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理實在很糟,歷史也很混沌.大家不要笑我.1.我想知道伍子胥死后被吳王扔進江里,是哪條江?<吳越春秋>和<史記>的記載一個是"投之于江中",一個是"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我記得看過一篇錢塘江的文章(誰寫的忘了,是個名家)說飄著伍子胥的英魂,錢塘江的走向我不清楚,吳縣是不是臨長江?2.伍子胥的那把"七星龍淵"劍名列中國古代十大名劍,漁丈人肯定是死在此劍下了,伍子胥自刎時用的也是這把劍嗎?以及這把劍什么樣?最好有圖片.
熱心網友
1《史記 伍子胥列傳》注:◇集解張晏曰:“胥山在太湖邊,去江不遠百里,故云江上。”。”□正義吳地記云:“胥山,太湖邊胥湖東岸山,西臨胥湖,山有古丞胥二王廟。”從地圖上看,太湖距長江不止百里。上面有一位朋友說錢塘江經達太湖,所以推測是錢塘江。另《東周列國志》中,蔡元放的評價也說“江”是錢塘江。但《史記》中又有注說“按:其廟不干子胥事,太史誤矣,張注又非。”不知張注“非”在何處。看了上面各位的回答,越來越糊涂了。2《史記》中說:乃使使賜伍子胥屬鏤之劍,曰:“子以此死。”可見伍子胥自刎時用的是“屬鏤”之劍,而非“七星龍淵”
熱心網友
各位學長、圣人在上:我拿著幾本歷史地圖集看了半天,也沒看出個眉目。倒是發現,吳子胥是怎么死的還有幾說。按史籍記載的先后次序。1、《左傳》:“使賜之屬鏤以死”。還沒說投江。2、《國語》始言“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鴟夷,而投之於江”。晚一點的記載,就有江水。3、賈誼《新書·耳痹篇》:“伍子胥見事之不可為也,何籠而自投水”,則漢代記載又以為他是投水自殺。4、《論衡》卷四:“吳王夫差殺伍子胥,煮之於鑊,乃以鴟夷橐投之於江。子胥恚恨,驅水為濤,以溺殺人。今時會稽丹徒大江,錢唐浙江,皆立子胥之廟。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可憐,被煮成肉醬丟到江中。為了撫平亡靈的憤怒,各地都沿自己的水道立廟。這或許可以解釋到處都有吳子胥傳說,及祭奠活動吧。不一定立廟處,就是投江處。《論衡校釋》里引的一段話很重要,材料如下,請各位自己分析。《史記》本傳(指吳子胥傳):“吳人憐之,立祠於江上。”《(史記)正義》引《吳地記》:“越軍於蘇州東南三十里三江口,又向下三里,臨江北岸立壇,殺白馬祭子胥,杯動酒盡,後人因立廟於此江上。今其側有浦,名上壇浦。至晉會稽太守麋豹,移廟吳廓東門內道南,今廟見在。”《輿地記》:夫差殺子胥,後悔之,與群臣臨江作壇,創設祭奠,百姓因以立廟。”汪中《述學·廣陵曲江》證:“越之北,至今之石門浙江,非吳地。吳、越交兵凡三十二年,內、外傳所謂江,并吳江也。吳殺子胥,投其尸於江,亦吳江也。吳投子胥之尸,豈有舍其本國南竟五十里之吳江,乃入鄰國三百余里投之浙江哉?此文謂大江、浙江之祭子胥,乃在東漢之世。”大意是,吳子胥被扔進了吳江。吳江在哪里,我看了半天歷史地圖也沒發現,還請姑蘇學長校正了。我實在暈的要命,各位自看吧。。
熱心網友
不知道
熱心網友
蘇州建城已近2520年,2500年以來城址未變,2500年來無重大災難性地質,氣象影響。蘇州地區物產豐富,農業生產水平歷來居全國之首,有此依托,蘇州人才輩出,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中,蘇州是以江南文化中心而被人所知。南京夫子廟有清代的狀元記錄,狀元人數,以江蘇為首,而其中大部為蘇州人氏。而這一切,蘇州的百姓都把他歸功于蘇州城的總設計師,當年的外來人員---伍子胥。統治者的昏庸,使一代良相抱恨而終。而蘇州的百姓為了紀念英靈,把蘇州賴以生存的水源口,稱作胥口,進城的水道稱胥江,途經之山稱胥山,水道進城入口稱胥門。(這使我想起了中山碼頭,中山路,中山陵)并建祠立廟,歷代祭祀不衰。伍子胥的故事,代代相傳。有‘浮之江中,吳人憐之,’一說,應是胥江。伍子胥創建了蘇州城,蘇州人世代不忘伍子胥,這就是蘇州!
