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那么有名?

熱心網友

阿蘭胡埃斯 作者:西西弗 提交日期:2004-07-07 14:29 阿蘭胡埃斯 (2002年發于 )  一塊土地也許并不算豐饒,不能產生出偉大的藝術家,但它卻可能由于被偉大的藝術家用來寄托情懷,從而聞名遐邇。西班牙小鎮阿蘭胡埃斯(Arajuez)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一提到這個名字,更多的人會立刻想到西班牙偉大的盲人作曲家羅德里戈,以及他的杰作:《阿蘭胡埃斯協奏曲》。  對于羅德里戈而言,阿蘭胡埃斯的意義其實并不在那里著名的宮殿、噴泉和園林。1933年,他和深愛著他的妻子維多利亞·卡米結婚,并來到這里歡度蜜月,他恐怕只能從攙扶著他的妻子的喃喃低語中,對這個小鎮留下些許印象。那么,他為什么會對這個地方情有獨鐘、以至要為這個地方寫上一部非凡的作品?  1938年,西班牙內戰結束,羅德里戈夫婦結束了流離德國的生活。在重返西班牙的前后,他完成了整部《阿蘭胡埃斯協奏曲》。許多人相信最通常的解釋,認為這是一首獻給西班牙的作品,其中流傳最廣、最動人的第二樂章,靈感來自于“吹過樹叢的風”。  直到最近幾年,羅德里戈的好友、吉他大師佩佩·羅梅羅(Pepe Romero)才披露,第二樂章的主題來自于這對夫婦“最悲痛的時刻”。那時維多利亞·卡米正懷著他們的第一個孩子,身染重病。醫生告訴羅德里戈說,或許大人和孩子都將保不住了。聽到這個消息,羅德里戈獨自回到寓所,在鋼琴前創作出第二樂章的開頭部分。維多利亞活了下來,而已七個月大的胎兒卻死于母腹。  佩佩·羅梅羅是這樣講述第二樂章的內涵的:“音樂表現著羅德里戈復雜的心情。有時候音樂變得相當柔美,充滿著愛,仿佛是對妻子,孩子的關心,思念。然后又變得充滿了憤怒,責怪上帝為何奪走孩子的生命。同時卻又很畏懼,似乎在請求上帝,不要帶做自己的妻子……音樂逐漸變強。在全體合奏時,不僅羅德里戈在向上帝傾訴,似乎上帝也對他講話。在感情的爆發之后,是一種坦然的寧靜。羅德里戈接受了上帝的安排,音樂變得充滿了鄉愁,很平靜。弦樂器繼續演奏,當吉他奏出上升和弦音節時,仿佛看到嬰兒的靈魂升天……”  阿蘭胡埃斯是一首獻給愛情、痛苦和命運的協奏曲。題名“阿蘭胡埃斯”,毋寧說是一種矛盾:是作者在最痛苦的時候,對最幸福時光的追索和反思。  1940年,這首協奏曲在巴塞羅那首演,立刻引起觀眾們的轟動?,F在想來,除了樂曲吸取了西班牙民間音樂的元素,并且旋律通俗優美外,它的成功更在于:這種在悲痛中追憶幸福時光、于艱難命運里贊美上帝的情懷,其實正符合了西班牙——這個國家以及它的人民面對內戰、乃至歷史傷痛的心情。在“阿蘭胡埃斯”里,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重合于一起的,協奏曲成了整個民族精神的寫照。個人的痛苦不是孤立存在的,個人情感和特定的歷史情感契合,它便具有了超越性的意義。。

