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造將那造?將造多大的?

熱心網友

   在8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內,解放軍集中精力對付蘇聯在其遠東地區對中國構成的威脅,因此沒有把發展航母作戰力量視為戰略重點。蘇聯于1991年解體后,中國的軍事戰略重點轉移至南部和東南部,即南中國海和臺灣地區。在這兩個地區可能發生的武裝沖突中,都要求中國增強海上作戰力量,因此中國開始加速實施其航母研發項目。  在90年代前半期,一直有報告稱中國有興趣從國外進口一艘航母,并以此作為其在自行研制航母之前的過渡性措施。據報道,中國政府在1992年曾與烏克蘭政府進行接觸,并表達了采購當時尚未完工的蘇聯庫茲涅佐夫級航母“瓦良格”號的愿望,但這次談判沒有任何結果。烏克蘭政府實際上否認曾進行過此類談判。1992年12月,當時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訪問中國,據報道中國官員向其表示中國有興趣采購俄羅斯海軍排水量為4萬噸的基輔級航母中的其中一艘。雖然這些談判仍然無果而終,但如后所述,中國公司此后能夠購買兩艘基輔級(“基輔”號和“明斯克”號)以及未完工的“瓦良格”號航母。  1995至1996年間,曾有兩個歐洲國家與中國商洽出口航母技術的事項。據報道,1995年2月,西班牙巴贊造船廠向中國提議為其建造一艘低成本的輕型常規起降(CTOL)航母。巴贊造船廠向中國提供了兩種設計方案:一種是排水量為2。3萬噸,總長度為221。8米的SAC-200方案;另一種是排水量為2。5萬噸,總長度為240米的SAC-220方案。這兩種航母的造價為3。5-4億美元。按SAC-220方案設計的航母可攜帶21架采用常規起降方式的戰斗機(如米格-29K等)。據巴贊造船廠稱,第一艘航母可在五年內交付給中國。當時,巴贊造船廠正為泰國皇家海軍建造排水量為1。15萬噸的“差克立·納呂比特”號航母,并急于在亞洲地區獲得更多的航母建造訂單。中國對巴贊造船廠的設計方案表示了興趣,雙方于1996年1月進行了首次談判。然而,據巴贊造船廠的一位談判代表在與本文作者交談時指出,中國方面看來更愿意獲得該航母的設計圖紙而不愿采購這種航母。  據報道,法國曾于1995年底向中國建議免費提供其排水量為3。27萬噸的“克萊蒙梭”號航母,作為交換條件,法國希望中國將利潤豐厚的該艦雷達和通信系統的升級改裝項目授予法國企業,這一建議也未產生任何結果。然而,即使西班牙或法國的提議能夠有所進展,它們在向中國提供航母時也會遇到政治上的難題,尤其是歐盟從1989年起對中國實施的武器禁運政策仍然有效。  從1997年開始,許多報刊文章都指出,中國已決定自行組建其航母戰斗群,而不是對國外“二手”航母進行升級改裝或從國外采購新型航母。1997年11月,據《遠東經濟評論》報道,中國政府已擱置了其搭載固定翼戰機的航母設計方案,轉而傾向于研制小型直升機航母;1999年,據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已撥款25億元用于設計和建造兩艘航母,并計劃于2009年完工;2000年,享有較高聲譽的香港中文報紙《明報》報道,中國第一艘航母將于當年年底開工建造并于2003年完工,據該報稱,該航母排水量為4。8萬噸,搭載24架戰斗機,機型可能是從俄羅斯采購的蘇-27K(蘇-33),每艘造價為48億元(5。8億美元)。  然而,迄今為止,絕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中國正在建造航母。  ☆ 蘇聯航母與中國航母研制項目  如前所述,據報道中國在90年代初曾尋求向蘇聯采購航母。到2000年,中國確實已獲得了3艘蘇制航母:“明斯克”號、“基輔”號和“瓦良格”號。這些航母如何被中國采購及其采購目的一直都是令人非常感興趣的話題。  1975年,“基輔”號航母加入蘇聯紅海軍現役,這種排水量為4萬噸的基輔級航母的設計目的是為蘇聯紅海軍提供編隊戰斗機形式的空中防護,“基輔”號是該級航母的首艦。1978年至1984年間,另三艘基輔級航母先后服役:“明斯克”號(1978年)、“諾沃羅西斯克”號(1982年)和“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1984年)。