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人民幣升值對亞洲的影響: 林華升表示,在亞洲發展中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幾乎沒有聽見。亞洲發展中國家一般都對中國貿易順差,同時,企業也紛紛向中國轉移,因此,不太期望人民幣升值。 而假設人民幣升值,東盟等亞洲國家將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商品對亞洲其他國家的競爭力降低,有助于東盟商品在亞洲以及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2。歐、美、日的海外投資將會逐漸由中國轉移到東盟,而東盟的對華投資可能逐漸減少,東盟一些國家的外來投資,可能會更快地增加。總的來說,亞洲發展中國家并非強烈希望人民幣升值,況且人民幣升值問題,已由經濟和商業問題轉變為政治和外交問題。人民幣升值對美國的影響: 對美國利率的影響在過去5年內,外國,尤其是日本和中國,大量儲備美國國債。中國和日本目前持有價值9290億美元的美國債券,約占外國持有美國國債總量的一半,美國外債總量的近1/4。由于人民幣以往只釘住美元,升值對中國似乎有利。如此大量的美國國債掌握在外國手中使得美元相對走強,利率維持在歷史低位。盡管美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外國債權人,但是雙方政府和消費者似乎對于未來后果不太關心,繼續以合適的利率大量借貸。 伴隨幣值重估,中國宣布人民幣將與包括美元在內的一籃子貨幣掛鉤。因此,中國可能減少購買美國國債,重新調整外匯儲備。此舉可能推升美國利率,尤其人民幣可能進一步升值。收益率回升可能損害與之高度相關的美國經濟。 資源調配: 幣值重估逐步解放了原本用于購買美國國債的資本,中國可以重新調配資源,用上述資本新建基礎設施或更新技術。中國可能逐步改變其出口驅動型經濟,強化國內制造業。宏觀經濟學中的Solow增長模型顯示,當一國經濟進入穩定階段后,在生產函數中技術進步是推動該國經濟增長的唯一變量。一旦中國投資改進其工廠、生產方式和技術,中國工廠的生產率將得以提升,那么中國商品將更具價格競爭優勢。 經濟增長和儲蓄率呈正比例關系,因為收入增加會使得儲蓄相對容易。中國改善其國內市場將顯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儲蓄率隨之提升,推動經濟增長進入穩定狀態。中國經濟發展重心轉向國內市場所帶來的收益將超過人民幣升值給其出口造成的損失。用以發展新技術和生產方式的資本和其他要素將平行推升生產函數,進而整體推進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盡管總體看來中國將受益于逐步改善的國內市場,但是彌補原來出口經濟所帶來的利益(經濟和就業機會快速增長)也并非易事。從長期利益來看,中國應該花費更多的精力培育國內需求,提升經濟的自給程度,而非依賴出口。降低中國對于海外市場的依賴將會提升中國經濟的平穩發展。 中國可以通過延長過渡期降低人民幣繼續升值的負面影響:首先,在允許人民幣自由浮動之前的一段時間內放寬波幅。此次2。2%的波幅很小,可以被看作人民幣波幅可能繼續放寬的第一步。為了讓經濟能夠平穩適應幣值重估,再次升值之前,中國年內可能維持8。11的匯率。由于市場普遍預期升幅應在3-5%,人民幣此次小幅升值加劇了中國將會再度等幅提升幣值的預期。如果中國采取一次性大幅升值,而非多次小幅升值的策略,將會加劇中國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波動,延長中國經濟的恢復期。 人民幣再度升值所需的時間取決于中國經濟對于人民幣升值所產生影響的消化速度。當現有經濟結構不能承受貨幣升值壓力時,也就是說經濟結構尚未調整到位之前,如果人民幣升值則可能引發混亂。由于人民幣升值實際上意味著貨幣政策緊縮,況且預計中國的呆帳可能超過2萬億人民幣,約占GDP的15%,這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中國的銀行系統和資本形成機制能夠承受靈活匯率機制之前,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影響關稅: 美國國會官員曾威脅稱,如果中國年內不重估幣值,美國將對中國商品征收關稅,附加其他限制。但是鑒于中國可能在近期重估幣值,國會同意推遲采取進一步行動。因此,此次幣值重估更具象征意義,不過如此小幅的波動不太可能引發顯著和直接的經濟影響。雖然目前征稅的呼聲趨于平靜,但是2。2%的升幅能否安慰美國國會,他們是否會再度以關稅威脅人民幣更大幅度升值呢?對中國商品征收27。5%的關稅似乎不是一個經過慎重考慮過的好主意。對中國商品征收關稅,附加限制所帶給美國的傷害不比中國輕,因此國會憑此對中國施壓沒有多少優勢。