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紐鐘和甬鐘

熱心網友

編鐘的構造  編鐘的鐘身呈橢圓形,很象兩個瓦片合在一起,上徑小,下徑大,縱徑小,橫徑大,鐘口邊緣不截齊,兩角向下延伸,成尖角形。頂端有柄的為甬鐘,帶鈕的為鈕鐘。鐘的各部位都有著特定的名稱,上部稱為鉦,下部謂之鼓,鐘口兩角為銑,鐘唇曰于,鐘頂名舞。在鐘的鼓部,鑄有精美的圖飾,鉦部的紋飾稱為鐘帶或篆間,每枚鐘的鉦部都有36個突起的隆包,謂之鐘乳或枚。約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戰國時代的鎏金銅鐘,是依典型規格而制作的鐘。鐘頂有扁環形的「鈕」可供懸掛,故又稱為「鈕鐘」;若鐘頂為柱狀中空手把,就稱為甬鐘。鐘體前后左右側各有九個乳釘狀的「枚」。 編鐘  編鐘又叫歌鐘,是我國古代的重要樂器。它將樂鐘依大小和音高次序編組,懸掛在鐘架上,用木槌敲擊演奏,故而得名。「鐘」最初為陶制,后來中國進入青銅時期,鐘改為主要由青銅鑄成。編鐘依鐘的大小而有次序地掛在木制鐘架上,音色清脆、悠揚,穿透力強。歷代的編鐘形制不一,枚數也有異。古代用于宮廷雅樂,每逢征戰、宴享、朝聘和祭祀,都要演奏編鐘。它可以用于獨奏、合奏或為歌唱、舞蹈伴奏,如今用于民族管弦樂隊,是色彩性很強的旋律樂器。  編鐘是先秦時期的宮廷樂器,它也是古代帝王權力的象征。古代由于銅的產量少,而且冶煉金屬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所以精美的青銅器具并不是平民百姓可以擁有的。尤其是在祭典或宴會時用的「禮器」更是身份的象征,不同身份的人擁有的禮器種類和數量都有一定的規定。  “八音之中,金石為先,”商周貴族宮庭中的祭典與宴樂都離不開鐘磬這類禮樂“重器”,禮器中最重要的是鼎和鐘,「鐘鳴鼎食」是帝王諸侯宴食的宏偉場面,鼎用以盛載食物;鐘則用來演奏音樂。鐘和鼎上都鑄有紋飾或文字,有些文字記事,有些歌功頌德,并以身份的高低決定可以使用的鐘鼎數量多少和形制的大小。天子可以使用九鼎和四組編鐘,其次的諸侯、公卿和士大夫的鐘鼎數目則依身份遞減。到了戰國時代,各地諸侯的勢力日漸強大,已經不再顧及天子諸侯間的身份區別,力量強大的諸侯也會采用和天子數量相等的編鐘。  這種青銅打擊樂器,從三千年前的夏王朝的銅鈴開始,到商代的銅鐃、西周的鎛鐘,東周的各類編鐘,形制越來越復雜,編列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