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不知道你的孩子有多大,吃的哪一階段的奶粉。 不論是普通牛乳或配方乳,所能利用的鈣都能達到150~200mg/日。6到12個月的嬰兒需要的鈣量為400~600mg/日, 1~10歲兒童每天補充800mg鈣是足夠了,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對6~10歲兒童攝取鈣超過800mg,可能更能加速骨骼的生長。此外,缺乏鈣還能延遲牙齒琺瑯質的成長和加速齲齒的生成。 建議多進行食補,并且在補鈣的同時,不要忽略進行戶外活動、日曬以促進體內維D的生成。含鈣豐富的食物有以下幾類供選用: 奶類全脂奶粉:鈣含量為1030毫克/100克;奶酪:590毫克/100克;牛奶:120毫克/100克。 豆制品大豆:367毫克/100克;北豆腐:777毫克/100克;南豆腐:240毫克/100克。 海產品 魚粉:7705毫克/100克;魚松:3970毫克/100克;蝦皮:2000毫克/100克;蝦米:882毫克/100克;海帶:348毫克/100克;海參:285毫克/100克;紫菜:264毫克/100克;熟魚干:257毫克/100克。 其它 芝麻醬:870毫克/100克;茶葉:325毫克/100克;金針菜:301毫克/100克;木耳:247毫克/100克;西瓜籽:237毫克/100克;南瓜籽(炒):235毫克/100克;芹菜:187毫克/100克;花生仁:119毫克/100克。2000年出版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所提供的數值如下:年齡組(歲)鈣攝入量(毫克/日)0~0。5歲 3000。5~1歲 4001~4歲 6004~7歲 8007~成人 800補鈣三計一生之計在嬰幼兒期 雖說從小到老都不可缺鈣,但是嬰幼兒時期缺鈣對健康的影響最大,也是最長遠的。其一:嬰幼兒對鈣的需要更為急迫。嬰幼兒體內的鈣,每隔1~2年要全部更新一次,而成人體內的鈣更新一次需10~12年。其二:嬰幼兒時期缺鈣,對身高的影響很大。假設一個成年人的身高為165厘米,除去50厘米是在媽媽子宮內成長的,后天共長高115厘米。這115厘米中的1/3(36。6厘米)是在2歲以前生長的。其三:從牙齒的發育來看,2歲半時,20顆乳牙就出齊了,恒牙的牙胚也埋伏在下面開始鈣化。缺鈣,乳牙,恒牙的牙釉質發育不良,易發生齲齒。從小沒有健康的牙齒,何來健康的體質。所以,補鈣一生之計在嬰幼兒時期。一年之計在春、秋 有那么句話:寶寶冬天生,春天防抽風,這里所說的"抽風"就是"嬰兒手足搐搦癥"原因之一是體內血鈣水平太低引起的"無燒抽風"這是為什么呢?出生在寒冷冬季的孩子,大多是隔著玻璃曬太陽,紫外線被玻璃擋住了。缺少紫外線的照射,寶寶皮膚合成的維生素D減少,體內鈣的吸收相應不足,機體通過減少鈣的利用,使血鈣水平的維持在標準之上。春風送暖時,寶寶猛地接觸大量陽光,體內維生素D猛增,血鈣被大量運送到骨骼中去,致使血鈣水平猛跌,就會出現抽風。 應對上策是:冬天千萬別放過任何一個晴朗無風的好日子,露出寶寶的小臉和小手,帶上寶寶在戶外多曬會兒太陽。春天,注意逐漸延長寶寶的戶外活動時間,別曬猛了,而且要保證攝入足夠的鈣。生后得不到母乳喂養的嬰兒,滿月以后可以服魚肝油,以促進牛奶中鈣的吸收和利用。魚肝油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D,要注意用量。濃縮魚肝油每天2~3滴就夠了,注意不是2~3"下子",吸一滿管就是20滴左右,魚肝油吃得太多會引起中毒,切勿認為"魚肝油是補品,多多益善。" 還有這么一句話"幼兒度苦夏,秋涼把鈣加"。夏天寶寶出汗多,從汗液中丟失不少的鈣,上天熱食欲差,攝入的鈣少。秋天秋高氣爽,溫度適宜,應多帶寶寶外出曬太陽,同時多補充含鈣豐富的食物,使體內的維生素D和鈣多儲存一點兒,待冬天來臨,就可派上大用場了。