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東北抗日聯軍的編制,最高領導人是誰?
熱心網友
東北抗日聯軍 創建人——李兆麟 最高領導應該是黨中央。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活動于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人民抗日武裝。1935年駐華日軍發動華北事變,民族危機空前嚴重。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呼吁全國停止內戰,成立國防政府,組織抗日聯軍,一致抗日。當時,中國共產黨滿洲省委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建立反日武裝統一戰線的策略精神,在東北各地已相繼建立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二、三、六軍,東北抗日同盟軍第四軍,東北反日聯軍第五軍等六個軍。1936年2月20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中共黨員楊靖宇等人聯名發表《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宣布將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反日聯合軍、東北抗日同盟軍以及各反日游擊隊,一律改稱東北抗日聯軍,實行統一建 制。從這時起至次年11月,先后改編組成以楊靖宇、王德泰、趙尚志、李延祿、周保中、夏云杰、陳榮久、謝文東(后投敵)、李華堂(后投敵)、汪雅臣、祁致中為軍長的東北抗日聯軍十一個軍,并先后分編為三路軍;以第一、二軍為第一路軍,由楊靖宇任叫司令,以第四、五、七、八、十軍及救世軍、義勇軍各一部為第二路軍,由周保中任總指揮;以第三、六、九、十一軍為第三路軍,由張壽篯(李兆麟)任總指揮。至1937年,抗聯隊伍發展到三萬余人,先后開辟了東南滿、吉東和北滿三大游擊區,對日軍展開了大規模的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日本為鞏固其侵華戰爭的后方基地,調集八個師團和數萬偽軍、警察部隊,采用“部落集團”與“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對抗日聯軍發動了瘋狂的進攻。抗聯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頑強戰斗,戰績卓著,但自身損失也甚為慘重。因此,1940年11月至1941年12月,在蘇聯遠東軍的援助下,第一,第二路軍和第三路軍大部相繼轉移至蘇聯境內,在雙城子(即沃羅什諾夫,今烏蘇里斯克)附近和亞斯克農莊附近建立南、北野營(也稱B、A野營),進行整訓;第三路軍兩支小部隊,在中共北滿書記金策和第三路軍參謀長許亨植領導下,繼續在黑嫩平原開展游擊戰爭。1942年8月1日,進入蘇聯境內的抗聯部隊組成以周保中為旅長、張壽篯(李兆麟)為政治委員(后改任政治副旅長)的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也稱蘇聯遠東方面軍步兵第八十八旅),一面集中整訓,一面陸續派出小部隊,返回祖國東北進行游擊活動。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后,抗日聯軍配合蘇軍大舉反攻,迅速占領了長春、哈爾濱、沈陽、吉林、佳木斯等七十余座大中城市和縣鎮,并在蘇軍配合下,摧毀敵偽勢力,積極維護社會秩序。194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東北抗日聯軍與挺進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全并為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改稱東北民主聯軍。東北抗日聯軍為中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熱心網友
最高領導人是毛.
熱心網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除領導紅軍戰爭外,在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三省后,還領導了東北抗日味車的抗日游擊戰爭。 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興起和失敗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我國南滿鐵路沿線的日本帝國主義軍隊,自行炸毀柳條溝附近一段鐵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并以此為借口,突然向駐沈陽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開始了對我國東北三省的侵略。