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便說說〈雪國〉。
熱心網友
鮮紅響板 ,秀手雙夾 ,和歌樂舞 。年輕貌端的山口百惠飾演的女主人公,清純細容,顯出畫面 。這是山口百惠的初道成名影片 。也是她在《伊豆的舞女》在銀幕上的第一個彩色亮相 。這個影片序畫,出奇的美 。人物的美 ,常常總是依襯著清貧與自然氣息的。川端康成的文壇成名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開篇 ,并沒有電影《伊豆的舞女》開場時的人物表現。電影《伊豆的舞女》1974年由名導西河克巳統籌執鏡 。說起來到今天 ,電影《伊豆的舞女》巳經擁有三十年影史了。著名理論家和川端康成作品譯筆大師葉渭渠先生在他的新近譯作《伊豆的舞女》的評述中說過,《伊豆的舞女》可能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初戀。葉渭渠先生對于川端康成文筆的掌握是精到成熟的。葉先生對小說《伊豆的舞女》這樣開篇 :“ 山路變得彎彎曲曲,快到天城嶺了。這時,驟雨白亮亮地籠罩著茂密的杉林 ,從山麓向我迅猛地橫掃過來 。”影片《伊豆的舞女》的原創素材 ,來自川端康成1926年青年時代的一次伊豆之旅 。 青春難忘 。影片《伊豆的舞女》對于女主人公初戀的刻劃與描摹,顯然是相當精致與細微的。細膩抵到了迷情程度 ——伊豆陰雨蒙蒙 。山間跑來一個身穿深色校服 ,頭戴校帽的英俊少年。舞女為學生“我”起身讓座,讓座時刻還輕輕拍打了兩下座墊。然后埋首,只說兩字 :請吧 。 淑女才有自然愛意 。影片《伊豆的舞女》似乎告訴我們 ,淑女不是培養出來的 ,而是天生來世的。《伊豆的舞女》 的畫面語言是獨特與生活化的 。舞女熏子在招待“我”這個客人時候 ,慌了一下,不小心撒了茶水。舞女在伊豆山巒,也是那么心細的為“我”擦拭山石 ,溫良恭儉 ,多情讓座 。導演西河克巳對于 《伊豆的舞女》 這些電影的細節描繪 ,決非閑來之筆 。影片《伊豆的舞女》當中,那個天真純潔的舞女熏子們的生活遭際,是相當可憐,又格外可悲的。川端康成在小說第五節尾末當中,有這樣的白描寫道 :“ 途中 ,每個村莊的入口處都豎立著一塊牌子 ,乞丐和巡回演出藝人禁止進村 。”由此可見,當時當地,演藝中的舞女們的生活處境,多么艱辛又窘迫。時間真是一個怪物 ,它居然能夠擁有改天換地的戲法手段 。演藝人士在今日天下的身價 ,九泉底下的川端康成決然是想像不出來的。 直到今天 ,《伊豆的舞女》都是島國影界改編拍制最多的電影之一。田中絹代 ,乙羽信子,吉永小百合 ,巖下志麻等等天后巨星 ,全都擔綱演過《伊豆的舞女》的女主角 。影片《伊豆的舞女》可能是我看到的 ,世界影壇上面最為干凈剔透的初戀情感了。告別前夜,舞女在哭泣。告別凌晨,川島送給了舞女熏子的哥哥榮吉一頂帽子 。 在告別的碼頭上 ,“我”向舞女請求 ,要了她頭上的木梳 。輪船汽笛一聲驚鳴 ,舞女熏子手搖彩帕,奔向碼頭長堤 。碧水拍天 。心潮起伏 。樂起波翻 。影片《伊豆的舞女》中的“我” ,一個驀然回首 ,猛地看見舞女熏子一臉絕望,淡妝素裹 ,遙立岸上 。 “我”雙手成筒 ,望洋長呼 ,朝著舞女熏子只有一字 :哎 —— 哎 —— “我”的呼聲凄厲。“我”呼喚泣血 。眾所周知 ,川端康成的這篇成名小說《伊豆的舞女》至此結束了全篇描寫 。然而導演西河克巳的這部影片《伊豆的舞女》卻 ,并沒有循著川端康成的原作直描下去。影片《伊豆的舞女》的最后兩個鏡頭是情勢逼人的 。一個鏡頭是男主人公苦戀著熏子送給他的紅色木梳。另一個鏡頭是女主人公阿熏無奈起舞,掙扎著活 。導演西河克巳發展并且深化了川端小說的尾聲。電影最末一個鏡頭 ,把伊豆舞女熏子置于世人觀舞的心理蹂躪當中 。畫面定格在熏子的側部起舞瞬剎之間 。然而我們心里面太知道 ,電影中舞女熏子的初戀 ,巳經全部送給了她心中的純潔愛人。影片《伊豆的舞女》中 “我”的呼叫,源自心底,一聲又高接一聲。這大約是島國影壇上面最為美艷 ,也最為絕哀的電影畫面語言吧 。 此時此刻的熏子 —— 十五歲的山口百惠只有不停舞帕 ,只有含淚苦別 ,她的表面沒有任何回聲 。從此六年以后的 1980 年,影片《伊豆的舞女》中的這一對男女主人公戲假成真,二十一歲的山口百惠告別藝術舞臺,嫁入三浦友和心懷 。關于這些情感 ,后來三浦友和在個人自傳《被寫體》中 ,有過精致的細致描紅。選自烏爾沁至于《雪國》,須眉還是在98年看的。