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熱心網友

喜歡玩印石的人沒有不知道壽山田黃石的。的確,田黃是高品位的印材,曾作為御用璽寶和皇帝的祭天供品,歷來價逾黃金。然而,對于田黃的有效認定,始終是困擾藏界的問題。在鑒定中,常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即便是圈內人士和同好之間,也不時出現意見分歧、看法相悖。王敬之先生的《鑒識田黃》一書中曾提及一事:有次臺灣和西泠印社的專家學者在共同編寫一部印石畫冊時,就為一方西泠印社的藏印是否為田黃而爭得面紅耳赤。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除了類似田黃的石材比較多、特征難以把握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恐怕還是由于田黃缺乏一個直觀的硬標準,個體之間差異較大,致使不同的鑒賞者對田黃的審定、認識尺度上的寬嚴標準不一而造成。 所謂田黃,顧名思義,就是指出產于壽山田坑中黃顏色的石材。除了黃金黃、橘皮黃等正色,其中還包括桐油黃、肥皂黃等。甚至范圍再擴大一些的,如高山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國印石》一書中,將山黃、鹿目黃、連江黃都歸類于田黃,這些便是“寬”的標準。然而,可以想像,作為價逾黃金的“石中之帝”,絕不會泛指這些僅僅是“出產于田坑中黃顏色的石材”,它應當是難得而稀有的,應當“鶴立雞群”才是。具體地說,田黃的色彩應為明朗艷麗的黃金黃、橘皮黃,質地必須符合“六德”要求,同時,還應具備田坑的典型特征,如“皮”、“格”、“紋”等,這便是“嚴”的標準。這樣,如果用“嚴”的標尺去衡定框定田黃,那么,眾多出產于田坑的帶黃顏色的石材,雖也可算作田黃中的一員,但實為中下之品,便不會被有些人認可,甚至不屑一顧了,看來,鑒定中的爭議大都緣于此。 田黃是“無根而璞”的掘性隨型石,塊塊不一樣,其色彩、質感高下懸殊,個體之間的差異也很大,絕不能一概而論。因此,對于田黃的鑒定,說白了就是對上品田黃的認定、高價值的認可,理應采取“嚴”的標準。只有這樣,才能無愧于“石帝”的稱號,才能獨占鰲頭,也只有這樣,才能杜絕眾多似是而非的“李鬼”們混入隊伍,使之相形見絀。 因此,田黃必須嚴格區分優劣,制定出上中下的標準,最好能和玉翠一樣,采用綜合性的定級打分,而籠統性的僅提田黃如何如何,那是片面而不準確的。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當然不是田黃,我有很多田黃,曾經不小心碎了一個,里面是雞蛋黃的顏色,田黃里面不可能是白色,它的皮有黃皮、白皮、黑皮。但絕沒有白心。回頭可以聯系我:lwnisun@

熱心網友

bushi

熱心網友

不是,

熱心網友

不是,田黃是篆刻,欣賞,的明石,如果有的話要好好保存,經常用手把玩,讓人的自然油性滲入石中,

熱心網友

偽劣品鑒別 假田黃包括塑料仿黃,染色壽山石等。 “無皮不成田” “無紋不成田”這是鑒別田黃的格言。皮指石皮,田黃的皮有些是黑色的,稱為“烏鴉皮”,有些田黃的石皮粗劣,石質不會很好。紋指蘿卜紋,舉凡田黃皆有“蘿卜紋”,反過來,有“蘿卜紋”的卻不一定是田黃。 塑料仿田黃,色均勻,內外一致,無蘿卜紋、紅格紋或紅筋。天然田黃有蘿卜紋、紅格紋或紅筋,用熱針探測,塑料仿田黃軟化,貼于面部,塑料仿田黃有溫熱之感。 染色壽山石,假色浮于表面,不自然,裂隙間見色團。用棉球蘸丙酮擦拭,棉球著色。用小刀刮削石粉呈黃色,而天然田黃用小刀劃削,石粉呈白色。詳情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