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各位高手指點,我是一名才入行的記者,一直苦于找不到好的新聞線索,我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新聞敏感呢?我很熱愛記者這個行業,很希望每天過的忙碌些,充實些!但由于是一名新人,還沒有一個廣泛的新聞線索來源,我怎樣才能盡快成長起來呢?做記者老這么閑著怎么行呢?
熱心網友
我來回答一下新聞敏感是諸種能力的綜合體,它包括分析能力、預測能力、判斷能力、聯想能力。其中聯想能力是新聞敏感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能力,凡是新聞敏感較強的記者往往聯想能力也比較強,都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由此及彼,不斷發現新問題,挖掘新思想,寫出好新聞。 因此記者要提高自己的新聞敏感,必須要進行信息積累,要有豐富的社會生活,形成豐富的社會印象,等到這種社會印象積累深化到一定程度時,偶然遇到某一個強度更大的信息的觸動,記者就會對這些感性的社會印象產生理性的認識,引起新聞敏感的觸發,從而驀然領悟,茅塞頓開。社會判斷是在社會知覺和社會印象的基礎上形成的對認知客體的評價和推論,是記者下決心將所選擇的事實轉化為新聞報道的前提。只有當新聞報道被受眾承認并且產生較強烈的社會反響時,人們才會肯定記者具有較高的新聞敏感。在記者的社會認知過程中,社會判斷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過程,在記者的新聞敏感形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通過對新聞事實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從而提供給記者對新聞事實的本質特征和存在意義的理解,預測和判斷新聞事實在什么條件下可能發生。 就新聞工作而言,新聞事實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新聞價值,而且這一價值又必須能夠符合記者的主體欲求和價值標準。只有這樣才能激起記者的新聞敏感,并對其作出價值評判,進而進行采訪報道。也正因為這樣,有時同一新聞事實,由于記者的價值評判標準不一,從而獲得不同的對待。有的對之眼前一亮,靈感頓發,有的則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記者必須具備較強的判斷力。這種判斷力是新聞敏感中最典型的能力,它要求記者能在對事物分析的基礎上敏感地抓住一些現象特征,迅速判定新聞事實的性質、關系及其報道價值。新聞敏感強的記者一般都具有很強的判斷力。在新聞工作中要具備新聞敏感不僅要求記者通過社會判斷的推論這一認知過程作出正確的結論外,還應通過社會判斷具有預見性這一特點,能在對事物過去和現在正確而又深刻的認識基礎上,揭示客觀事物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并且能把握其未來。這種預見性表現在新聞敏感中就是記者要具有很強的預測能力,能夠預見到可能產生新聞的"生長點"?容易發生新聞的地方和"臨產狀態"?容易誕生新聞事實的時刻或狀態。記者的社會判斷預見性越強,其新聞敏感也就越強。一、要注意培養自己較強的注意力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尤其是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轉化,是養成新聞敏感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新聞敏感的養成,是記者對各種有關事物進行注意的結果。綜合素質較高的記者,不論是旅游、開會、談話、走路、聽廣播、看電視……都有著高度的新聞警覺,腦子像雷達天線一樣,不停地轉動,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切信息都逃不脫他的眼睛,就像漁翁散開大網一樣,無“大魚”時一切如過眼煙云,有“大魚”則網住不放,立即調節無意注意轉變為有意注意。可見,無意注意是通訊員新聞敏感的起點和基礎。沒有這一步,一切便無從談起,有意注意是有預定目的、必要時還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記者對有預定新聞線索的采訪,需要集中意志,克服困難和排除干擾,達到一定的目的,這便是記者有意注意的體現。這就像打仗一樣,攻擊目標選定之后,便集中兵力加以攻克。可見,有意注意是新聞敏感的中心環節。但是一個記者新聞敏感素質如何,主要表現在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事物新聞價值判斷的精確程度。如果轉化為有意注意之后,花了時間和精力,卻證明新聞價值不大,不值得報道就失敗了,證明這個記者的新聞敏感素質不高。所謂轉化速度,就是對一個事物由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所花的時間。新聞敏感的學問,主要表現在這個轉化。