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到少林去問和尚!!!!!

熱心網友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這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這就是氣功。

熱心網友

不只是一種心理活動的調節。我的專業是化學,西方的純粹的自然科學。我認為氣功長期練習會產生一些現在無法解釋的生理現象,例如最常見的經絡,練習系統練習之后可以自己明確地感知到其流動。其線路十分有規律,就如  中描述的一樣。未長期系統練習的人又無法感知和觀察到這種現象。例如最常見的經絡常常被(司馬南)解釋為是古人觀察到的血管。自然科學的學者不想解釋這種現象,因為其長期被認為是“迷信”或不好的非科學的。所以這種現象長期無法合理解釋。未被解釋的現象往往有研究價值。但沒有氣功師精通西方醫學、生物、化學物理等自然科學(大多數在民間),也沒有自然科學的學者長期系統的練習過氣功(有一兩個被騙子騙過的、自己沒有學習過氣功)。

熱心網友

兩千年前成書的中醫最早最權威的經典著《黃帝內經》中有這樣一段話:“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生則殃。”這段話清楚地表明:心理健康,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才協調,按照這種規律養生才能長壽;心理不健康,則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就紊亂,按照這種規律養生必生病變。通過這段論述,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古人非常重視心理在養生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氣功恰恰是對這一理論具體應用和實踐的學科。《黃帝內經》中有一段當今氣功領域公認的關于氣功的論述是這樣寫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段話說,當一個人的意識進入到一種非常寧靜非常愉悅的虛無狀態時,全身各系統的生理功能會隨之變得協調。長期堅持這種排除雜念放松心理緊張的鍛煉,就會增強機體免疫抗病能力,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由此可見,氣功是一項通過自我心理調整促使自身生理功能協調的鍛煉方法。《黃帝內經》中其它論述氣功的條目還有諸如“精神內守”、“獨立守神”、“傳精神”、“通神明”、“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凈神不亂思”、“占神往來”、“專意一神”、“必一其神”、“御精神,收魂魄”、“精神專直”、“心和調”、“安心定氣”等這么多專一內容的練功要求,清楚地證明了“調神”(心理調整)才是氣功的本質特征。古人不僅理論上如此論述,在創編功法時也緊緊地聯系著心理調整的核心,達到了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統一。以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的一段記載為例:“閉目存思,想見空中太和元氣,如紫云成蓋,五色分明,下入毛際,漸漸入頂,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腦,漸漸下入腹中,四肢五臟皆受其潤,如水滲入地,若徹,則覺腹中有聲,汩汩然,意專思存,不得外援,斯須,則自達于涌泉。”懂得心理學知識的人從這段論述中可清楚地看出,這一練功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圍繞著自我暗示核心,聚精匯神地自我想象、自我注意、自我感知的自我心理調節過程。這一過程中“想見”的“太和元氣”及其運行途徑,也完全是以自我想象的內容進行自我暗示的結果。通過這種想象,擯除雜念,忘卻煩惱,將自己帶入一個令自己心曠神怡的意境中,形成一種美好的心理情緒狀態,亦即氣功入靜狀態。入靜,是氣功鍛煉本身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氣功區別于其它健身方法的重要特點。入靜是練功者通過采用集中注意力方法排除思想雜念,使意識從普通清醒狀態逐漸過渡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狀態。此時,大腦除自知自己是在練氣功這一點上保持清醒外,其它部位都處于一種主動性的休息抑制狀態。氣功術語稱之“一念代萬念”。心理學將處于清醒與睡眠之間的意識狀態稱為催眠狀態。氣功入靜狀態在實質上屬于催眠狀態。在形式上稍有區別的是氣功造成的催眠使用的是帶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手段。大量實驗室研究及臨床觀察結果表明,處于入靜狀態時,主觀上練功人會感到全身舒適、心情愉快、心胸開闊。這種美好情緒狀態,使心理緊張得以充分放松。客觀上,可以檢測到這種良性精神狀態會直接影響神經內分泌的功能活動,進而影響全身各系統的生理功能向著協調有序化的方向發展。長期堅持氣功鍛煉,進一步可使諸如炎癥、潰瘍等實質病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修復。這種通過自我心理調整來協調自身生理功能進而影響形態實質的過程,就是氣功發揮作用的主要機制。當然,也是氣功具有消除心身疲勞、增強免疫能力健身防病,以及治療心身疾病作用之所在。綜上可見,氣功不是練“氣”的。如果用中醫術語可將氣功定義為:通過調神來協調氣機,達到平衡陰陽、防治疾病目的的鍛煉方法。如果用現代科學語言可將氣功定義為:氣功是使用自我暗示的方法,使意識進入自我催眠(入靜)狀態,通過良性的心理調整,使體內各系統生理功能趨向協調,甚至使病變的形態實質得以修復,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類自我心身鍛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