事實上,關稅和限制將損害美國利益,抑制消費者購買廉價商品的負面影響將會超過關稅對美國制造商的保護。 總而言之,征收關稅將會兩敗俱傷。中國對美國征收關稅將使中國商品更加昂貴,進而降低其需求。需求下降會導致中國制造商減產、裁員。裁員又會抑制中國的消費需求,最終施壓于整體經濟。 根據上述邏輯推理,美國也將遭受相反的影響:中國進口商品競爭力下降會增加美國國內生產商的銷售,進而導致物價上漲,同時刺激生產、雇傭和消費支出的增加。此外,美國政府將會因征稅而增加收入,美國經濟將會受益于此。但是,征稅也會大幅增加成本:物價上漲實際導致消費者收入縮水。由于征收關稅,中國商品漲價。同時,美國制造商可能提升物價以求利潤最大化,不再會因為與中國產品競爭而降價。中國和美國產品的漲價將最終抑制美國消費,進而最終拖累美國整體經濟。 因此,征稅應被看作是可能引發長期問題的短視決定,這將遮蔽市場對先進生產方式的需求,突顯美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中的劣勢。不要理會美國制造商的言論,便宜的中國商品沒有搶占美國的就業,而是搶占了亞洲和拉丁美洲等其他低成本國家的生意。消費約占美國經濟的2/3,如果征收關稅,美國消費者不得不支付更貴的價格,這對美國經濟的損害將大于對美國制造商的幫助。 最終,征收關稅將會迫使中國整合進口集中的基礎設施,變得更加自立,因而強化中國經濟。此外,上述規定導致消費物價上漲,進而為美國經濟帶來不良后果。 在中國運營的外企將從人民幣升值中受益最大。在華建立生產基地的外企將升值后的人民幣兌換成外幣后將會明顯受益。美國零售巨人和電腦設備制造商在中國設廠生產,然后將產品賣到美國,由于人民幣現在能買到更多美元,他們因此盈利。中國在過去10年內不斷吸引的外資也將因為人民幣升值而受益,這不但增大了人民幣將來再度升值的預期,同時提升了世界對中國的關注。 今后會怎樣: 2。1%的升幅確實低于預期。北京選擇此時調整匯率能否緩解美國和歐盟的壓力?一位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官員稱,升值將會為中國經濟調整換取時間。央行行長承認,這只是逐步調整的一部分。但是,長遠來看,一旦中國經濟為再度升值調整到位,美國將面臨國債需求下降的風險。一些學者已經斷言中國將會“缺席”國債市場。拋售債券不符合中國利益,原因很簡單,此舉會導致人民幣過熱,降低所持國債的價值。但是美國國債購買放緩必定推升美國長期利率。一旦對沖基金加入拋售行列,上述進程可能加速。債券收益率上升可能施壓于高度相關的美國房地產市場,這可能打壓建筑/供給集中地區的房價。因此,作為對美國的幫助,中國應該妥善處理逐步升值的幅度和信息發布方式。人民幣升值對歐洲的影響: 亞洲匯市,因市場對人民幣進一步升值預期減弱,投機者繼續回補空頭頭寸,美元延續前夜強勢維持上行通道。至亞洲尾盤,美元指數已破90。20一線。 歐洲央行信心煥發人民幣升值讓歐洲央行 (ECB)又找到了一個不降息的理由。雖然人民幣升值幅度僅有2%,但對歐洲經濟而言卻不啻為一則好消息,歐洲央行對于歐元區下半年經濟的信心煥發。人民幣的升值將緩解歐元壓力,提振歐元區出口,歐洲政客對歐洲央行的 降息壓力也隨之減弱。 近期歐元疲弱也幫助德國人恢復對經濟的信心。歐元走軟和全球經濟強勢使德國掃去了困擾其經濟前景的部分陰霾。 德國智庫IFO本周二公布,7月IFO景氣判斷指數升至95。0,遠好于市場預估中值94。0,6月該指數為93。3。同時,上周公布的ZEW經濟預期指數連續第二個月上漲,在6月達到19。5后,7月份達到了37,為兩年來最大增幅。 經濟后勁不足盡管近期這些數據出現改善的跡象有望降低人們對歐元區降息的預期,但高失業率和高油價仍有減緩德國經濟增長的風險。由于油價居高不下和消費需求疲軟,市場仍需對歐元區增長前景持謹慎態度。 已公布的德國6月PPI較上年同期增長4。6%,進一步顯示高油價正在推高生產成本。此外,歐元區2005年5月工業訂單較上月下降1。5%,較上年同期下滑3。3%。這些數據反映出歐元區經濟增長后勁不足。雖然,歐元區數據高于經濟學家預期,但還不足以影響貨幣政策。正因為此,歐元區的利率預期未變。最近的通貨膨脹數據顯示,歐洲央行目前的加息壓力依然很小。總體通貨膨脹率為2。1%,略高于歐洲央行2%的目標,但上月的核心通貨膨脹率則降至1。4%,低于5月份的1。6%。總體來看,歐元區各方仍需悉心竭力,方能使德國和其他經濟體走出低迷,并重新步入強勁復蘇的正軌,這需要歐洲央行的政策支持。技術前景黯淡歐元在7月26日美元全線走高的局面下,一度跌至1周低點1。1981美元,為其再度有效跌破1。2000美元心理關口打下基礎。技術面而言,盤中回撤支撐位現已突破,目標指向下個支撐區域1。1959-1。1963美元(7月19日聚合低點和1。1868美元低點反彈幅度的76。4%回撤水平)。一旦有效突破,將完成典型的對稱三角突破,匯率會面臨更大壓力,首個量度目標見于1。1760-1。1650美元。非洲和俄羅斯的沒有啦,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