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我曾提出過這個問題,今天中午在“結束提問”時不小心點錯了地方,整個問題就被“撤銷”了。實在對不起參與回答的幾位朋友。現在只好重新把這個問題提出來:10月17日,“愛問”有一個提問:“為什么冬天下雪不冷化雪冷?”;最后提問者采納了如下的答案(全文):“冬季形成雪時,要釋放出一定的熱量,化雪時需要吸收更多的熱量,所以化雪時感覺更冷。 ”請問,這個答案有沒有不妥之處?

熱心網友

積雪融化需要吸收大量熱量,從0度的雪化成0度的水要消耗大量熔解熱,所以化雪的天氣比下雪時冷。

熱心網友

‘冬季形成雪時,要釋放出一定的熱量,化雪時需要吸收更多的熱量,所以化雪時感覺更冷。’就太牽強了,零下40度是可以下雪的,但是再暖和也不能和化雪時相比。以上原因只會在兩種情況都接近0度的情況下造成下雪和化雪時室內外的溫差有相對的不同。給人造成化雪冷的錯覺。這種情況下也是心理感覺起了很大作用。如樓上所言,地面溫度3-4℃就會下雪。這種情況下可能會產生‘下雪不冷化雪冷’的情況,我不否認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但只能說是個別現象。

熱心網友

正確·!

熱心網友

可以說是對的。但不是很詳細。一般來說,下雪前或下雪時,暖濕空氣活躍,有暖濕氣流的功勞,暖濕氣流帶來西南風,天氣有些轉暖。高空凍冰的水汽降落、變為雪花,也釋放出一定的熱量,所以下雪前或下雪時并不很冷,從理論上說,只要高空氣溫零下,地面溫度3-4℃就會下雪。但下雪結束后,天氣轉晴,一般都伴隨著冷空氣南下,高空轉為偏北風,地面受冷氣團控制,氣溫下降。同時積雪融化需要吸收大量熱量,所以天氣比下雪時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