熱心網友

乖乖 長見識

熱心網友

西班牙小鎮 阿蘭胡埃斯

熱心網友

阿蘭胡埃斯城位于西班牙中部。阿蘭胡埃斯文化景觀是一個復雜的關系的實體: 在自然和人活動之間, 在彎曲的水道和幾何學風景之間設計,在鄉村和都市之間,在森林風景和細軟調節的它的堂皇大樓的建筑之間。 王室注意在發展和這風景的小心300年看見一概念從人道主義和政治中央集權那里的演化表示, 在特性象在它的第18 世紀法國式巴羅克風格的花園內找的那些那樣, 對在啟蒙時代在植物氣候適應和股票培育的科學旁邊發展的都市的生活方式。 一塊土地也許并不算豐饒,不能產生出偉大的藝術家,但它卻可能由于被偉大的藝術家用來寄托情懷,從而聞名遐邇。西班牙小鎮阿蘭胡埃斯(Arajuez)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一提到這個名字,更多的人會立刻想到西班牙偉大的盲人作曲家羅德里戈,以及他的杰作:《阿蘭胡埃斯協奏曲》。對于羅德里戈而言,阿蘭胡埃斯的意義其實并不在那里著名的宮殿、噴泉和園林。1933年,他和深愛著他的妻子維多利亞·卡米結婚,并來到這里歡度蜜月,他恐怕只能從攙扶著他的妻子的喃喃低語中,對這個小鎮留下些許印象。那么,他為什么會對這個地方情有獨鐘、以至要為這個地方寫上一部非凡的作品?1938年,西班牙內戰結束,羅德里戈夫婦結束了流離德國的生活。在重返西班牙的前后,他完成了整部《阿蘭胡埃斯協奏曲》。許多人相信最通常的解釋,認為這是一首獻給西班牙的作品,其中流傳最廣、最動人的第二樂章,靈感來自于“吹過樹叢的風”。直到最近幾年,羅德里戈的好友、吉他大師佩佩·羅梅羅(Pepe Romero)才披露,第二樂章的主題來自于這對夫婦“最悲痛的時刻”。那時維多利亞·卡米正懷著他們的第一個孩子,身染重病。醫生告訴羅德里戈說,或許大人和孩子都將保不住了。聽到這個消息,羅德里戈獨自回到寓所,在鋼琴前創作出第二樂章的開頭部分。維多利亞活了下來,而已七個月大的胎兒卻死于母腹。佩佩·羅梅羅是這樣講述第二樂章的內涵的:“音樂表現著羅德里戈復雜的心情。有時候音樂變得相當柔美,充滿著愛,仿佛是對妻子,孩子的關心,思念。然后又變得充滿了憤怒,責怪上帝為何奪走孩子的生命。同時卻又很畏懼,似乎在請求上帝,不要帶做自己的妻子……音樂逐漸變強。在全體合奏時,不僅羅德里戈在向上帝傾訴,似乎上帝也對他講話。在感情的爆發之后,是一種坦然的寧靜。羅德里戈接受了上帝的安排,音樂變得充滿了鄉愁,很平靜。弦樂器繼續演奏,當吉他奏出上升和弦音節時,仿佛看到嬰兒的靈魂升天……”阿蘭胡埃斯是一首獻給愛情、痛苦和命運的協奏曲。題名“阿蘭胡埃斯”,毋寧說是一種矛盾:是作者在最痛苦的時候,對最幸福時光的追索和反思。1940年,這首協奏曲在巴塞羅那首演,立刻引起觀眾們的轟動?,F在想來,除了樂曲吸取了西班牙民間音樂的元素,并且旋律通俗優美外,它的成功更在于:這種在悲痛中追憶幸福時光、于艱難命運里贊美上帝的情懷,其實正符合了西班牙——這個國家以及它的人民面對內戰、乃至歷史傷痛的心情。在“阿蘭胡埃斯”里,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重合于一起的,協奏曲成了整個民族精神的寫照。個人的痛苦不是孤立存在的,個人情感和特定的歷史情感契合,它便具有了超越性的意義。。