基輔級航母(蘇聯稱其為“重型載機巡洋艦”)采用常規動力,能裝載12架雅克-38鐵匠垂直/短距起降(VSTOL)戰斗機和20架直升機。在蘇聯于1991年解體及此后俄羅斯海軍日趨衰弱的情況下,上述四艘航母都退出了俄羅斯海軍現役。  1995年,“明斯克”號和“諾沃羅西斯克”號被出售給韓國拆船廠進行拆卸。然而,1998年6月,“明斯克”號被一家名為“明斯克航母工業公司”的中國企業以5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但在這項交易最終達成之前,韓國拆船廠已拆卸了該航母的武器裝備、發動機和通信系統,并要求中國方面保證該艦不得用于軍事目的。“明斯克”號被拖船拖至廣東省,并在當地耗資400萬美元將其改造為一個海上博物館。2000年9月,它被拖至深圳并成為“明斯克世界”主題公園的核心景觀。游客們在交付8美元的參觀費用后,就能登上這艘蘇聯紅旗太平洋艦隊的旗艦,并看到飛行甲板上擺放的米格-23戰斗機、反艦導彈及其他武器系統的模型,還能通過參觀一些展覽了解俄羅斯海軍發展史及蘇聯的航天項目。參觀者們還能在機庫內欣賞俄羅斯舞蹈,在俄羅斯主題餐廳內就餐,并坐上航母旁公園內的一輛坦克。據香港《文匯報》稱,“明斯克世界”旨在“傳播科學知識和進行國防教育。”它在當地民眾和旅游者中間都產生了轟動效應。  2000年5月,天津天馬拆船公司以84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基輔”號航母。該公司在與俄羅斯國防部簽署的協議中曾約定必須將該航母拆除。然而,天津當地政府對“基輔”號則另有打算。2000年7月,天津市有關部門組建了一個項目投資公司,旨在將該航母改造為旅游項目。2000年11月,中俄雙方就此談判修改原合同。據該項目發展商稱,“基輔”號航母將成為“北洋休閑港”工程的一部分,包括“軍事休閑活動、博物館、展覽、娛樂公園、休息場及教育設施”。“基輔”號的整修計劃包括在艦上建立會議中心、電視錄像室、俱樂部、旅館和游泳池等。  迄今為止,令人最感興趣的采購項目是“瓦良格”號航母。它是庫茲涅佐夫級的第二艘艦,排水量為6。75萬噸,1985年在蘇聯烏克蘭加盟共和國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下水。庫茲涅佐夫級采用常規動力,它與基輔級所不同的是可裝載固定翼戰斗機(如蘇-27K和米格-29K等)。該級航母并未采用蒸汽彈射器,而是采用在艦首設置“跳臺式”起飛甲板的方式使艦載機能實現短距起飛。隨著蘇聯的解體,“瓦良格”號于1992年初停工。蘇聯的繼承國俄羅斯無法向烏克蘭提供使該航母完工所需的經費。該艦已完工70%,但仍未安裝發動機、船舵及武器裝備。如前述,中國政府曾在1992年表達了采購該航母的意愿,但當時未能完成此采購項目。  1998年3月,創律旅游和娛樂公司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瓦良格”號,這是一家在當時還作為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門注冊的企業,實際上是香港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在澳門沒有辦事機構。1998年11月,創律向外界展示了其將“瓦良格”號改建為一座停泊在澳門灣的海上賭場及綜合娛樂設施的計劃。該計劃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首先,當時的葡澳當局未收到關于在該地區建立位于航母上的賭場的申請;其次,澳門灣水域的水深過淺,無法停泊“瓦良格”號航母這樣排水量巨大的艦船。  當這項航母交易宣布后,俄羅斯媒體即指出,創律公司是在按中國政府的授意行事。中國駐莫斯科大使館迅速駁斥了這些報道。然而,香港媒體進行的調查表明,涉及購買“瓦良格”號的上述這兩家企業都與中國關系密切,創律公司的兩名負責人以前都曾是解放軍海軍軍官。1999年8月,香港Goldspot投資公司成為創律的最大股東,而Goldspot的一位負責人的一處住址就在北京一座軍隊大院內。