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位淵博的人士告訴在下"海洋中的三大軟泥"是什么?

熱心網友

“軟泥”一詞是著名的調查船“挑戰者號”(1872年~1876年)在全球性海洋調查時,用于形容水深大于500米深海的沉積物具軟的羹湯般的濃稠狀特征而使用的,一般在沉積物中某類生物骨骼的含量需要大于或等于30%,主要有有孔蟲軟泥、放射蟲軟泥等等。  有孔蟲類等含鈣的微體生物的遺骸大多在不大深的暖水中才得以沉積和保存下來,由于碳酸鈣的溶解度隨海洋的壓力(深度)、鹽度增大而加大,隨溫度的增加而減少,當深度超過4000米時,鈣質殼則被未飽和的深層冷水溶解而不復存在,因此有孔蟲軟泥就大大減少了。但是,硅質的放射蟲則與此相反,其溶解度與水溫、pH值成正比,與海水的壓力成反比。所以,在大洋深處硅質放射蟲軟泥的覆蓋率,占現代海底面積的3%(太平洋5%、印度洋0.5%),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赤道附近。  微小的放射蟲只生活于海洋中,可以做為海洋環境的指示生物。它們對水溫的要求很嚴格,有暖水種和冷水種之分。暖水種只能生活在炎熱的赤道大洋區或溫熱的暖流區;冷水種只能分布在遠離赤道、北緯40°以北的水域。水溫就像一道道厚實的圍墻,把放射蟲牢牢圈在各自的生活天地里。這種特殊習性使它成為一種卓有成效的生物溫度計,從放射蟲的分布,就能看出大洋中各處水溫的分布。肉眼難辨的隱士,就這樣忠實地記錄著大洋的溫度變化。 記錄古海洋水溫的變化更是放射蟲的拿手本領。新生代熱帶泡沫蟲、罩籠蟲骨骼孔格有隨溫度升高而變大、有減化結構、減輕骨架重量的趨勢,成為海洋環境溫度變化的佐證。堆積在海底的放射蟲,本身就是一份古海洋水溫變化的原始記錄。當水溫增高時,堆積的放射蟲是暖水種;當水溫降低時,堆積的放射蟲就是冷水種。太平洋東北部喀斯喀特盆地35000年以來水溫變化的曲線,就是通過對放射蟲的研究而得到的,36000~12000年前,全球處于寒冷的冰河時代,海區中的放射蟲不僅以冷水種為主,而且數量劇減。12000年以后,全球冰期結束,進入溫暖的氣候期,此時海水中的放射蟲又以暖水種數量劇增為特征。放射蟲對海水溫度變化的反應既靈敏又準確。  放射蟲為人們把許許多多古溫度變化的信息儲存在大洋中,例如古代有些放射蟲的滅絕與地球地磁的倒轉是相應的,在地磁地層學研究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對放射蟲研究的深入,人們將可以從放射蟲身上取得更多的數據和信息。。

熱心網友

“軟泥”一詞是著名的調查船“挑戰者號”(1872年~1876年)在全球性海洋調查時,用于形容水深大于500米深海的沉積物具軟的羹湯般的濃稠狀特征而使用的。根據其沉積物不同,可分為濁流層軟泥、火山作用軟泥、生物軟泥。生物軟泥又可分為鈣質軟泥和矽質軟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