熱心網友

吉他音樂史上的不朽名作《阿蘭胡埃斯協奏曲》(Concierto de Aranjuezz)自問世以來,不僅為羅德里戈贏得了舉世的名聲,也為本世紀的吉他音樂開辟了光明的前景。  何亞金。羅德里戈(Joaquin Rodrigo 1902)是當代西班牙杰出的民族音樂巨匠,也是繼阿爾貝尼斯、格拉那多斯、法雅、圖里納之后,西班牙樂壇最重要的一位作曲家。除吉他之外,他還為其他樂器和聲樂寫了大量的作品?!栋⑻m胡埃斯》于1939年完成于馬德里,作曲家本人并不曾彈過吉他,而他對吉他的認識與了解,大部分是來自吉他演奏家的介紹。1940年12樂月11日由馬德里皇家音樂學院吉他系主任教授馬撒(Maza)擔任吉他獨奏,阿南巴利指揮馬德里管弦樂團做首次公演,一躍聞名于世界樂壇,這部作品的成功,演奏家馬撒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可以說是羅德里戈與馬撒共同合作的結果?!  栋⑻m胡埃斯》以D大調寫成,全曲由三個樂章組成。大師素描:羅德里戈的阿蘭胡埃斯也許這種音樂色彩感正是用來彌補視覺的色彩感的,羅德里戈的內心世界從來也不黑暗……  一塊土地也許并不算豐饒,不能產生出偉大的藝術家,但它卻可能由于被偉大的藝術家用來寄托情懷,從而聞名遐邇。西班牙小鎮阿蘭胡埃斯(Arajuez)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當你在INTERNET上查找“阿蘭胡埃斯”這幾個字,90%的信息會指向“羅德里戈:阿蘭胡埃斯協奏曲”,這一情況告訴我們,對一位非西班牙人而言,阿蘭胡埃斯就是羅德里戈?! ∨c大多數音樂家和城市的關系不同,阿蘭胡埃斯既非羅德里戈生身之地,也不是這位作曲家久居之所。華金•羅德里戈(Joaquin Rodrigo)1901年11月22日生于西班牙薩貢托,這一天恰好是當地的圣塞西里亞(音樂之神)節,華金是家中10個孩子里最小的。3歲那年,一場流行性的白喉在他的家鄉蔓延,奪走了許多孩子的生命,華金不幸染病,雖然性命得以保住,但雙目失明,永遠失去了觀望世界的能力。對于天才,上帝總是先要作弄,繼而補償。華金•羅德里戈后來在盲人學校里表現出異常的音樂才能,20歲不到,他已經成了一位相當不錯的鋼琴家,并且創作出了一些出色的作品。  1927年,羅德里戈毅然作出決定,離開故鄉西班牙,前往巴黎學習音樂。這一決定并非偶然,盡管他那時已經深受燦爛的西班牙文學、抒情的民謠以及奔放的弗拉門戈音樂影響,但他顯然更熱中于探究現代音樂發展的趨勢。再說,自1900年以來,巴黎作為世界現代藝術之都的地位益發凸顯,幾乎所有西班牙重要的作家、畫家和音樂家都聚集到這里。兩年后,羅德里戈正式拜法國著名作曲家杜卡為師,而且很快得到后者的高度贊賞。杜卡認為,年輕的羅德里戈是他所見過的最杰出的西班牙音樂家,而羅德里戈也在這段時間里打磨出屬于自己的風格:抒情、和諧以及斑斕的色彩——也許這種音樂色彩感正是用來彌補視覺的色彩感的,羅德里戈的內心世界從不黑暗。他在巴黎還結識了許多后來對他產生巨大影響的人物,例如拉威爾、斯特拉文斯基、普朗克、法拉等?! 《钡搅_德里戈帶著他新婚的妻子前來度蜜月之前,那個西班牙小鎮阿蘭胡埃斯依然保持著自我的寂靜安寧,沒有在羅德里戈的藝術生命中留下任何痕跡?! “⑻m胡埃斯位于馬德里以南30英里,植被豐富,氣候宜人。