由于土耳其聲稱該航母會對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航運構成威脅,拒絕其穿過這條海峽,由此“瓦良格”號拖至澳門的計劃被迫推遲了15個月。2001年9月,土耳其最終允許該艦穿過該海峽。“瓦良格”號在平靜地穿過地中海和繞過好望角后,于2002年3月抵達中國北方港口大連。該艦的新主人仍然聲稱要將該艦改造為海上賭場。很難讓人信服的是,三艘蘇聯紅海軍航母都被中國企業購買的事實僅僅是一種巧合 。中國政府在1992至1993年間曾積極要求直接采購一艘或更多基輔級及“瓦良格”號航母,但卻沒有成功。中國現在通過其所屬企業實現了這一目標。在“瓦良格”號的購買中,相關企業與中國中央政府和中國軍方都有密切聯系。出于某些原因,中國尤其希望獲得“瓦良格”號,該艦2000萬美元的售價相當于其作為被拆卸船只售價的三倍。更為重要的是,正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楊文昌于2001年9月訪問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后,才最終消除了土耳其政府不允許該艦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障礙。據報道,楊文昌副部長表示中國將向土耳其提供價值3。6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并簽署雙方的旅游協議,以此說服土耳其政府放行“瓦良格”號。  如果中國政府確實在幕后操縱了這些航母的購置,那么它對這些航母有何利用目的呢?許多分析人士的觀點是,中國海軍的設計師和工程師們將通過觀察研究這些航母,了解很多關于航母設計和建造的知識。據推測,解放軍海軍的專家已考察了這些航母。2002年3月,據香港媒體報道,“基輔”號航母的安全保衛工作非常嚴密,導致有傳言稱解放軍海軍的設計師和工程師當時正在考察該艦。然而,這些考察活動的價值可能被過度夸大,這些航母所采用的技術已比西方國家海軍的同類技術落后了一代,中國只不過是在了解一些已經過時的技術。如果中國將這類技術運用于其自行研制的航母,那么該型航母從一開始就會處于技術落后狀態,更不用說在經過長期的建造和試航過程之后了。  ☆ 中國的海戰原則及航母的作用  本文作者認為,自80年代初以來,尤其是在90年代,外界開始大量談及中國建立“藍水”海軍的雄心壯志。軍事分析人士大都確信,到2000年或稍后一段時間,解放軍海軍將擁有“綠水”(沿海海域)海軍的地位,并具備向西太平洋投送有限作戰力量的能力。到2010年,該軍種將完成向“藍水”海軍的轉變。然而,從2003年的實際情況看,雖然解放軍海軍在過去10年內提高了其基本戰備狀態,但其總體進步仍較為遲緩,它甚至無法在中國沿海水域實現制海權。  受以下三個因素的影響,中國仍未實現其“藍水”海軍的宏愿。其一,雖然中國自1978年以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進步和工業化成就,但仍然缺乏財力資源和相關技術推動其海軍現代化建設的迅速和有效發展;其二,如后所述,臺灣問題迫使中國領導層將注意力集中于領海附近的水域;其三,蘇聯紅海軍的作戰原則、戰役理論和作戰戰術對中國海軍仍具有影響,這也阻礙了解放軍海軍向“藍水”海軍的轉變。  從作戰角度衡量,解放軍海軍仍局限于絕大部分屬于戰役層次的近岸防御類型。換言之,雖然中國的海軍發展戰略提出在未來要具備全球抵達能力,但該戰略目前則強調海上作戰力量的戰略或戰術部署,并由此限制了戰略目標、武器裝備采購及作戰計劃等各方面的相應發展。更為重要的是,解放軍海軍的海戰戰略體現在其作戰模式上,這種作戰模式又對該軍種的現代化建設具有指導作用。  解放軍海軍的海戰戰略包括兩種作戰模式:一種是海上作戰力量的獨立部署;另一種是與其他軍種(尤其是解放軍陸軍)進行聯合作戰。在第一種作戰模式中,解放軍海軍的任務是向遠離中國領海的水域投送作戰力量,很有可能采取的作戰方式是在戰略層次上獨立組織戰役行動,打擊敵方海軍艦隊或陸上目標;在第二種作戰模式中,解放軍海軍主要擔負防御性任務,即攻擊敵方位于中國領海水域的艦船,但它在這種作戰模式中也執行進攻任務,即在兩棲作戰行動中為陸軍和空軍提供支援。目前,解放軍海軍執行第二種作戰模式相關任務的力量規模仍然有限,并由此僅擁有一支輕型艦隊。