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過行政區經理過很多變化,比如東北有一段時間還是九個省。察哈爾綏遠熱河作為省的時間也不短。在什么形式下,取消一些省成立的內蒙古呢?是和外蒙古有某種意義的聯系嗎?
熱心網友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內蒙”、“蒙”。地處我國北部,陰山山脈橫貫中部,以北為草原和戈壁,黃河流經南部,構成河套平原。西南部為鄂爾多斯高原。大興安嶺貫東部。為我國蒙古族的主要居住區域。商周及以前無文字可考,只為游牧部族地區,蒙古人為世界上發展較早的人類。今內蒙古與蒙古人民共和國原為中國的一體,北部稱漠北,為外蒙古,1924年11月26日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戰國時屬趙、燕等國及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匈奴、東胡之地;秦漢時屬匈奴、烏桓、鮮卑及行政區劃中的五原、朔方、云中、上谷、右北平、遼西、武威、張掖等郡。三國西晉時為鮮卑、羌胡等統占;東晉十六國時,中西部先后屬后趙、柔然、代、前秦、前涼、前秦、魏、后秦、后涼、夏等分別占據,東部由契丹、鮮卑、庫莫奚等少數民族分治。南北朝時,隸為北魏、柔然、東魏、西魏、齊、周、懷朔、沃野、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及朔、夏二州。隋時設五原、定襄、榆林、朔方、靈武諸郡。唐置豐、勝、云、營、靈、夏、涼、甘、肅等州,分屬于關內道、河北道,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為二個主要首府。五代時由契丹統轄,臨潢府置有豐、勝、地饒、儀坤、應天等州、軍。宋時,先由遼、后有金和西夏統轄,臨潢府(治今巴林左旗)為遼的上京。中部今赤峰地域隸中京道,西部為西京道,置有奉圣、豐、云內、東勝等州及天德軍、倒塌嶺節度使。中東部在金時又置隸于臨潢府路、北京路、西京路、上京路;在今滿洲里一帶為廣吉刺部;西部在西夏轄內,置有西平府、夏州、宥州及諸軍司。 元屬上都、集寧、全寧、凈州、應昌等路(府)。明時分屬中書、甘肅、陜西、嶺北四行省。下設府、州、衛、縣、部、城等;東北隸奴兒干都司,主設衛、所。 1820年時,清代屬直隸、山西、黑龍江三省和五盟(哲里木、昭烏達、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二旗(阿拉善厄魯特、額濟納爾扈特)及察哈爾。清末,屬內蒙古、山西、察哈爾。清時,今內蒙古轄地,它還被分屬邊地各將軍、都統等軍事統轄和監督:盛京將軍監督哲里木盟的科爾沁六旗;吉林將軍監督哲盟的郭爾羅斯前旗;黑龍江將軍監督哲里木盟基余各旗;熱河將軍監督卓索圖盟;察哈爾都統統轄察哈爾八旗四牧廠,并監督錫林郭勒盟各旗;綏遠將軍統轄歸化城土默特二旗,并監督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寧夏將軍節制套西的阿拉善旗;陜甘總督節制套西的額濟納旗。當時因內蒙古沒設省級單位,其督統和監督,不構成政區,只是當時機構的一種管理形式。進入民國初期, 1913至1914年,先后劃部分區域與直隸、山西二省部分區域合置綏遠、熱河、察哈爾三特別區;套西二旗劃給甘肅省;哲里木各旗分劃給東北三省。1928年分置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省。1947年5月,共產黨領導建制的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由興安、遼北及察哈爾等省部分區域合置),為最先實行民族自治的省級單位。1949至1956年,先后劃遼北、熱河(1955年)、寧夏(1956年)、甘肅四省部分區域,及裁綏遠省(1954年)并入。對原“烏里雅蘇臺”區劃設置,1913年11月改稱外蒙古,廢將軍,設都護使,1946年1月5日國民政府宣布承認外蒙古獨立。內蒙古府治1947年5月駐烏蘭浩特市,949年遷張家口市,1952年遷歸化市(今呼和浩特市區東北),1953年遷歸綏市與綏遠省合署辦公。1954年4月由歸化市改稱呼和浩特市,蒙語為“青色的城”,作為區府至今。1954年6月,撤銷綏遠省,所屬劃歸綏遠市和包頭市,集寧、陜壩2專區,烏蘭察布和伊克昭2盟等。1955年7月30日撤銷熱河省,有3縣、2旗、1自治旗劃入內蒙古。1969年7月5日,為戰備需要,把東北、西北部的3盟、4市、6縣、26個旗分別劃歸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寧夏。1979年5月30日,原于1969年7月5日劃給遼寧、吉林、黑龍江、寧夏、甘肅的3盟、4市、6縣、26旗又復歸內蒙古管轄。內蒙古又恢復1968年時的版圖。1991年12月底,內蒙古自治區轄地級市4個: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海市、赤峰市。盟8個: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阿拉善盟、興安盟。共設縣級市13個,縣17個,旗51個,自治旗3個,鎮246個,鄉853個,民族鄉13個,蘇木(相當鄉級)443個,街道辦事處149個。。