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寶5個月零20天,體溫在37.5-38.5°C之間已持續一天半了,化驗了血常規,醫生說白細胞偏低,可能是病毒性感染,打一一針退燒針,用藥水滴了一下鼻腔,開了一盒<<健兒清解液>>,說明天復查,如果沒好轉,就要住院治療,現在寶寶不想吃牛奶,也不想喝水,愛哭,請教大家該怎么辦,多謝了

熱心網友

那只有聽醫生的了,小孩發熱有多種原因,讓醫生檢查后再說吧。

熱心網友

小兒發熱的診斷及治療 -------------------------------------------------------------------------------- 2003-11-5 11:02:34 小兒發熱 指以體溫異常升高為表現的臨床常見的癥狀。小兒吃奶、哭鬧、運動后的體溫上升不屬此范疇。臨床依體溫高低分為:低熱《38℃,中熱38~39℃...

熱心網友

小兒發熱的診斷及治療 -------------------------------------------------------------------------------- 2003-11-5 11:02:34 小兒發熱 指以體溫異常升高為表現的臨床常見的癥狀。小兒吃奶、哭鬧、運動后的體溫上升不屬此范疇。臨床依體溫高低分為:低熱《38℃,中熱38~39℃,高熱39~40℃,極熱,41℃。依據發熱原因可分為感染性發熱:由細菌、病毒、支原體、蟯蟲等各種病原體感染引起;非感染性發熱:如大量失血、脫水、內分泌異常、免疫反應、組織破壞、壞死組織吸收及散熱功9B障礙等皆可引起發熱。[臨床表現] 體溫高于370℃,同時伴見引起發熱病因各異的相應癥狀。[診斷] 1.應首先考慮常見病、流行病,再考慮疑難少見病。體檢盡量全面,化驗及其它實驗室檢查力求針對性強,詳細詢問病史,包括年齡、營養發育情況,既往病史、接觸史、過敏史、家庭史及生活環境,用藥情況等。 2.急性發熱:多見于急性感染、中暑、突受驚嚇、傳染病,亦可見于大量出血、脫水、過敏、腫瘤、溶血等。 3.慢性長期發熱:常見于各種慢性感染性炎癥,如慢性咽炎、扁桃體炎、中耳炎、泌尿系感染、結核感染、肝膿腫、風濕熱、亞急性心內膜炎、骨髓炎、神經母細胞瘤等。并應結合流行病資料,考慮傷寒、副傷寒、鉤蟲病、慢性痢疾等傳染性疾病。 如排除常見病則進一步考慮結締組織病、血液系統病、惡性腫瘤、深部膿腫、先天性疾病等。[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主要查明病因,針對病因進行相應的治療。 (2)降溫:體溫38℃以下可不必處理,囑多飲溫開水即可。38℃以上可應用阿司匹林、泰諾、百服寧等口服,或以安痛定、柴胡注射液肌注,或以消炎痛栓塞肛。高熱可結合物理降溫,如:頭枕冰袋、酒精擦浴(具體方法見“小心急性呼吸道感染”節)。 2.中醫藥治療 (1)外感風寒:發熱、惡寒,頭痛,流清涕,鼻塞,舌淡紅苔白,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辛溫解表。 方藥:荊芥10克、防風10克、桔梗6克、白芷6克、羌活6克、獨活6克、生姜3克、大棗2枚 (2)外感風熱:發熱,咽痛,口干鼻塞,流濁涕,微惡風,汗出不暢,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辛涼解表。 方藥: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薄荷6克、竹葉6克、蘆根10克、牛蒡子10克、桔梗6克、炙甘草6克。 (3)暑濕外感:發熱,惡寒,胸悶,心煩,脘痞納差,口干,舌紅苔白膩,脈淆數。 治法:清暑化濕。 方藥: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扁豆10克、厚樸6克、香薷6克、佩蘭10克、藿香10克、茯苓10克、半夏6克、炙甘草6克。 (4)濕熱留滯:低熱,午后尤甚,脘悶納呆,面色淡黃,汗出黏膩,頭暈昏蒙,舌淡苔微黃膩,脈弦細。 治法:清熱利濕,宣肺透表。 方藥:杏仁12克、蔻仁10克、生苡仁10克、厚樸6克、通草6克、淡竹葉6克、滑石10克(包)、豬苓10克、茯苓10克、蒼術10克。 (5)氣分熱盛:高熱,口渴飲冷,大汗出,四肢躁擾或手足不溫,舌紅苔于,脈洪大。 治法:清氣透熱 方藥:生石膏(先下)30克、知母10克、竹葉6克、黃芩10克、麥冬10克、炙甘草6克。 (6)熱入營血:身熱夜甚,神昏譫語,身發斑疹,或見吐血、下血、齒血、鼻衄,舌紫絳有芒刺,脈細數。 治法:清營涼血。 方藥:水牛角3-10克、生地25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連翹10克、竹葉6克、麥冬12克、玄參10克。 中成藥:安宮牛黃丸,紫雪丹。 (7)陰虛發熱:午后潮熱,手足心熱,顴紅盜汗,口干不欲飲,舌干紅,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 方藥:沙參12克、麥冬10克、玉竹10克、桑葉10克、地骨皮10克、生地15克、青蒿6克、炙甘草6克。 (8)食積化熱:食欲不振,面黃肌瘦,大便臭穢,身熱起伏,舌紅苔腐膩,脈滑。 治法:消食化滯。 方藥:焦三仙各10克、枳殼6克、白術10克、陳皮6克、連翹6克、川連3克、砂仁(打)6克。[預防與調養] 1.發熱時應多飲開水。 2.飲食宜清淡,易消化,營養豐富。 3.居室通風,溫、濕度適宜,防止交叉感染。 4.出現發熱要積極查找原因。

熱心網友

多給寶寶喝點白開水,好排毒,定時檢查體溫、對寶寶飲食、排便情況等 做個記錄 便于醫生掌握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