然而,解放軍海軍的最終目的還是發展第一種作戰模式中的相關作戰能力。  從實際情況看,解放軍海軍目前已面臨向遠離領海的水域投送作戰力量(即第一種作戰模式)的作戰任務,然而卻缺乏相應的資源完成此類任務。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在南中國海爆發武裝沖突,在這種形勢下,解放軍海軍的任務將是占領那些領土主權存在爭議的島嶼,并擊退其他聲稱對這些島嶼擁有主權的國家的武裝力量。臺灣海峽的沖突是介于上述兩種作戰模式之間的特殊問題,在臺灣海峽發生的任何沖突在地理上都靠近中國領海,然而,如果美國采取軍事介入手段(大部分中國安全分析人士都認為會出現這種情況),這種沖突可能會延伸至遠洋海域。在這種情況下,解放軍海軍在為陸軍部隊對臺灣實施兩棲進攻提供支援時,必須要在遠海海域相對獨立地與敵方海軍艦隊進行對抗。  爭奪制海權和進行海上阻截是支撐解放軍海軍作戰模式的兩個重要作戰概念。劉華清在擔任海軍司令員之后不久指出,該軍種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奪取制海權。解放軍海軍提出了在防御內線取得制海權的作戰思想,這些防區包括中國三處近岸狹窄水域:渤海海峽、臺灣海峽和瓊州海峽。其中,渤海海峽最為重要,因為它為首都北京和整個華北地區提供防護。臺灣海峽也非常重要,因為它是解放軍海軍進入西太平洋的通道。除上述三條海峽之外,南中國海也是解放軍海軍主要關注的海域。  在奪取制海權時,解放軍海軍必須要在靠近主要沿海城市(如上海、香港和福州)的海域,針對敵海軍艦隊實施防御性戰役行動。中國海軍還需要通過實施進攻戰役(如對臺灣占領的金門等島嶼實施兩棲登陸作戰),奪取進攻區域附近海域的制海權,并從空中和海上為參戰的解放軍陸軍部隊提供防護。解放軍海軍所關注的是,它并不需要在大范圍海域內取得制海權,而只需要在幾個幾乎完全相互分散的海上通道奪取制海權;并不需要全面奪取制海權,而僅需在有限時間內奪取部分制海權就足以滿足作戰需求。  與之相反,中國海軍在其防御外線作戰方面所強調的是海上阻截的作戰概念。據中國海軍高級分析人士稱,美國針對中國設置的海洋前線涉及兩層“島鏈”。第一島鏈從日本、琉球群島、臺灣延伸至菲律賓;第二島鏈則從日本的小笠原群島延伸至馬里亞納海溝。解放軍海軍的第二層防線和實施海上阻截作戰的能力主要就是以突破第一島鏈的封鎖為目的進行設計。  解放軍海軍的航母研制項目與上述兩種作戰模式如何發生聯系呢?實際上這二者之間的聯系仍不十分明確,這也是該項目一直被中國擱置的原因之一。但航母研制項目的實施只是被推遲,而并未被完全取消。航母的研發工作仍在繼續,這表明中國并未將航母視為對國防及其海軍長遠現代化建設無足輕重的因素。  中國繼續實施航母研制項目的主要原因在于,只有先獲得制空權,才能奪取制海權。這一現實是中國對發展航母寄予厚望的根源所在。在80年代,解放軍海軍提出建造航母的需求,主要考慮是在南中國海可能實施的作戰行動。中國如要在該地區處于優勢地位,就必須獲得制空權。從中國大陸到南中國海的相關距離達到1500公里,而解放軍空軍戰斗機的航程很短,因此解放軍海軍認為,只有依靠航母才能爭奪該海域的制空權。劉華清并未接受空中加油可解決陸基戰斗機航程較短的問題的觀點,1990年3月,他訪問了正在發展空中加油技術的空軍基地,但他仍不相信空中加油機能由從航母上起飛的戰斗機以外的其他戰機實施保護。  如前所述,當1991年蘇聯的威脅消失后,中國軍方將注意力集中于南中國海島嶼的主權爭議和臺灣問題。在90年代前半期,解放軍的關注重點是南中國海,并以由200多個珊瑚島礁組成的南沙群島為中心。共有六個國家和地區聲稱對南沙群島的島嶼擁有主權,它們是:中國、中國臺灣和越南分別表示對整個群島擁有主權;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文萊聲稱對該群島的部分島嶼擁有主權。該地區包括價值較高的漁場并被確信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此外,南沙群島處于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它位于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運輸線之中,這條運輸線進行著全球絕大部分貿易活動。  