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給我劉天華的詳細資料

熱心網友

劉天華(1895~1932) 原名壽椿,祖籍南沙。早年就讀于江陰翰墨林小學。宣統元年(1909年)入常州府中學。辛亥革命爆發后,學校停閉,輟學歸家,加入當地青年團體,參加反清活動。劉天華從小就愛聽和尚、道士吹奏樂曲。在常州府中學求學時參加校內軍樂隊,學習吹奏軍笛、軍號。民國元年(1912年)隨兄劉半農到上海入開明劇社樂隊,學習各種西洋樂器,尤愛銅管,常習至深夜。民國3年,開明劇社解散,即回故鄉到華墅華澄小學任教。翌年春,貧病交加,失業,又遭父喪,便每日拉奏二胡,表達內心憂憤,逐漸形成《病中吟》旋律初稿。同年秋,受聘于常州母校,任音樂教員。他組織學生成立軍樂隊和絲竹合奏團,悉心輔導。授課之余,外出尋師學藝和采風,先后向顧山著名二胡高手周少梅學習二胡,向崇明琵琶演奏家沈肇洲學習琵琶,又去河南學習古琴。民國10年暑假,回到江陰組織國樂研究會,研討江南絲竹和吹打樂,并開始講授他創作的《病中吟》、《月夜》、和模擬曲《空山鳥語》。次年,應北大附設音樂研究會之聘到北京任教。同年秋,北大音樂研究會改組為音樂傳習所后為琵琶導師,并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科任教。民國15年,在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兼教。他高度評價我國民族音樂,曾說:“聲音之純正與精微,舉世當推吾國音樂第一。他日西方樂師,必來吾國研究。吾人從事國樂者,毋自餒也!”他把二胡、琵琶納入高等音樂院校器樂教學之中,編寫二胡練習曲47首和琵琶練習曲15首,開拓了民族器樂的教學體系。民國12年起,他從師俄籍名家托若夫學習小提琴,直到罹病去世從未間斷。  劉天華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立志改進我國民族音樂。他參考西洋樂器的構造原理,和北京文興齋樂器店老樂工合作,設計制造新型的二胡,并將傳自南北朝的四相八品琵琶進行改革,設計制作六相十二品的十二平均律琵琶,采用活動品位裝置,既可按傳統音律演奏,又可按十二平均律演奏,為后來二胡琵琶的定型奠定了基礎。民國16年,他與友人成立“國樂改進社”。翌年,該社創辦《音樂雜志》,他任主編。  劉天華創作二胡和琵琶樂曲,主張“一方面采用東國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納外來的潮流,從東西的調和與合作之中,打出一條新路來”。他創作的二胡曲《空山鳥語》、《光明行》和琵琶曲《歌舞行》等,開創了二胡、琵琶樂曲的新路,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氣派,一掃某些外國人說中國民族音樂皆萎靡不振之陳見。  民國18年,梅蘭芳偕同琴師到他家里操琴演唱,劉聽寫了十出皮簧戲和八出南北曲的曲譜,印行《梅蘭芳曲調》,開創了用五線譜整理記錄戲劇音樂的先河,為梅蘭芳赴美演出傳播我國戲劇藝術作出了貢獻。  劉天華還主張“把音樂普及到一般民眾中去”,籌辦暑期音樂學校,傳授二胡演奏技巧。還在北京開設“樂友社”,經售樂器和樂譜。  劉天華演奏二胡、琵琶的高超技藝,受到人們的贊譽。民國19年冬,他在名流匯集的北平飯店大廳演奏二胡,一曲奏畢,會場傾倒,掌聲雷鳴。有位外賓說:“這確實是沒有語言文字的世界語,是心的語言。”  民國21年春末夏初,劉天華為進一步研究我國民族音樂,到天橋一帶去搜集說書人、賣唱者的鑼鼓點,整理編譜,日夜不休,不幸染上猩紅熱。6月8日凌晨,溘然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