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身高比較高~體重偏瘦~平時飯量卻很大~最近發現膝蓋有些內翻,就是俗稱的X型腿~不知道怎么糾正
熱心網友
有關"O形腿"、"X形腿"、"肘內外翻"等的矯形治療介紹 腳不直,走路呈內或外八字,下肢不等長,扁平足,常跌倒及常喊腳痛的小患者。分析的結果,共同的問題是這類的小朋友通常是有“X形腿”,韌帶相對松弛,肌肉相對較無力。 正常的腳是直的,當膝蓋并攏時,兩踝內側亦應該是緊靠的。當不能緊靠,且距離在2厘米以上時,便可以稱做“X形腿”。正常小朋友的腳,在兩歲以內因為胎位姿勢的關系身材比例、尿布及體重平衡的問題,通常會偏向“O形腿”。在二到四歲因受成長與姿勢改變的影響,又會偏向“X形腿”。四到七歲是逐漸恢復的時候;到了十歲左右,百分之九十五的腳會完全變直,百分之五的腳仍有一些問題。為了補償X形腿所帶來走路的不便,因此小朋友必須改變走路的姿勢,使得足底內側承受較大的力量而成扁平足,使得兩踝必須張開像長短腳,足尖方向改變成“內、外八字”,肌肉容易疲勞而致疼痛,兩膝在跑步時易相撞而跌倒。 大部分的家長實在不必太憂慮!這種癥狀長大后基本都會好。只要不要讓小朋友有跪坐的習慣,而暫時改為盤坐;再鼓勵小朋友多運動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則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將在上小學之后完全正常。問題是仍有少部分的X形腳,或者因為程度太厲害而無法完全恢復,或者另外有病理因素,因此需要醫療上有兒童骨科專科醫生支持才可糾正,如矯正鞋、矯正支架、甚至開刀等。 “X型腿”關鍵應該預防,應該找一位兒童骨科專科醫師協助作長期門診觀察,在需要治療的時候協助作恰當的決定。 O型腿多數為兒童佝僂癥的后遺癥,是由于兒童缺鈣而導致骨質軟化,當兒童學走路時,因負重的關系逐漸形成。有一少部分O型腿病人則是因為患有其他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脛內翻等。兒童佝僂病后遺癥所致輕度0型腿或X型腿無需治療,長大后會自行消失或減輕。重度0型腿一定要到專科醫院請兒童骨科專科醫生檢查原因。一般在兒童4歲左右,即可考慮骨科手術矯治。 一、“O形腿”(膝內翻)的治療 生理性膝內翻(“O形腿”)不必進行特殊治療,應該向家長說明這種內翻現象,隨負重和骨骼的發育將會自動地糾正。一般對發育性的膝內翻不用Denis—Browne夾板,因為可使生理性膝外翻及足旋轉畸形加大。有人應用矯形鞋,認為可能“有效”,但缺乏矯形鞋或主動、被動鍛煉能夠改變下肢力線自然發育的科學依據,因此應當慎用。最好是對生理性膝內翻病兒進行隨訪和指導。 嚴重畸形者,下肢力線排列明顯異常,應行手術治療,在成角處進行脛腓骨截骨術,手術中可同時矯正脛骨的扭轉畸形。如果病兒的骨齡合適,則行脛骨近端外側部分不對稱性的骨骺阻滯術加腓骨截骨術,可矯正畸形。 佝僂病的患兒,應在自覺癥狀消失,檢查血鈣、磷、堿性磷酸酶確定佝僂病已經靜止,年齡較大,骨質堅硬,膝間距在10cm以上者,行走時膝關節疼痛,可行手術治療。矯正畸形,重建下肢力線性正常關系,或使關節面平行,恢復行走和負重功能。 截骨部位的選擇是手術成功的關鍵之一。應根據臨床檢查及X線片來確定。多數患兒應在脛骨上端采用V型或楔形截骨矯正。小腿中下段有明顯畸形者,測量脛骨的截骨兩端的縱軸線與骨骺橫線垂直,兩縱軸線相交處即為脛骨的截骨部位。術后脛骨兩端的骺線應平行,則畸形完全矯正。如果內翻畸形在膝部最明顯時,可在股骨干與脛骨干軸線相交的位置,在股骨或在脛骨,為截骨部位。