該書以敏銳的感受及高超的敘事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在虛幻、哀愁和頹廢的基調上,以病態、詩意、孤獨、衰老、死亡來反映空虛的心理、細膩的感情和憂郁的生活,追求一種頹廢的至美,達到一種空靈虛無的藝術至境。該書是20世紀10部影響深遠的小說之一,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川端康成的《雪國》是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三部代表作之一,全書不足8萬字,與許多中外名著相比,也許算不上鴻篇巨制,但這本書在日本卻真正是家喻戶曉。只要一提起《雪國》,連飯館的廚師也能立即流利地背出小說的開頭: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哀絕的美,在川端康成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與川端康成所信奉的禪宗思想中的"虛、空"有關,這其中也有后人所說的"東方美"的成分在,而川端文學的精髓正是表現在《雪國》這一代表作中。長篇小說《雪國》對于川端康成這位以短篇小說而成名的作家來說,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因為,這不僅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而且也是最能代表其創作風格的作品。《雪國》挖掘到了川端這個作家可以將自己優秀的資質作為不朽的作品留給后世的礦脈。著名學者三島由紀夫曾評論道:“川端氏的《雪國》里,纖細連接著強韌,優雅與人性深淵的意識互挽著手。在其明晰之中,隱含著不見底里的悲哀,盡管屬于現代,中世紀日本修道僧的孤獨哲學卻呼吸于其間。他對用語的選擇,顯示出現代日語極致的精妙,以及微妙的震顫和戰栗的感受性。”從川端作品中登場人物男女關系的構成方式、對自然的安排方式,以及對事物的接觸方式來看,可以說其特征就是對于對象的浸透力。男性登場人物,如同女性般纖細、安靜,總令人感到不像是男性。另一方面,出現于川端作品中的女性,并沒有女人粘稠的情念。情趣是有的,而情念即使有也隨著作者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殆盡了。如果將中性這個概念加以擴大,那么登場的男性也好女性也好,都包含于其中。川端作品中男性與女性的區別,似乎歸結于對異性的浸透力之不同。川端的作品即使寫到性,故事情節也并不糾纏于性欲。作品的著眼點在于男女相互之間浸透與融合的狀態。川端文學具有動搖作品根基的浸透力,正是它牽動著作品的世界。所謂浸透力,是指滲透于作為對象的人與物之中的力量。《雪國》中幾乎不存在戲劇式的起伏和沖突,所以如果不能體味到活躍著的浸透力,也許就會覺得再沒有比這更無聊的世界了。那樣的話,作品中就只剩下日本的美與情趣了。 《雪國》雖然只是淡淡地描寫了駒子與島村的交往,但是如果能夠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的浸透力,就會發現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在幽艷、光潤的文體底層,如同透過細細的網眼,那充滿浸透力的描寫仿佛從對象的肌膚直抵內臟。沒有絲毫粘連,卻像霧一樣彌漫開來,并且滲透到對象的深處,于是島村和駒子淡淡的交往就升華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人或為男、或為女,這是川端文學的基本認識,然而,無論男女都不是性欲式的存在,可以說這一點也是川端文學的重要的人類認識。《雪國》這部作品,如果從語言的意義這一層面來看,只不過是淡淡的日常生活的持續。但是,如果注目于表現浸透力時的那種光潔和親密,也就是說注目于語言的價值的話,就不由你不感到川端是位了不起的作家。川端作品中男女的結合,與自然四季的律動相似。主人公們帶著同四季變遷一樣的韻律,產生戀情并互相滲透。這與神靈主宰萬物的觀點是相通的。在某種意義上是原始宗教式的,這也可以說是日本文學的傳統特征。 有一種自然理念認為,惟一的神創造了自然和人間的一切。如果從這樣的理念出發,無論如何也無法產生《雪國》那樣出類拔萃的感受性。川端文學是在另一種原理的基礎上成立的--與人性毫無關系,男女之間一旦相互浸透便發生戀愛,人類也可以同樣地浸透于自然和萬物。 。