不該轉的卻草率轉了,表現為“神經過敏”,結果是勞而無功;該轉的沒有轉,會漏掉新聞,表現為麻木遲頓,是失職的行為,該轉的見事遲、反應慢,也是新聞敏感素質差的表現。二、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新聞業務素質 具備了抓住新聞的意識,還要具備把握新聞的素質。一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經驗告訴我們,好的新聞作品,是記者高水平的知識素養的產物,知識是珍貴寶石的結晶,新聞則是寶石放出的光輝,如果可以把記者的作品比作流,那么知識的儲備便是源,寫作技巧只是媒介罷了,如果知識貧乏,寫作技巧再高也只能算是個文字匠。“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知識包括基礎知識,專業知識,一般知識,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基礎知識,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他們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無論什么時候不會過時,只有學習好、把握好、理解好,我們才能胸懷全局,高屋建瓴,從微觀思維走向宏觀思維,把紛繁復雜的客觀事物放在時空大背景下,放在全縣、全地區、全省、全國的大局之下,迅速而準確地掂量出各種采訪線索的新聞價值,不但能抓住一般性的、重要的、重大的新聞,而且能夠區分出輕重緩急,把新聞的采訪和寫作安排得井然有序,步步深入。其次是要善于培養自己的科學思維能力。記者在采訪中首先要發現新聞線索,接著要挖掘到有用的新聞素材,然后對材料進行認識分辯、選擇、使用,在這一大堆材料里,什么是最精貴的,哪些是社會需要的,哪些是反映本質的,怎么報道才能在社會上獲得最佳效果,解決這些矛盾,就需要我們的科學思維能力,如果沒有這個本領或本領不夠強,不善于對各種情況做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不善于進行聯想,對比分析,綜合概括,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那就會:第一,可能心里茫茫然,不知道什么是社會上最需要的新聞;第二,可能找不到有價值的新聞素材;第三,可能采集到了一大堆材料,卻消化不了駕馭不了,做不出正確的判斷,寫成的稿子或者是主題老是一般化,或者是寫成材料的堆砌,講眾說周知的道理,提人們所共知的問題,寫一些正確的廢話。而作為一名科學思維能力強的記者能善于理論聯系實際,能對現象進行深入的思考,判斷是非,抓住要害解決問題,對一些思想、一些經驗、一些典型在萌芽時就會感覺到它們是有前途的,有生命力的,會早下手做準備,早動手進行采訪和報道,相反對一些思想、一些經驗、一些典型,也會感覺到它們已經沒有多少生命力了,會在別人還熱熱鬧鬧報道的時候就放棄它們,要有較強的科學思維能力,就要學習好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清事物發展規律,把握事物主要矛盾,運用理論指導我們新聞寫作工作。其三是要具有一定的寫作基礎知識。我們的記者努力提高自己這樣一種能力,復雜的事情能說得簡單,抽象的事情能說得形象,枯燥的事情能說得有勁,使行文流暢,讓讀者看個明白。想要提高文字水平,一定要多看、多想、多寫,別無他法。三、要善于發現收集積累信息,搞好新聞儲備 信息是記者的第一生命線。因為客觀情況是報道的基礎,我們通訊員是憑情況而采寫新聞的,不掌握新近發生的情況,我們就寫不出新聞來,況且,我們精力有限,所以我們要善于積累發現信息。獲取信息的源泉,一是在處理日常事務、檢查總結,工作中發現信息;二是從上級下發的文件、材料中提取信息;三是參加會議聽報告,從領導的講話中發現信息;四是在同事們身上獲取信息。總之,只要條件允許,什么都可以看一看,聽一聽,做個“每事問”,“寧可我不用,不可我不知”。有的信息是為了當前報道而收集的,有的是考慮到將來報道中可能有用而收儲的,有的則是為了自己認識某個問題而采擷的,同時我們吸收信息一定還要注意連續性,不斷更新消化,要多思考,多研究,多熟悉,多探索,把自己肚里的東西變成有益于自己的營養品,成為“富”記者,只有手中儲備了許多采寫的典型題目、素材和線索,才會在報道時機氣候一到時,多寫新聞,寫出好新聞。隨著社會信息的不斷增加,以至于信息環境化,環境信息化,這勢必要求記者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社會認知水平和社會認知能力,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對信息的選擇、組合能力,對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的預見和判斷能力,從而形成較強的新聞敏感,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新聞事業中有所作為。 。
熱心網友
堅持看新聞,在上下班的路上注意發掘線索。
熱心網友
說實話啊,我還是剛邁入大學的學生啊,不懂那么多,但我覺得為理想而奮斗是幸福的.只要你堅持一定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