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家爭鳴時期,為什么講究辯證的道家與講究人人平等,講究科學的墨家不為人所重視。而為人所重視的儒家和法家也只是它們的糟粕:儒家的形式主義,法家為統治者的暴政提供的借口。真正精華的東西依然不受重視呢?

熱心網友

應該想一想‘為人所重視’中的‘人’是什么人,我個人認為是統治者,他們所重視的當然是對他們有利的。而當時‘儒家的形式主義,法家為統治者的暴政提供的借口’正是他們需要的,所以他們才會利用、宣揚。其它對他們沒有利用價值的,他們才懶得理呢。應該說他們的思想與我們現代人是不一樣的。

熱心網友

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涂。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史記。太史公自序》 諸子百家的理論學說都是當時的“士”提出來的治國強兵的策略思想,即“務為治者也”。這些主張能否為統治者接受,還要看當時的具體情況。儒家墨家在當時并稱顯學,聲望很高。統治者的目的是治國,在現在我們看來是糟粕的東西,可能在當時卻可能很有用。而且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很多先秦的典籍失傳,很多真正的先秦思想家的思想我們已經看不到了;加上后世的人對他們的思想的歪曲;都致使糟粕慢慢的掩蓋了精華。道家發展到玄學,道教,墨家的都作了俠客,儒家發展到變態的理學,這都不能歸罪于先秦的那些思想家。當然,我們也不否認他們的學說里有糟粕。但是人都是有歷史局限性的,沒有發揚其精髓,而取其糟粕,乃是后世人的錯誤。

熱心網友

有漂亮的外表當然是幸運的,但是再漂亮的女人都會老的。這是外表就不再是她的優勢。如果應為年輕時擁有漂亮的外表,而沒有其他本領的話,那她還不如相貌平平而擁有獨立能力的女人活得自在灑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