90年代末,由于臺海兩岸關系逐步惡化,中國的關注重點開始轉至臺灣海峽。臺灣在這十年間已逐步開始實現“民主化”,獨立意識不斷增強,臺灣當局也開始實施一種更為自信和更加追求獨立的政策,這主要表現在李登輝1995年6月對美國的訪問、1995年12月臺灣的“立法院選舉”和1996年3月的臺灣“總統選舉”等事件中。中國被這一系列事態所激怒,并嚴厲抨擊這些被它視為向臺灣獨立發展的舉動。1995年7月至1996年3月間,臺海兩岸關系達到了危機狀態,中國實施了一系列軍事部署并對臺灣附近海域進行了導彈實射,試圖影響臺灣選民的選擇,并向臺灣發出明確信號,即中國大陸非常認真地看待不惜一切代價實現統一的問題。1999年7月,李登輝拋出了“兩國論”,中國進行了軍事動員并實施了兩棲登陸演習,再一次對臺灣發出了警告。在臺灣2000年3月的“總統選舉”中,民進黨領導人陳水扁當選為臺灣“總統”,并使臺海兩岸關系進入到一個新的充滿不確定性的狀態。中國政府自那以來一直在不斷警告臺灣,中國大陸并未排除以武力實現兩岸統一的選擇。  當中國所關注的主要國家安全問題轉移到臺灣后,采購航母的迫切性從表面看似乎不如以前。如果臺灣海峽爆發沖突,作戰行動可能會在距中國大陸300公里以內的范圍實施,隨著解放軍空中作戰力量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它可確信其陸基空中作戰力量至少能在此作戰區域內的有選擇的海域上空奪取制空權。此外,隨著部署在福建和浙江的東風系列中程和短程彈道導彈的數量的不斷增加,中國對此類武器的依賴程度也在不斷增大,并以此實現在針對臺灣的任何作戰行動中取勝的目的。  如果說戰略重點的轉變削弱了來自戰略層次的對航母采購的推動力,那么劉華清在1997年的退休則使航母采購項目失去了主要支撐力。與此同時,解放軍內部“軍事變革”(RMA)的提倡者們逐步擴大了其影響,他們認為航母戰斗群是一種逐漸過時的武器系統,這是因為,其一,由于航母的雷達和電磁探測的可見度很高,它因此已變為精確制導武器很容易實施攻擊的目標;其二,航母也極易遭受潛艇和水雷的攻擊;其三,航母在海上需要進行頻繁補給,這使得它在后勤保障船只被敵方摧毀后變得十分脆弱。出于上述原因,解放軍的“軍事變革”派人士確信,航母在現代戰爭中已變為“浮動棺材”。  “軍事變革”論的支持者們確信,無論如何,以高昂代價發展一支采取“對稱”作戰方式的航母艦隊并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作為替代方案,中國應該充分利用科技進步手段,采用“非對稱”作戰戰略,在臺海沖突中擊敗規模更大和作戰實力更強的美國海軍。他們尤其強調,解放軍可通過使美國海軍的指揮和信息系統失靈,嚴重破壞其海上補給,利用諸如岸基精確制導導彈、隱身水面艦艇和高性能潛艇發起攻擊等手段,擊敗美國海軍的航母戰斗群。實際上,解放軍海軍之所以從俄羅斯采購基洛級常規潛艇和現代級導彈驅逐艦,正是其實施這種“非對稱”戰略的部分努力。  ☆ 技術、財力和地緣政治方面的不利因素  本文作者認為,缺乏戰略層次的緊迫感并不是中國航母采購項目處于停滯狀態的唯一因素。即使中央政府確定該項目具有戰略重要性,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在將理想變為現實方面也將面臨巨大挑戰。此外,航母的巨額研制成本在目前也影響了該項目進程。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領導層必須非常謹慎地考慮這一舉措有可能造成的地緣政治影響。  中國無論是自行研制航母或是改裝“二手”航母,都將面臨一系列工程技術難題。雖然中國的造船工業具有很強競爭力,并擁有建造大型遠洋船舶的豐富經驗,但該行業并未顯示出它已掌握了研制航母所需的特殊技術。這些技術包括:蒸汽彈射器、攔阻索及大型升降機等。此外,航母還需要裝備高性能的電子戰和雷達系統,而中國恰恰在這些技術領域處于發展不平衡的狀態,并主要依賴于國外技術。如前所述,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能在多大程度上通過考察蘇聯航母而克服上述缺陷,仍令人表示懷疑。  