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和飛機性能的不斷提高,飛機的操縱系統也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操縱桿系和鋼索已被電線所取代,飛行員操縱飛機依靠裝在駕駛桿處的傳感器將桿力或桿位移轉換成電信號,通過電線傳到舵機以驅動控制面偏轉,達到操縱飛機的目的,這就是電傳操縱系統。 電傳操縱系統不單是用電線代替操縱桿系就可以了,它還具有計算機,計算機接收飛行員的控制輸入以及傳感器測得的飛機狀態反饋信號來計算對舵機的指令。正因為在飛行操縱系統中引入了計算機和反饋信號,使系統性能產生了質的飛躍,因而電傳操縱系統稱為電傳飛行控制系統似乎更為合適。 電傳飛行控制系統不僅重量輕,操縱中沒有因摩擦引起的滯后,可減少維修量,而且還可以通過放寬靜穩定性(可提高機動性,減小配平阻力)、陣風減載、機動載荷控制、機翼和機身結構振型的阻尼及顫振抑制等主動控制技術提高飛機的性能。 最早采用電傳飛行控制系統的飛機是美國的F-16A/B,當時因數字計算機技術還未發展到一定水平,因而采用了模擬式電傳系統,為保證安全可靠采用了四余度結構。但因模擬系統的計算能力有限,使飛機性能受到一定的限制。故美國后來的F-16C/D和國外新研制的一些飛機都采用了性能更好的數字式電傳系統。 電傳飛行控制系統的試飛至關重要,電傳飛行控制系統雖然具有很好的性能,但由于它是一種高增益系統,與普通飛行操縱系統有著本質的不同,容易由于其本身的變化或外界條件的改變突然產生飛行員誘發振蕩。因此在設計時不能片面追求操縱性能,更要注意使它不易產生飛行員誘發振蕩。對電傳飛行控制系統必須進行徹底模擬和分析,找出一切隱患。電傳飛行控制律在變穩飛機上試飛是發現飛行員誘發振蕩的重要手段。美國在F-22出廠前一年多就對其電傳飛行控制律在F-16變穩飛機上進行試飛。 目前,電傳飛行控制系統正在向自適應飛行控制系統的方向發展。美國早在60年代初就對自適應飛行控制系統作了試飛,以后在不斷進行研究和試驗,但始終沒有在生產型飛機上使用過,究其原因可能是性能還不夠完善。 但未來隨著馬赫數高達6~8的高超音速飛機的到來,以及為減小阻力和提高隱身特性的無尾飛機的出現,飛機的氣動特性變化范圍很大,用常規飛行控制方法很難勝任,必須采用自適應控制。而且,軍用機在作戰中部分控制面被打壞或民用機個別控制面因故障而不能工作,這時也需要自適應控制系統自動診斷故障并進行重構。新一代的自適應飛控系統由于計算工作量很大,將采用并行處理和神經網絡技術,并將采用光纖來傳輸大量數據,由電傳飛行控制系統發展成光傳飛行控制系統。
熱心網友
google吧
熱心網友
飛機的一種操縱方式吧,飛機是用電腦控制的,機翼,尾翼等空氣面是用電信號控制傳輸的吧,不知道對不對,可能回答得很牽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