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的朝代設丞相,有的朝代設宰相。其職權有什么區別。有同設丞相和宰相的朝代嗎。
熱心網友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漢朝與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為副職。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臺長官的手中。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執政。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魏晉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仆射或將軍。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唐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宋朝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政和時,改左仆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仆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干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后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后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清沿明制,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閑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熱心網友
兩者沒有什么區別,都是輔佐皇帝的第一大臣,最高行政長官.我國歷史上沒有同設丞相和宰相的朝代. 如同皇帝之前叫大王,之后有叫總統\主席之類的,丞相\宰相后來也有叫中堂\總理\行政院長等等的.
熱心網友
同意第一位的說法。
熱心網友
沒區別
熱心網友
一個官職的不同叫法
熱心網友
時代不同,叫法不同呀就象在美國叫總統,在中國叫主席一樣呀
熱心網友
Different time .
熱心網友
其實就是一回事
熱心網友
“宰相”是職稱,“丞相”是官稱。 在中國古代政治體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連結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環節. 在史書中,黃帝至西周這一時期已有宰相名稱如“相”、“百揆”、“宰”的記載。這些職位實際已有輔助君王處理政務的職責,但尚未作為正式官稱,所以也還談不上建立宰相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適應這種政治體制變化的需要,已普遍設立相職,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春秋時期,以世卿、世大夫執政,當時所稱的相,逐漸成為一個固定官名。到了戰國,世卿制度被打破,相職在諸侯國內普遍設置。丞相作為官稱,始于秦國,后來也被他國采用。由于春秋戰國時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實行,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對政治制度進行改革時,便確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使之成為正式官制。秦朝的宰相仍沿襲統一前的叫法,稱“丞相”。秦朝開始實行一相制,也曾置左右丞相。
熱心網友
收藏!
熱心網友
左右之分,歷代叫法不同,差不多大小,如果沿襲到今天好像相當于總理吧!反正是最高行政長官的意思。
熱心網友
其實大同小異,丞相是由宰相演變邇來的;到后來由于所謂的奸臣出現,就又把職權分出一部分---兵權,丞相擁有兵權,宰相是文官之首.我記得有一個朝代同時擁有這兩個職位,一時想不起來了.基本上屬于平權職位.
熱心網友
沒區別
熱心網友
一個是丞相一個是宰相,字面上不同,意思應該一樣吧
熱心網友
差不多
熱心網友
既來了,我也胡說一下吧,就是說在古代沒有豬,人們吃大象的肉,那個時代屠夫主要是殺象,沒有幾個能殺得了大象,皇上就封這個屠夫為宰相,這個宰相到了宮里很少在殺象了,有找了一個以帶替自己的位置,而他卻找了個秤來稱大象的重量,就叫丞相,到后來就有了左宰相右丞相了。 瞎編的如有雷同那是巧合。
熱心網友
書中常這樣寫,陸地的官職叫宰相,水中的官職叫丞相
熱心網友
這只是不同朝代的不同叫法,級別和權力沒有什么不同。
熱心網友
可能是這樣的:宰相是級別 丞相是官名
熱心網友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員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只有遼代以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為副職。漢武帝時,起用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臺長官的手中。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執政。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魏晉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仆射或將軍。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 唐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神宗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兆谡蜁r,改左仆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仆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高宗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孝宗乾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不常設,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 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后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后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沿明制,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閑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故常改變其名稱權責,方便皇帝施政。
熱心網友
樓上說的很詳細,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