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和合譯本(Union Version)圣經包括深文理(文言)、淺文理(半文半白)和官話(白話)三種譯本。 1890年5月7日至20日在華基督教傳教士在上海舉行各個宗派都參加的第二次全國會議,決議由新教各宗派聯合組成翻譯班子,以英文修正譯本(English Revised Version)為底本,提出了「圣經唯一,譯本則三」(One Bible in Three Version)的原則,即深文理、淺文理和官話三種譯本,各出一本大家都認同的「和合譯本」,由美華圣經會、大英圣書公會和蘇格蘭圣經會分別按比例承擔費用,會上選出3個執行委員會,各5名委員分頭進行工作。1.深文理和合譯本(Union Wenli Version) 深文理譯本由湛約翰(John Chalmers)、艾約瑟、惠志道(John Wherry)、謝衛樓(Devello Zelotos Shelffield)、沙伯(M。Schaub)負責。1906年出版新約全書。2.淺文理和合譯本(Union Easy Wenli Version) 淺文理譯本由白漢理、包約翰、紀好弼(R。 H。 Graves)、葉道勝(J。Gensauml;hr)和汲約翰(J。 C。 Gibson)負責,1904年出版新約全書。1907年基督教傳入中國百年紀念大會上,傳教士們意識到隨著報刊、雜志和新式教育的改革,淺文理正逐漸成為社會最廣泛使用的語言。后來深文理和淺文理兩個執行委員會合并,選出5人共譯舊約;1919年出版了文理和合譯本新舊約全書,比官話和合譯本的出版遲一個月。3.官話和合譯本(Union Mandarin Version) 官話譯本由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富善(Chauncey Goodrich)、鮑康寧(Federick William Baller)、文書田(George Owen)和魯伊士(Spence Lewis)負責。1906年出版新約,1919年出版圣經全書。官話和合譯本是中國新教沿用至今的圣經版本,其它兩種和合本都已停止使用。之后五十多年,中文也有很大的變化。在這期間,考古學的發現、近代語言學的研究,使圣經學者對圣經原文有更新且更深入的認識,加上近代的版本校勘學有不少發展,也提供了許多在五、六十年前無法得到的寶貴數據,包括更具權威的原文版本。于1972年,華人終負起重譯圣經的工作。 譯經工作,先后共有三十多位神學院院長、教務長、講師,十多位各宗派的監督、教牧、長老和主修中文的弟兄姊妹參與,分別承擔翻譯、咨詢、研究和文字修飾的工作。《圣經新譯本》的新約全書在1976年面世,舊約的部分于1992年也相繼完成。(ZT)所以,差別主要是在語言的使用上。新譯本譯文以現代規范漢語為準,務求令初中甚至小學水平的讀者也能容易明白。舉一個例子:和合本: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新譯本:地是空虛混沌,深淵上一片黑暗。
熱心網友
marlbol 的回答是正確的。這里補充兩點:和合本是在中國用的比較普遍的圣經,最初是由外國在華傳道士負責的,在1919年出版。新譯本是由中國三自愛國委員會負責的,在1992年完成。另,還有一個現代中文譯本,在197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