對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行徑,蔣介石采取了“絕對不抵抗” 的方針,命令駐沈陽和東北地區的10多萬部隊撤到關內,把東北近百萬平方公里富饒國土、3000萬骨肉同胞置于不顧。日本帝國主義以不足2萬人的兵力、短短4個多月的時間就侵占了東北大部分地區,所到之處,奸淫、擄掠、燒殺,無惡不作;在占領區推行“一人犯法,十人負罪”的法西斯統治,規定不準學中國歷史、地理,而必須學日文,接受奴化教育,誘騙人民種植、吸食鴉片,強征青壯年男于充當他們的炮灰,妄圖在文化上、精神上消滅中華民族,使中華民族蒙受奇恥大辱。 具有反侵略傳統的東北人民不甘心當亡國奴。當國民黨軍隊奉命撤出東北時,東北各地各種名義的抗日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便風起云涌地組織起來。這些武裝有的是馬占山、李壯、蘇炳文等拒絕撒退的東北軍組成;有的是由王德林、鄧鐵梅等部分軍隊和群眾武裝組成,有的則由各式各樣的農民游擊隊、自衛隊、紅槍會、大刀會、山林隊等改編而成。東北抗日義勇軍受到全國各界的熱情支持,中共滿洲省委組織周保中、李延祿、于洪仁等一批黨員和愛國青年參加義勇軍的組織工作和宣傳工作,動員鐵路工人罷工,募捐錢財、被服,發動群眾的抗日運動,從各方面支援這些部隊的發展和作戰;設在北平的、由著名人士高崇民、閻主航、杜重遠、馮基平、車向忱等領導的“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多次派人到東北對這些部隊進行聯絡、訓練和改編;張學良也在暗中給予支持,使義勇軍一度發展到30多萬人。義勇軍在人民群眾支援下,在嫩江橋、富拉爾基等地給日軍以重創,在其它地區開展游擊戰,掃“擊日偽軍,1932年一年中就襲擊重要城市30余次,焚毀沈陽、哈爾濱機場,破壞撫順煤礦發電廠,成為我國近代反侵略斗爭中極為壯觀的一幕。 但是,東北抗日義勇軍缺乏明確的政治主張和統一的組織指揮,沒有和廣大群眾密切結合,部隊本身組織渙散、成份復雜,各部隊之間互存戒心,又沒有正確的戰略戰術,這些都嚴重地削弱了義勇軍的戰斗力,加之國民黨政府拒絕援助,致使義勇軍于1933年初大部為敵擊敗,許多領導人或逃或降,鄧鐵梅、苗可秀等英勇犧牲,只有極少數部隊繼續堅持斗爭。 中國共產黨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游擊隊1932年初,中共滿洲省委一面組織支援抗日義勇軍,一面派遣楊靖字、楊林(畢士佛)、童長榮、王德泰等一批領導干部,深入黨和群眾基礎比較好的南滿、東滿、北滿地區,發動各族人民組建由共產黨領導的抗口游擊隊。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先后在盤石、海龍地區建立南滿游擊隊和海龍游擊隊,在東滿地區建立延吉、輝春、和龍、汪清游擊隊,在吉東(今黑龍江省東部松花江右岸)地區建立寧安、饒河游擊隊,在哈東建立珠河(今尚志)游擊隊,在松花江北建立巴彥、海倫、湯原游擊隊,黨還掌握由救國軍余部編成的抗日救國游擊軍、遼吉邊區軍,爭取一些基礎較好的山林隊。這些游擊武裝,打退日偽軍的多次進攻,攻占東寧、安圖等縣城,進行了上百次戰斗,殲敵數百人,初步建立了南滿、東滿、北滿游擊根據地。 從1933年春季開始,當抗日義勇軍在日偽軍進攻下紛紛失敗時,黨領導的游擊隊卻多次粉碎敵人的“討代”,使部隊不斷發展,游擊區不斷擴大,戰斗力日益提高,楊靖宇、李紅光領導的南滿游擊隊發展到1000余人;童長榮、王德泰領導的東滿游擊隊發展到700余人,周保中領導的遼吉邊區軍一部轉戰到綏芬河、寧安地區,聯絡抗日武裝1000余人,組成綏寧反日同盟軍; 李延祿領導的游擊軍也在寧安、汪清地區得到鞏固和發展,并得到日軍士兵伊田助男①送來的10萬發子彈的幫助。 發展抗日統一戰線,建立人民革命軍1933年1月,中共中央致信滿洲省委,要求省委聯合一切可能聯合的力量,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統一戰線,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以此作為黨的總策略方針。同年5月,中共滿洲省委召開擴大會議,傳達中央指示,檢查過去“左”的關門主義錯誤,決定在抗日游擊戰爭中廣泛建立民族革命統一戰線,并爭取黨在游擊戰爭中的領導權。 根據中央指示和省委決定,南滿游擊隊于1933年9月改編為人民革命軍第1軍獨立師,楊靖宇任師長兼政治委員。此后,獨立師轉戰于遼吉兩省東部邊界,打擊敵人的“討伐”部隊,攻克三源浦,涼水河子等重要村鎮。1934年4月,獨立師聯絡附近20多支抗日武裝,在?鶻?今靖宇)那爾轟附近開會,通過抗日聯合宣言,產生聯合軍總指揮部,公推楊靖宇為總指揮。此后,各抗日武裝互相配合,在通化、臨江、金川縣境同日偽軍激戰多次,給敵人以嚴重打擊。11月,獨立師擴編為第1軍,楊靖宇任軍長兼政治委員,軍轄兩個師,共1600余人。 東滿游擊隊于1934年2月改編為人民革命軍第2軍獨立師,朱鎮任師長,王德泰任政治委員。接著,獨立師避開敵人“討伐”部隊主力,分兵向汪清、寧安、安圖等地轉移,開辟新區,先后攻克汪清大甸子、大沙廠子和安圖縣城等地,殲敵600余人。