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說出名稱就行
熱心網友
從唐代起,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被并稱為“四大名硯”,其中尤以端硯和歙硯為佳。 端硯,始于唐代,盛于宋。端石出產于廣東省高要縣和肇慶市一帶,其顏色以紫色為主調(分為青紫———紅紫十多種),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綠色等。其主要特點是石紋豐富,有青花紋(硯面上帶有青黑色花紋)、朱砂釘(如堅硬的紅色釘頭般的斑點)、五彩釘等,另有形似動物眼睛的“石眼”。端石的“石眼”為輝綠巖凝結物,也有石連蟲化石。其中的“鴝鵒眼”形似八哥眼,圓暈中還有“瞳仁”,是“眼”中上品。 鑒別硯時,用手指敲打硯,聽其聲。發出金屬聲的,表明石質堅硬、密度高;木聲表明石質溫和,密度低;若發出的聲音似瓦聲,則表明石質粗糙。古人將端硯的特點概括為“溫潤如玉,扣之無聲,縮墨不腐”,這表明“無聲”的端硯為上品。“無聲”的硯,并不是指敲打時聽不到聲音,而是發出的聲音溫和、細微。值得注意的是,硯石時發出的聲音也取決于硯的厚度。 歙觀,出產于江西省婺源縣與安徽省歙縣交界的龍尾山一帶(羅紋山)。歙硯始采于唐代開元年間(713年—741年),于南唐時期興盛起來,南唐李后主曾派專門的硯務官制作官硯。歙硯還一度得到歐陽修,蘇東坡等人的推崇。 歙硯的石品很多,主要分為羅紋類、眉子、眉紋類及金星和金暈類。古代稱:“羅紋硯,其紋如羅絲精細,其色青瑩,其理堅密。刷絲羅紋硯銀色刷絲如發之密”。金星羅紋,是指硯面融有谷粒的結晶物,在光線照耀下猶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硯中的佳品。眉子硯,“紋若甲痕,如人畫眉,遍地成對”。 洮河硯,產于我國甘肅省臨潭縣境內洮河,故而得名,它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洮河硯取材于深水之中,非常難得,是珍貴的硯材之一。洮河石質地細密晶瑩,石紋如絲,似浪滾云涌,清麗動人。洮石有綠洮、紅洮兩種,其中尤以綠洮為貴。洮硯適用于雕刻大面積的圖意,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高浮雕等,其雕工質樸,清晰感強。 澄泥硯,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制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進窯內燒,最后裹上黑臘燒制而成。澄泥硯的制作始于晉唐時期,興盛于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顏色以鱔魚黃、蟹殼青和玫瑰紫為主。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熱心網友
歙硯江西婺源縣龍尾山所產的硯石。婺源自唐初至宋代中葉,一直屬歙州,所產故稱“歙硯”。北宋唐積《歙州硯譜》記載,婺源硯開產于唐開元年間。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記載,歙溪龍尾舊坑,也有卵石,其質地細潤如玉,發墨如泛油,磨之無聲,久用不損筆毫,并有隱隱白紋,成山水、星斗、云月等圖象。歙硯質色、發墨皆優于眾硯,與端硯并稱,宋代蘇軾、蔡襄曾作詩贊賞。著名品種有龍尾硯、羅紋硯、眉子硯等。 澄泥硯,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制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進窯內燒,最后裹上黑臘燒制而成。澄泥硯的制作始于晉唐時期,興盛于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顏色以鱔魚黃、蟹殼青和玫瑰紫為主。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洮硯因產于洮河,其河源于古洮州(今甘肅藏族自治州臨潭縣)而得名。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洮硯石質細密晶瑩,紋理如絲,色氣秀潤,清麗動人。貯墨久不變質,保濕利筆,十多天不涸。而且洮硯分為綠洮、紅洮兩種:綠洮色澤青藍,其優質者具有天然黑色水紋,古雅優美;紅洮呈土紅色,純凈甘潤,極為罕見。宋代著名畫家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古硯辨》中云:“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臨洮大河之深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熱心網友
端硯產于廣東肇慶市東郊的端溪。肇慶是古時端州的洽所,端硯因此而得名。端硯約在唐武德年間問世。石品優良,其質堅實細膩,滋潤嬌嫩。《端溪硯史》稱端硯的特點是:“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寞無纖響,按之若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既久,掌中水滋,蓋筆陣圖所謂津耀墨,無價之奇材者也。”端硯石還有各種綺麗的紋理,著名品種有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等。其樣式早先取其實用,自中唐至宋乃至明清,加工日愈花色繁多,除各種硯形樣式外,雕飾山水、人物、花鳥各種圖紋。端硯逐漸發展成為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工藝晶,成為我國“文房四寶”中的至寶。 歙硯江西婺源縣龍尾山所產的硯石。婺源自唐初至宋代中葉,一直屬歙州,所產故稱“歙硯”。北宋唐積《歙州硯譜》記載,婺源硯開產于唐開元年間。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記載,歙溪龍尾舊坑,也有卵石,其質地細潤如玉,發墨如泛油,磨之無聲,久用不損筆毫,并有隱隱白紋,成山水、星斗、云月等圖象。歙硯質色、發墨皆優于眾硯,與端硯并稱,宋代蘇軾、蔡襄曾作詩贊賞。著名品種有龍尾硯、羅紋硯、眉子硯等。 澄泥硯,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制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進窯內燒,最后裹上黑臘燒制而成。澄泥硯的制作始于晉唐時期,興盛于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顏色以鱔魚黃、蟹殼青和玫瑰紫為主。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洮硯因產于洮河,其河源于古洮州(今甘肅藏族自治州臨潭縣)而得名。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洮硯石質細密晶瑩,紋理如絲,色氣秀潤,清麗動人。貯墨久不變質,保濕利筆,十多天不涸。而且洮硯分為綠洮、紅洮兩種:綠洮色澤青藍,其優質者具有天然黑色水紋,古雅優美;紅洮呈土紅色,純凈甘潤,極為罕見。宋代著名畫家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古硯辨》中云:“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臨洮大河之深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