將“明斯克”號、“基輔”號和“瓦良格”號改裝為具備作戰能力的航母將非常成問題。“明斯克”號和“基輔”號的推進系統、武器裝備和通信系統已被拆除,更換這些關鍵設備將會十分困難且代價過高。此外,這兩艘航母已被閑置長達五年之久,這使其在抵達中國時整體狀況已非常差(未完工的“瓦良格”號的總體狀況甚至不如“明斯克”號和“基輔”號)。  中國也許會把上述蘇制航母改裝為直升機航母,但另一種替代方案是將“明斯克”號或“基輔”號改裝為能裝載常規或短距起飛的固定翼戰機的航母,后者是印度計劃對基輔級航母的最后一艘“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實施的改裝計劃。1998年12月,印度和俄羅斯之間原則上同意了“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的交付條件,即如果印度在俄羅斯造船廠對該艦進行大規模整修,俄羅斯就將把該艦免費“贈送”給印度。該艦原先在前甲板部署的武器裝備將被拆除,用于改裝“跳臺式”起飛甲板。飛行甲板上的升降機將擴大并安裝制動輪,這一改裝將使該航母具備艦載機的短距起飛及攔阻式復位(STOBAR)能力。  可以設想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在國外企業的幫助下,將能逐步解決上述航母研制過程中遇到的工程技術難題。沒有理由相信俄羅斯不會在航母研制方面對中國提供幫助(正如其對印度所采取的相同做法)。如果中國政府認為航母確實具有戰略重要性,那么經費將不會成為很大的問題,畢竟中國經濟保持著持續高速增長的勢頭。中國在60年代中期“文革”處于最高潮時都能克服技術和資金方面的困難,全力以赴研制出核武器,與那時相比,中國目前的科學、工業和經濟基礎已大幅度增強。  然而,地緣政治因素則是另一回事。中國政府可以對外聲稱其研制航母是用于防御目的,但東亞地區的其他國家則會從另一角度看待這種事態。一支中國海軍的航母戰斗群將被視為一種威力巨大的作戰力量投送工具,它將強化有關方面對中國試圖用武力手段解決領土爭端(尤其是在南中國海)并成為地區軍事強國的擔憂。在這種情況下,東盟(ASEAN)成員國(尤其是那些與中國存在領土爭議的國家)無疑將加強其與美國的軍事聯系,并確保美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日本幾乎也將肯定開始實施其航母研制計劃。  自20世紀80年代初(尤其是劉華清主張采購航母并將這種武器系統作為其實現解放軍海軍成為“藍水”海軍的部分努力)以來,中國一直對發展航母抱有興趣。然而,當劉于1997年退休后,航母在中國海軍建設中失去了主要推動力。與此同時,一度成為中國政府戰略重點的控制南中國海的意圖也讓位于臺灣統一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考慮到臺灣距離中國大陸相對較近,以及解放軍空軍和導彈作戰力量不斷發展等因素,航母目前被認為不具備關鍵性的重要地位。此外,建造和維持航母所需的巨額資金、所涉及的各種技術難題,以及可能招致來自鄰國的負面反應等因素,也成為阻礙中國目前部署航母戰斗群的不利因素。  然而,解放軍海軍畢竟沒有完全放棄其航母研制計劃,而只不過是將它暫時擱置。即使要用一代甚至更多代人來建立一支“藍水”作戰力量,解放軍海軍也會堅定不移地向這個目標邁進。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公眾看來對采購航母給予了高度支持。當1999年5月8日北約戰機空襲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后,中國互聯網上掀起了為建造航母募捐的活動。中國一些省份的報紙也參與了這一活動,在短短一個月內就籌集了1100萬元。在全球范圍內,航母都被視為國力的潛在象征,中國也不例外。中國民眾對“百年屈辱”(1840-1949),即歐洲列強及日本強迫國力羸弱的中國同意割讓領土,進而容忍它們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的痛苦回憶,至今還會在他們心中產生強烈共鳴。中國將一支強大的能向世界各地投送作戰力量的海軍視為其不再被強權力量所“欺侮”的重要工具。。

