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1。歷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歡把菊花作為歌詠描繪的對象,形成了獨特的菊文化。古畫里就有“梅、蘭、菊、竹”四條屏。不少詩詞把菊花人格化,當作安于貧窮、不慕榮華、有骨氣的人的象征。“黃花晚節香”,就是古人用菊象征人的品質的高潔。晉代陶淵明寫了許多菊花詩,贊美“秋菊有佳色”,描繪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令人神往的境界。為寫菊花詩,被后人稱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和歐陽修討論菊花詩的事,也很有意思。據《西清詩話》載,王安石寫了一首《殘菊》詩:“黃昏風雨瞑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歐陽修讀了之后,笑曰:“百花盡落,獨菊枝上枯耳。”又戲曰:“秋英不比春花落,為報詩人仔細看。”王安石回說:“是豈不知《楚辭》‘餐秋菊之落英’,歐陽幾不學之過也。”他們爭論的重點是菊花落與不落。菊花落還是不落呢?其實,這只是品種的不同,雖然大多數菊花品種是不落的,但也有少量品種的菊花是落的,只不過較稀罕罷了。2。 古今吟菊的詩詞歌賦,可謂琳瑯滿目,多姿多彩。有的吟其色,有的贊其姿,有的歌以詠志,有的借景抒懷,美不勝收。在眾多的吟菊詩人中,陶淵明自然獨占鰲頭。 據載,東晉詩人陶淵明,在擔任彭澤縣令時,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解綬還鄉,隱耕田園,一直過著“擊壤以自歡”的生活。勞動之余,他特喜愛菊花,認為菊花品格高尚,不逢迎風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殘菊,也懸掛枝頭,挺然不落,依舊含香吐芳。陶淵明用菊花的清雅倔強,來操守自己的君子之節。他家位于廬山下的栗里村。每到秋來時節,南山坡上,到處綻開野菊,競艷爭芳。他十分欣賞這“秋菊有佳色”,甚至還采摘花瓣,帶回家中釀制菊花酒,常常一個人自斟自飲。“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寫盡自己自由舒適的生活情態。那其中《和郭主簿》一首中寫到: 芳菊開林耀, 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 卓為霜下杰。 詩人高度贊賞“霜下杰”,以這菊花的品格和氣質自勵,后人因陶淵明有此不慕榮利,志存隱逸的品格,尊稱他為靖節先生。 菊迷陶淵明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他在重陽節窮得沒有酒喝,只好在園里摘了大把大把的菊花來吃,這時忽然有朋友王弘送酒來了,這故事就叫“白衣送酒 ”。陶淵明每日每夜都勞作于山間野地,他用斧頭斬去雜草,斬去心中萬般苦悶,這才驚覺,自己原本是南山的兒子,菊花的朋友。他耳不聞是非,于是省氣;口不評是非,于是省心。這才有了《歸園田居》《桃花源記》。3。《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吟菊》詩: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凌霜寫,口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愿,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 4。黃巢的《題菊花》,卻又別有一番風味。 颯颯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 5。宋代重陽詠菊花詞也是汗牛充棟,最著名的莫過于女詞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端老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還有其他一些,上面是比較著名的。。
熱心網友
我國是詩的國度,也是花的國度,自古愛花佳話不勝枚舉,諸如屈滋蘭九畹,陶令采菊東籬,諦仙醉臥花蔭,老杜對花濺淚,林逋子鶴妻梅…… 詩有精品,花有奇葩,“秋來誰為韶華主,總領群芳是菊花”,百花叢中,菊花向以“花中君子”而名揚天下。“家家爭說黃花秀,處處籬邊鋪彩霞”。菊花尤其為那些不趨世俗、節操高尚的志士仁人、遷客騷人所鐘愛。屈原在遭讒被逐后,寫《離騷》以寄志:“朝飲木蘭以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表明了屈原潔身自好、永遠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的品格。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向往大自然,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回歸故園,慨然賦《歸去來辭》:“三徑猶荒,松菊猶存”,“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以菊為友,其樂陶陶。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一出,便被后人譽為“黃花風神”。“黃花秋意足,東望憶淵明”,那菊枝搖曳的籬笆小院,幾乎成了文人雅士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孤高絕俗精神的一種象征。如唐人元稹詩云:“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后更無花。”極妙地道出了詩人賞菊入迷、留連忘返的情景,讓人感悟到了那種特殊的愛菊之情以及對菊花歷盡寒霜而后凋的高潔氣質的贊美。 菊花,那種經風霜而不凋的堅貞品格尤為詩人鐘愛,“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晚節留香,為人稱道。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賦得殘菊》詩中還以新穎的構思,對“香濃晚笑,風勁淺殘香,細葉凋輕翠,園花飛碎黃”的即將凋謝之菊,發出了“還將今歲色,復結后年芳”的感慨,既贊揚了殘菊風姿不減,余香猶在的頑強生命力,又對來年復榮充滿了信心。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自漢初起,人們還每逢九九重陽,同親朋好友或家人一起食菊糖,飲菊酒,將菊花插于鬢角之上,以祈長壽如意,兼以談詩論文或漫話家常,別是一番情趣。魏人鐘會《菊花賦》中道:“何秋菊之奇兮,獨華茂乎凝露。于是季秋初月,九日數并,置酒華堂,高會娛情,百卉雕瘁,芳菊始榮,紛葩曄曄,或黃或青。”極生動地描繪出了秋菊的爭奇斗艷以及九九重陽的喜慶氣氛。鄭谷詩云:“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重陽佳節,秋高氣爽,叢叢秀菊,帶著晶瑩的晨露,散發出縷縷清新淡雅的幽香,怎不令人心曠神怡。而歐陽修卻認為飲酒賞菊乃是人生一快事:“霜林落后山凈山,野菊開時酒正濃”、“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詠盡秋日佳趣。 同是詠菊,我們卻從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的詩里體味到了另一種意境和藝術風格。他深深為菊花“蕊寒香冷蝶難來”而惋惜、而不平,由此發出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的感慨。而另一首詠菊詩則更加激越、豪壯:“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在這位古代英雄的心中眼里,滿城凌寒傲霜的菊花,就是千千萬萬身披盔甲的農民起義軍戰士,散發出陣陣濃郁的戰斗芳香,豪邁粗獷,占盡秋光,展示了農民起義軍攻占長安、扭轉乾坤的勝利景象。這兩首詩將賞菊與推翻封建王朝的遠大抱負連在一起,感情豪邁,想象新奇,意境瑰麗,可謂前無古人。 為抗金南征北戰的南宋民族英雄岳飛,在戎馬倥傯之際不忘賞菊,在一個月朗星稀的秋夜,策馬去池州翠微事賞菊,寫下《池州翠微享》動人詩篇。以后,人們把岳飛觀賞過的大貢菊命名為‘帥旗”,至今在菊花品種中獨樹一幟,號稱“菊中之王”。 而借菊寄情的詩歌,最著名的莫過于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醉花蔭》詞了:“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將纏綿相思怨別之情,通過賞菊詠出,令人回味再三。 “雖無艷色驚群木,卻有清香壓九秋”。秋意漸濃,當你在路旁籬下、田野山崖,看到那在寒風中搖曳吐艷的枝枝黃花,你是否也會被自然界中那弱小而頑強的生命所震撼、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