而“Q條例”執行的結果是銀行存款利率上限受到管制。這一方面使銀行存款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急劇下降;另一方面,銀行的吸存能力受到很大影響,以致存款性金融機構的生存岌岌可危。于是,商業銀行不得不開始進行金融創新,貨幣市場基金也應運而生。這種基金規避掉銀行存款的許多限制,又保留了銀行存款的許多特性。比如,貨幣市場基金具備了活期存款的許多特征,可以提現,可以轉賬結算,甚至可以轉入資本市場的其他基金。這種基金的收益雖不保底,但實際上由于其投資風險較小,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客戶可以通過投資這種基金獲得遠遠高于“Q條例”所規定的最高存款利率的收益,因而至今在發達國家仍占有最大比重。廢除20世紀80年代以后,人們發現“Q條例”已經形同虛設,因為包括貨幣市場基金在內的多種金融工具在保留銀行存款特點的同時,已經成功地繞開了最高存款利率的限制。更為關鍵的是,這種“繞行”并沒有影響經濟秩序。因此人們認為,嚴格的金融管制只能降低金融運行的效率,市場開始對金融管制政策“逼宮”。198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解除存款機構管制與貨幣管理法案》,揭開了利率市場化的序幕。此后的6年中,美國分階段廢除了“Q條例”,而于1986年3月實現了利率市場化。應該說,在美國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包括貨幣市場基金在內的多種貨幣市場工具功不可沒。從美國的經驗看,金融創新推動了金融監管體制的變革,并對宏觀經濟產生了良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