熱心網友

中國早就準備造航母了,但是基于國情,沒有真正的付諸實施。正在實施的是建造大型輪船,取得建造航母的經驗和實力。等需要的時候,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使航母服役。另外,從俄羅斯購買的退役航母和未完成航母也可能在需要時改裝使用。中國早就訓練和購買飛機的艦載機了。

熱心網友

應該有!

熱心網友

有的但是,不是不可能的。

熱心網友

有 但是養不起啊!

熱心網友

中國應該在短期內不會造,現在沒什么好東西,米國老就喊著中國威脅論了,中國有了航母,不知道會叫成什么樣了.

熱心網友

有我國第一艘航母將是 瓦良格 改造而成下圖是在大連改建的瓦良格航母

熱心網友

應該有

熱心網友

熱心網友

不造 現在有航母群的有幾個國家? 又有幾個和中國為敵的? 航母群要話多少錢? 我們沒必要造

熱心網友

老早就有了好不好,而且是航母群

熱心網友

目前好象還沒有航母制造計劃,但制造航母的技術儲備和相應準備工作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開始了,到目前為止可以說有很大成果,但幾個關鍵技術還有待突破,如動力系統、艦載機技術等等。相信未來如果需要的話制造高水準的航空母艦不是難事。

熱心網友

要制造,不久就有了,在大連或者上海。先是一艘排水量2W多噸的小航母,提供積累經驗和學習戰法,訓練航空兵。之后有大約5W噸級別的制造,那才是真正的航母。

熱心網友

有,應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