熱心網友
我看過這方面的報導.具體的也記不太清楚了.只記得他死后.尸體要過的地方.當地老百姓都以"胥"字改名了.如"胥山""胥江""胥縣"什么的.你查一個網站.應該不難找的.
熱心網友
可能長江,因為蘇州當時應算吳國首都,不大可能跑道杭州去自殺,至于錢塘江之說,可能是好事者哀之而添之
熱心網友
呵呵呵,吳縣不靠長江,但那是伍子胥長期帶兵駐扎訓練的地方,蘇州的胥門、胥江胥山都與伍子胥這位吳國名相有著密切關系。 東漢邯鄲淳在《曹娥碑》上說,每年農歷五月五日,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濤而上,迎接“伍君”,這里的“伍君”便是伍子胥。所以有人說伍子胥是扔進了錢塘江,但此說不可信,一則東漢距春秋也久矣,二則連長江都費事,還會跑到浙江去? 我在蘇州博物館查到的記載是:夫差于公元前484年賜伍子胥自刎,并將其尸投之于江,其尸沿江漂浮至如今的胥口,胥口人民打撈起來埋葬,為永遠紀念這位吳國忠臣,不僅將他們生活的土地更名為胥口,還相繼建起了子胥墓和胥王廟。 這里問題又來了,關鍵是浙江也有胥口,在浙江錢塘江邊建德市,那里民間仍流傳著許多關于伍子胥的傳說,如傳說他在建德的一個山洞內得到了天書,因而獲得了超人的膽魄和智慧。建德還有許多流傳至今的地名都與伍子胥有關:胥嶺、胥村、胥溪、胥口、胥口江等,舊時沿70里胥溪還有四座祭祀伍子胥的英烈廟。那里的老百姓還傳說伍子胥死后,天帝憐他忠心?s遭冤死,便封他?榍兩某鄙瘛=先嗣瘢??伍子胥的冤屈,在每年五月五日他尸首投入江中的日子,都要劃船迎接潮神。又一說這天乃是八月十八,從此錢塘江就有了波濤滾滾的大潮,伍子胥乘著素色白車隨潮而來,成了潮神。 所以很是糟糕,你隨便問個問題就折騰了我半天,今晚又要夢見伍子胥了…… 。
熱心網友
古代的江專指長江
熱心網友
一、古人所指江,通常為長江。二、但:1、從地理上講,從蘇州(吳縣)扔到長江太費事,吳王似乎不肯。2、長江太寬,浮之江中不能被百姓所見,更無法立祠。3、胥山在今吳縣(現并入蘇州市)境內,山旁為閭江。由此推測伍子胥死后浮于閭江。三、吳縣(蘇州市)在太湖北岸,再向北經過常熟、或太倉、或張家港,即到長江,約4-60公里。四、錢塘江發源于安徽黃山、浙江西部,上游叫新安江,過千島湖后改叫富春江,到杭州境內稱錢塘江,與當時錢王射潮筑堤有關。錢塘江自西向東走向。北岸為杭州市區,再向北依次為:余杭(現杭州郊區)、海寧、桐縣、嘉興或湖州、太湖、蘇州。
熱心網友
雪孩子,這還知道得少嗎?我連伍子胥是誰都不知道,賣什么的?是《文昭關》里“過了一天又一天。。。”那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