1935年5月,獨立師擴編為第2軍,王德泰任軍長,魏拯民任政治委員,軍轄4個團,共1000余人。隨后,第2軍又聯絡附近的抗日武裝,建立東滿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 珠河游擊隊于1934年3月聯絡20多位義勇軍首領,商定建立東北反日聯合軍司令部,并公推趙尚志為總司令。隨后,珠河游擊隊改編為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趙尚志任司令,李兆麟任政治委員。哈東支隊和聯合軍其它部隊互相配合,先后在三岔河、五常城和哈爾濱至牡丹江鐵路沿線打擊敵人,殲敵數百人,開辟了道南、道北兩塊游擊根據地,根據地內建立了抗日政權,擁有1000余人的青年義勇軍和5000余人的農民自衛隊。1935年1月,哈東支隊擴編為人民革命軍第3軍,趙尚志任軍長,馮仲云任政治部主任。不久,第3軍又聯合謝文東的民眾自衛軍、李華堂的吉林自衛軍和祁明山的明山隊,組成東北抗日聯軍總指揮部,趙尚志被推選為聯合軍總指揮。 游擊軍于1933年6月由寧安、汪清地區北上,在密山會合亮山、金山、友山、常山、小白龍等山林隊,約定統一編制、統一指揮、獨立活動、協同①伊田助男是日本共產黨黨員,被強征到日軍服役。他痛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同情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1933年3月13日,他開車將子彈送到游擊隊附近,留下致敬信,然后破壞了汽車,從容自盡,表現了一個國際主義戰士的崇高精神。 作戰,組成人民革命軍,推選李延祿為負責人。隨后,革命軍主力第2團返回寧安,一部留在當地,會合密山游擊隊打擊敵人,并一度攻破密山縣城,繳槍130余支,籌措了大批物資。1934年11月,革命軍改編為東北抗日同盟軍第4軍,李延祿任軍長,吳平任政治委員(未到職)。 1935年5月,燒河游擊隊編入第4軍,全軍發展到1600余人。在此期間,綏寧反日聯合軍也粉碎敵人的兩次“討伐”,1935年2月,同寧安反日游擊隊、革命軍第2團合編為東北反日聯合軍第5軍,周保中任軍長,柴世榮任副軍長,軍轄兩個師,約1000人。1936年1月,湯原游擊隊在第3、第4軍的幫助下,改編為人民革命軍第6軍,夏云杰任軍長,李兆麟代理政治部主任。 1933年至1935年這段時間,黨和游擊隊糾正了“左”的政策,廣泛開展統一戰線工作,使抗日游擊戰爭得到迅速發展,游擊隊發展成為6個軍,共6000余人,為游擊戰爭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條件。 東北抗日游擊戰爭進入高潮,部隊改編為抗日聯軍1936年2月,東北抗日部隊領導人發表《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決定現有各部隊全部改組為東北抗日聯軍,并準備建立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部,以便統一各部隊的指揮。 根據上述決定,人民革命軍第1、第2軍于1936年春改稱抗日聯軍第1、第2軍,兩軍各有3000人,領導人不變。在粉碎敵人的“討代”中,兩軍戰斗力不斷提高,第2軍一次就在敦化寒蔥溝殲敵500余人。同年6月,第1、第2軍合編為第1路軍,楊靖宇任總司令兼政治委員,王德泰任副總司令。 接著,第1路軍為了打通同黨中央和紅軍的聯系,以第2軍在原地堅持斗爭,第1軍由金川地區出發西征。6月下旬,第1軍在本溪賽馬集殲滅偽軍邵本良部1000余人,前進到岫巖以北地區,因部隊傷亡過大,被迫東返,同年冬,又進行第二次西征,仍未達到目的。堅持根據地斗爭的第2軍先后取得撫松城、掃蕩河、代馬溝等戰斗的勝利,殲敵700余人,并兩次進入朝鮮作戰,部隊發展到6000余人,軍長王德泰在11月戰斗中犧牲。王德泰是山東人,幼年隨家人逃荒到東北,1932年參與創建東滿游擊隊,是東北抗聯的著名將領,犧牲時年僅28歲。 人民革命軍第3軍成立后,以一部兵力堅持哈東游擊區斗爭,軍部率兩個團東征,活動于依蘭、方正、通河、湯原地區,并在湯旺河建立后方基地。 堅持哈東斗爭的第2團遭敵重兵包圍,團長王惠同和政治委員、著名女英雄趙一曼在戰斗中負傷被俘,后英勇犧牲。1936年夏,第3軍開辟了木蘭蒙古山游擊區,部隊改編為抗日聯軍第3軍,趙尚志任軍長,馮仲云任政治部主任,共6000余人。此后,為避開敵軍“討伐”,第3軍軍部率部分兵力,經鐵力、海倫翻越小興安嶺,向黑龍江沿岸的遜河遠征,當到達遜河時,兵力損失過半,被迫返回湯原地區。 在此期間,抗日同盟軍第4軍改稱抗日聯軍第4軍,李延祿任軍長,黃玉清任政治部主任;反日同盟軍第5軍改稱抗日聯軍第5軍,周保中任軍長,宋一夫(后叛變)任政治部主任:人民革命軍第6軍改稱抗日聯軍第6軍,夏云杰任軍長,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原第4軍第2師擴編為抗日聯軍第7軍,陳榮久任軍長。各部隊都在原游擊區的基礎上,擴大了活動區域,壯大了部隊,粉碎了敵軍“討伐”。 