一日之計在奶、豆 人們習慣于把奶稱為"嬰兒飯",寶寶一旦能上桌吃飯就不再給寶寶喝奶了,其實這樣是不對的。營養學家指出,一生不要斷奶,因為奶及奶制品不僅含鈣豐富,而且鈣的吸收和利用率高,收益大。大豆及豆制品同樣含鈣豐富,小魚,小蝦制成的帶骨帶皮吃的香酥小菜,花生醬,芝麻醬等配著主食一起吃,也都是極好的鈣源。 再加上麻醬花卷、淋在面包上的花生醬,這一日所需的鈣就足夠了。寶寶上桌吃飯后,還應當每天喝奶,寶寶的碗里有豆又有菜,花生醬,芝麻醬、小魚,小蝦等富含鈣的食品,只要精心安排好寶寶每一天的飲食,讓寶寶多吃含鈣豐富的食物,一日三餐就能滿足寶寶每天成長所需的鈣。。
熱心網友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應該在出生之后半個月到一個月再開始補鈣。其實這種觀點是不科學的。因為胎兒出生之后臍帶被剪斷,母體與胎兒之間的營養通道也就此中斷了,可小兒的生長發育仍在繼續,因而每一天都缺少不了對鈣的需求,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在出生后第三天就要開始補鈣,一直要補到小兒能夠吃與成人一樣的普通食物為止。 我們知道,嬰兒的營養主要來自乳類,而母乳是最理想的嬰兒食品。每100毫升母乳中含鈣34毫克,含磷15毫克,兩者之比為2。4:1,這種比例最適合嬰兒腸壁對鈣的吸收。所以母乳喂養的嬰兒較少發生缺鈣或者佝僂病。相反,每100毫升牛乳中含鈣120毫克,含磷93毫克,從鈣磷的絕對值來看,牛乳中的鈣磷量確實比母乳多,但是牛乳中的鈣磷比例為1。2:1,這種比例是不符合嬰兒的生理需求的,也不利于腸壁對鈣的吸收。臨床觀察也證實,牛乳喂養的嬰兒容易發生缺鈣或者佝僂病。有時候雖然父母給小兒吃了不少鈣劑,但是小兒缺鈣的表現還是很明顯,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正確掌握補鈣的方法。那么,給小兒補鈣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問題呢? ★鈣劑不能與植物性的食物同吃——植物性的食物中多數含有草酸鹽、碳酸鹽、磷酸鹽等鹽類,它們可以和鈣相結合生成多聚體而沉淀,從而妨礙鈣劑的吸收,所以豆腐和豆制品不宜與蔬菜一起烹制。 ★鈣劑不可與油脂類食物同吃——油脂分解之后生成的脂肪酸與鈣相結合形成奶塊,這種奶塊不容易被腸道吸收,最終隨大便排出了體外。 ★補鈣的時間應適當掌握——由于奶制品當中的脂肪酸影響鈣劑的吸收,因此補鈣最好安排在兩次喂奶之間。 ★補鈣應注意的適當劑量——通常2歲以下的小兒每天需要400—600毫克,3—12歲每天需要800—1000毫克。按照正常的飲食,兒童每天從食物中攝取的鈣劑只有需要量的三分之二,所以每天必須再額外補鈣,以填補欠缺的三分之一的鈣劑。此外,人體內有一系列調節機制可以控制鈣劑的攝入量,如果體內鈣劑充足,腸道吸收鈣劑就會少一些,反之就會多一些,多余的鈣也會通過大小便排出體外。所以鈣劑口服過多也不會發生中毒,父母盡可以放心地讓小兒服用。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鈣劑的吸收必須有維生素D的參與,如果體內缺乏維生素D,腸道吸收鈣劑的活動就會大打折扣了。如果鈣吸收良好,磷的吸收也就同時增加了,并在生長的骨骼部位形成鈣磷的沉積,使新骨不斷生長壯大。臨床上使用最普遍的維生素D制劑就是魚肝油,如果在補鈣的同時不補充魚肝油的話,平時小兒又不曬太陽,就會發生維生素D缺乏病而導致佝僂病。維生素D的預防劑量為每天400個國際單位,不可過量,否則會引起中毒。 另外,學齡兒童也同樣需要補充鈣劑,但不是服藥,而是通過一日三餐的食物補給。食物當中鈣的來源很多,例如乳類、乳制品、藕粉、綠葉蔬菜、根莖類的植物、黃豆等等,尤其是豆腐和豆漿,經常食用,鈣劑就不會缺乏了。。
熱心網友
寶寶幾個月了啊?說詳細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