熱心網友
《伊豆的舞女》——處于萌芽狀態的愛情。不太喜歡《雪國》
熱心網友
電影我沒看過 只知道是 山口百惠 和 三浦友和 主演 不過小說我看過 , 川端康成 的寫作風格 我很喜歡 ,比較唯美。
熱心網友
我沒看過呢
熱心網友
日本的視覺經典影片《伊豆的舞女》,被著名理論家葉渭渠先生評價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初戀”,由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改編而成,1974年日本名導西河克巳執鏡拍攝,主要演員山口百惠、三浦友和,是山口百惠的出道成名影片,當年才14歲。片中依襯著清貧和自然的氣息,對于女主人公初戀的刻劃與描摹,相當精致細微。尤其是電影的最末一個鏡頭 ,把伊豆舞女熏子置于世人觀舞的心理蹂躪當中,讓人的心靈震撼不已。 川端康成幼失怙恃,歷盡人世滄桑和炎涼世態,養成了一種孤獨沉默的性格,對于世事采取漠然的態度。為此,他早期作品,如《伊豆舞女》和《招魂祭典一景》等,還蘊含著對下層婦女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社會現象。但是,由于他后來受日本古典文學和禪宗思想影響很重,逐漸脫離現實,以致原來殘留于頭腦中的封建主義思想不但未能減弱,而已有所發展。《雪國》這部名著,基本上可以說是他這種前后期思想變化的分水嶺。《雪國》起筆于1935年,當時正是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地區、準備發動全國侵華戰爭的陰云密布時期。在這時期,他們對日本國內加強統治,轟動一時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已被鎮壓下去,與之對立的新感覺派文學,包括川端康成的文學創作,從另外一面受到影響。《雪國》這部作品的發表,足以說明這一嚴酷的現實。《雪國》開始是以描寫各個章節內容的短篇形式分別發表于各種刊物上的,后來隨著形勢更加險惡,從1937年以后即基本上停止發表。直至戰后才又略加修改補充,出版最后完成本。主要原因大致是,它既未追隨日本帝國侵略政策,歌頌侵略戰爭,也未像小林多喜二的《為黨生活的人》那樣。正面批判和反對侵略戰爭,描寫共產黨員和工人階級的斗爭,它把背景設置在遠遠離開東京的雪國及其溫泉旅館,并以那里的“五等藝妓”(實際上是妓女)駒子和游客島村的邂逅為題材,表現了他們的性愛生活和游覽活動。作家以富于抒情色彩的優美筆致,描繪年輕藝妓的身姿體態和音容笑貌。并巧妙地用雪國獨特的景致加以烘托,創造出美不勝收的情趣和境界,使人受到強烈的感染。諸如,列車行駛在皚皚雪原,夜幕開始降落,然而尚未將雪原全部覆蓋起來,大地還留著一片模糊的白色。坐在火車上前往雪國去會駒子的島村。正從車窗欣賞這蘊含著一種神秘感的黃昏美景,忽然一張同這襯景非常調和的影影綽綽的面孔和一雙明亮而不十分清晰的眸子引起他無上的美感,他仿佛被一種無法形容的魅力征服了。駒子陪島村一夜溫存之后,清晨時鏡梳妝,紅顏黑發,受到窗外白雪的烘托。島村欣賞著,未免感到心曠神怡。精神恍惚。 川端對于作品的文學語言,要求極為嚴格。據說他寫完一節之后,總要反復推敲琢磨,修改后往往刪去大半。因此,他的文章雖然頗為接近口頭語言,但讀來絲毫沒有?輪小S糜錛蠣鰨櫳醋既罰庥滯雜謐約核櫳吹畝韻蠊鄄煜鋼攏熠嫌諦模兇胖匾墓叵怠? 總之,川端的作品同其筆下的人物——主要是年輕婦女——一樣,具有很強的魅力,這又同他的唯美主義傾向和執著地追求所謂“日本的美”有著難以割裂的聯系。本來,一個作家,既然生活在現實社會,即便是唯美主義的美的追求,也不可能是世外的夢囈。這就是說,有時他們也會在現實社會發現比較接近真正的美的東西,如川端筆下的“伊豆舞女”同高中學生之間的純潔的感情;然而,很多時候,由于世界觀和思想感情的變化,他們又會以丑為美。《雪國》擺脫那個萬馬齊喑的黑暗時代的現實,美化封建主義遺留下來的賣淫制度——雪國溫泉旅館“五等藝妓”同嫖客之間的廝混,這就不能令讀者感到滿意。即使日本帝國主義,由于《雪國》所表現的那種令人陶醉的男女關系會消磨所謂“國民的戰斗意志”,對之也不表示歡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