除上述我黨直接組織領導的7個軍以外,還有一些抗日武裝,在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團結爭取下,先后加入了抗日聯軍序列。這些部隊是: 原依蘭土龍山民眾自衛軍改編的抗日聯軍第3軍,謝文東(后投敵)任軍長,劉曙華任政治部主任; 原吉林自衛軍余部編成的抗日聯軍第9軍,李華堂(后投敵)任軍長,李熙山任政治部主任;原東北反滿義勇軍改編的抗日聯軍第10軍,汪雅臣任軍長;以金礦工人為基礎組成的反日義勇軍(原明山隊)編成的抗日聯軍獨立師(后擴編為第11軍),祁致中(祁明山)任師長,金正國任政治部主任。到1937年7月,東北抗日聯軍發展到10個軍、1個獨立師,共2萬余人。 東北抗日游擊戰爭,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革命戰爭的一部分。經過近6年曲折復雜的斗爭,終于形成了相當多的部隊,相當大的游擊區,相當規模的斗爭局面,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極大地鼓舞了東北人民的抗日斗志,推動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寶貴貢獻。 但是,東北游擊區態勢孤立,游擊戰爭始終停留在初級階段,建立統一指揮機構的計劃始終未能實現,各部隊各自為戰,沒有形成統一的力量;同時,游擊區域雖擴大到南起鴨綠江口,北至黑龍江畔,綿延千余公里,但始終沒有建立起真正鞏周的根據地和革命政權,沒有與之配合作戰的地方武裝,這一切,都嚴重影響了游擊戰爭的發展。 從1927年到1937年的十年土地革命戰爭,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極重要時期,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戰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科學地總結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創立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時期。 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首先實現由北代戰爭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領導全國廣大地區農民舉行武裝起義,創建紅軍,有計劃地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隨著革命戰爭的發展和擴大,中國工農紅軍實現由游擊戰到運動戰的軍事戰略轉變,組成主力兵團,依托根據地,粉碎敵人多次大規模“圍剿”,鞏固,擴大了紅軍和根據地。由于工明“左”傾錯誤領導者推行冒險主義軍事戰略,使革命戰爭遭受嚴重挫折,紅軍主力被迫撤出根據地進行長征。長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著重糾正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后,黨和紅軍戰勝數十萬敖軍的圍追堵截和惡劣的自然條件,終于將革命大本營奠基在西北。最后,黨和紅軍經過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國內和平,初步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和向抗日民族革命戰爭過渡鋪平了道路。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和中國紅軍,在十年土地革命戰爭中,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不但粉碎了強大敵人的多次圍攻,而且消滅了近百萬敵人;克服了自己內部的多次重大錯誤,特別是王明“左”傾機會主義和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重大錯誤,保衛了革命斗爭成果,極大地提高了黨和紅軍的政治水平和思想水平。中國共產黨在斗爭中走向成熟;中國革命和革命戰爭通過曲折的道路,走向勝利。 經過十年土地革命戰爭,中國共產黨不但形成了自己正確的政治路線,而且形成了自己正確的軍事路線,建立了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鍛煉出一支不怕任何艱難困苦、英勇善戰的人民軍隊,開創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正確道路,造就了一大批治黨、治國、治軍的堅強骨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歷史性成就,是黨和紅軍以自己的艱苦奮斗和幾十萬革命者流血犧牲所獲得的。它不僅為直接抗戰做好了準備,而且為奪取全國的單命勝利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