資料介紹,這里曾經是西班牙皇家的避暑勝地,建有兩座漂亮的皇家行宮,周圍園林廣袤,花園中有一系列壯觀的噴泉,其建造靈感來自法國凡爾賽宮的噴泉。宮殿里面裝飾華麗,陳列了許多精美的瓷器和鐘表。除了名勝以外,小鎮上還盛產草莓,在這里生活的人們祥和愜意,人口維持在三四萬左右。18世紀之后一直到19世紀初,西班牙百姓經常在此舉行各種民俗慶典,據說,“這種皇室與庶民同樂的情況讓阿蘭胡埃斯成為貴族與平民交集之處”。不過,即使是這樣一個小城,其命運也頗可反映出西班牙歷史的動蕩變遷:自17世紀首次建成以來,阿蘭胡埃斯宮屢造焚毀,保留至今的是由菲力浦五世在1727年動用了全國最好的建筑家而建成的。  我想,對于羅德里戈而言,阿蘭胡埃斯的意義其實并不在宮殿、噴泉和園林。他只能從攙扶著他的妻子喃喃低語中聽到對它們的描述。阿蘭胡埃斯在他心目中,也許只是那樣的攙扶和低語,是一段幸福歲月的象征?! ≡诮Y識華金•羅德里戈之前,土耳其女子維多利亞•卡米已經是巴黎一位出色的鋼琴家和鋼琴教師了,她通曉多種歐洲語言,對各國文化有著深入的了解。維多利亞非常喜歡羅德里戈做的鋼琴曲,便主動邀請羅德里戈到家中,聽她演奏他的作品。多年以后,兩人在談到這次相遇時,不約而同地認為,自己是先愛上了對方的音樂,繼而愛上了對方。1933年,這對天主教徒的兒子與穆斯林的女兒結婚了,他們之間愛情持續了60多年,直到卡米和羅德里戈分別于1997年和1999年去世。  婚姻是兩人生活的重大轉折,羅德里戈遇到了支持、關愛一生的伴侶和靈感的源泉,而卡米則為了丈夫放棄了自己的音樂事業,把全部身心都奉獻給了羅德里戈。在1993年拍攝的一部以《阿蘭胡埃斯協奏曲》為主題的記錄片中,老邁的夫婦再度來到阿蘭胡埃斯宮殿,卡米挽著羅德里戈,用老婦人滑稽而發顫的聲音給丈夫介紹,這里是什么,那里是什么。我從片子里看到,60年后,改變和沒有改變的,真是判然立現?! ∶篮玫娜兆涌偛婚L久。沒過幾年,西班牙內戰爆發,羅德里戈夫婦不得不避難德國,西班牙語和音樂成了他們賴以活下去的手段?! ?938年,羅德里戈得到一份在法國授課的工作,這對夫婦得以結束流離的生活。在重返巴黎的途中,羅德里戈接受了吉他演奏家馬薩的建議,打算為最具西班牙風格的樂器——吉他寫一首協奏曲。1939年,他在巴黎創作出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并在得知內戰結束、回到故國后,完成了整部《阿蘭胡埃斯協奏曲》。  許多人相信了羅德里戈經常公布的解釋,認為“阿蘭胡埃斯”是一首純粹獻給西班牙的作品,其中流傳最廣、最動人的第二樂章,其靈感來自于“吹過樹叢的風”。然而只有最親近的人才知道,這段優美而感傷的旋律究竟源自何處。  在一次訪談中,羅德里戈的好友、吉他大師佩佩•羅梅羅(Pepe Romero)披露,第二樂章的主題來自于后來卡米所說的“我們最悲痛的時刻”。羅德里戈的女兒西西莉亞回憶說:“1938年我的母親身染重病,臥床不起。此時他們告貸無門,父親承受著巨大壓力。母親出院,父親賣掉鋼琴才付清住院費?!蹦菚r維多利亞•卡米正懷著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在馬德里,醫生告訴羅德里戈說,或許大人和孩子都將保不住了。聽到這個消息,羅德里戈獨自回到寓所,在鋼琴前創作出第二樂章的開頭部分。