若主要畸形在股骨時,其矯正角應在測定角上加10度后進行截骨(正常股骨下端向內斜10度),木后才能恢復正常力線關系。 二、“X形腿”(膝外翻)的治療 膝外翻系膝關節向外翻轉,股骨關節面向外傾斜。兒童足部縱弓尚不健全,足弓平坦,輕度外翻。在2~6歲期間的兒童存在發育性膝外翻,有輕至中度的外翻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膝外翻明顯,兒童走路笨拙,走路時雙膝摩擦(膝外翻又稱碰膝癥),兩足分開。病兒可能使一側下肢沿另一側下肢擺動,以防膝部碰撞。病兒易疲勞,其足尖向內側偏,以使身體重心落在足底中央,即第二跖骨。如果小腿三頭肌和髂脛束攣縮,其足尖則偏向外側,常常出現小腿后側或大腿前部疼痛。嚴重膝外翻,股四頭肌力線排列紊亂,髕骨向外側滑脫。膝外翻兒童體育活動較少,身體往往肥胖。異常的負重關系能使膝內側副韌帶拉長,有時導致退行性關節炎。膝部外側受力大,股骨關節面向外傾斜。 治療 發育性膝外翻2~6歲的兒童,95%將自行糾正不需要進行治療。特別是病兒行走時足趾向內偏者,則自行糾正可能性更大。如果存在髂脛束或小腿三頭肌攣縮為產生畸形的力量時,應行手法被動功能鍛煉使之伸長矯正畸形。 有時膝外翻持續存在不能自行矯正;或遲至少年時畸形發展,青春期逐漸加重。這些病兒存在過度的膝外翻和足內旋,重力中心落在足第一跖骨的內側。為防止足疲勞,可應用足的縱弓支撐物或用足內側楔形物墊高3~5mm,鞋底中間作成稍具彈性的矯形鞋,同時亦可以改善足趾內偏。 嚴重膝外翻,特別在8歲以下肥胖兒童及病理性膝外翻者,在白天可應用膝外翻矯形器,目的是保護膝關節,防止韌帶不穩,使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外側骨骺免受體重壓迫。矯形器只應用1—2年,夜間不負重時不宜應用。治療無效時,需行手術治療,以學齡期為宜,內踝間距10cm以上時考慮手術。手術治療 如果病兒骨骺尚有充足的生長趨勢時,可行股骨遠端或脛骨近端內側骺板阻滯術或生長抑制術。但由于骨骺生長速率測量有一定困難,個體差別大以及手術并發癥等,療效難以預測,這類手術臨床很少應用。截骨術 此種手術的優點是一次將畸形徹底矯正。多數病例采用股骨遠端內翻截骨術或股骨遠端“v”形截骨術。手術容易。療效確切。畸形重者應防止腓神經損傷。 操作方法:膝外翻畸形往往合并膝關節力線在前后平面向上外側傾斜。如果傾斜>10度、膝外翻角>12度~15度時,應行股骨遠端內翻截骨術,即能同時矯正膝關節的傾斜,亦可以防止脛骨近端向外側移位。手術可取股骨內側縱行切口,自膝關節水平向近端延伸10~15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筋膜層。從內側間隙解剖股內側肌,向外拉開暴露干骺端和骨骺。術中應用X線監控,首先確定膝關節軸線。必要時,切開膝關節,由內側向外置一根導絲,橫貫關節與股骨遠端關節面平行。然后,在距關節面2~2。5cm處,按測量的外翻角做楔形截骨,壓合截骨面應與關節內導絲平行。在證實外翻畸形矯正后(術后可保持股骨外側小部分皮質的連續性,也要防止股骨旋轉),行Coba板和螺絲釘內固定。切口按層縫合。術后管型石膏固定。一般截骨6周愈合,拆除石膏,膝關節功能鍛煉,并逐漸下肢負重行走。 股骨遠端“V”形截骨術,經股骨前內側切口,經股中間肌股內側肌間進入,注意將髕上囊向下方推開,暴露股骨下端,于股骨骺板上方行倒“V”形截骨,后方皮質切開時要保護好,截斷后“v”形截骨尖部插入截骨遠端的皮質下,防止遠端向后翻轉移位,當截骨端嵌插后,將小腿逐漸內移,達到力線恢復正常狀態,即可逐層縫合,不必行內固定,在保持良好軸線情況下先打一長腿石膏托,待石膏變硬后打管型石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