維多利亞活了下來,而已七個月大的胎兒卻死于母腹?! ∨迮?#8226;羅梅羅是這樣講述第二樂章的內涵的:“音樂表現著羅德里戈復雜的心情。有時候音樂變得相當柔美,充滿著愛,仿佛是對妻子,孩子的關心,思念。然后又變得充滿了憤怒,責怪上帝為何奪走孩子的生命。同時卻又很畏懼,似乎在請求上帝,不要帶做自己的妻子。旋律隨著吉他起伏變化,而后是吉他獨奏,隨著節奏逐漸減弱,音樂仿佛變成了一種無聲的哭泣,羅德里戈內心在沉思。柔弱的音樂又像在尋求上帝的幫助……音樂逐漸變強。在全體合奏時,所有感情完全表達。不僅是羅德里戈在向上帝傾訴,似乎上帝也對他講話。在感情的爆發之后,是一種坦然的寧靜。羅德里戈接受了上帝的安排,音樂充滿了鄉愁,很平靜。弦樂器繼續演奏,當吉他奏出上升和弦音節時,仿佛看到嬰兒的靈魂升天……”  至此,我們應該知道,阿蘭胡埃斯是一首獻給愛情、痛苦和命運的協奏曲。題名“阿蘭胡埃斯”,毋寧說是一種矛盾:是作者在最痛苦的時候,對最幸福時光的追索和反思。  然而,個人的痛苦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1940年,這首協奏曲在巴塞羅那首演,立刻引起觀眾們的轟動。熱情的西班牙人把盲人羅德里戈當作是民族英雄,人群抬著大師走過街道,第二天的媒體就已經做出了至今仍然有效的評價:這是20世紀最偉大的西班牙音樂作品之一。現在想來,除了它吸取了西班牙民間音樂的元素,為西班牙的代表樂器譜曲,并且旋律通俗優美外,它的成功更在于:這種在悲痛中追憶幸福時光、于艱難命運里贊美上帝的情懷,正符合了西班牙——這個國家以及它的人民面對內戰、乃至歷史傷痛的心情。在“阿蘭胡埃斯”里,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重合于一起的,羅德里戈的淚水與微笑就正代表了多數西班牙人的淚水與微笑?! ≡S多年后,也曾歷經磨難的阿蘭胡埃斯小鎮仍然寧靜祥和。每到整點,小鎮的鐘聲都會響起《阿蘭胡埃斯協奏曲》第二樂章的開始句:323----,3-4-5-。65-4- 323----……每個兒童都會哼唱,每個成人都會談起羅德里戈大師,甚至在1999年他逝世時,許多人都認為,他應該被安葬在阿蘭胡埃斯。正如記錄片中,一位市民認定,羅德里戈雖然不是阿蘭胡埃斯人,但“他對這里的一切是那么熟悉,表達得那么好”。  阿蘭胡埃斯協奏曲第二樂章在1967年被阿爾弗雷多•加西亞•塞古拉配上了歌詞,名叫《與你的愛在阿蘭胡埃斯》。歌者如多明戈、莎拉•布萊曼等都曾演唱。在我看來,這首詞如同《阿根廷別為我哭泣》一樣,不但表達了創作者的個人情感,更具有一種超越性的、與整個民族精神息息相通的氣質:    阿蘭胡埃斯,    夢幻與愛情之地    花園中的水晶噴泉    好像在與玫瑰們    輕聲低語    阿蘭胡埃斯,    今天那被風掃的    顏色已失的枯葉    恰正是我們曾經浪漫的見證    我們卻無緣無故    將它遺忘    或許此愛隱藏于    一次日落    一陣清風或一朵花中    等待著你的歸來    阿蘭胡埃斯,    今天那被風掃落的    顏色已失的枯葉    恰正是我們曾經浪漫的見證    我們卻無緣無故    將它遺忘    在阿蘭胡埃斯,我的愛    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